18.七十二賢人一(仲尼弟子列傳)(3 / 3)

商鞅要在泰國實行變法,爭論很大,不同意見的雙方可以說都有道理。商鞅的理由是:隻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用拘泥舊法,證據一大堆。反方的理由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百姓得益最大,證據也有一大堆。其實焦點是:現在是不是變法的時機?商鞅認為時機成熟,反對者認為祖宗成法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證明是有效的,沒到變的時候。這一爭論就是放在現在的民主國家裏討論也不會有結果,這時體現了獨裁的好處,秦孝公最後拍板:實行變法!可以說,商鞅變法沒有國君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變法的內容在中學曆史課本裏就有,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連防;一家犯罪,十家誅連;沒有軍功的不能升官;統一度量衡等等。新法推行之初,為取信於民,商鞅在市場南門豎了一個三丈長的術杆,說誰能搬到北門給五十金,有人搬了,真的就給了五卜金,輿論大嘩,為變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新法頒布後,太子犯法,商鞅把太子的老師給處罰了;後來這位老師又犯法,被割了鼻子。

變法是件不容易的事。新法得罪了皇親國戚,觸動了他們的利益,致使商鞅人生結局悲慘。老百姓則是看實惠,變法之初反對的人很多,變法實行後,得到了實惠,老百姓也就支持變法了。但商鞅對於老百姓的措施有點不厚道,他把當初說變法不好的那些百姓全都遷到邊疆,認為他們是"擾亂教化"的人。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踐行者,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與魏國交戰,給魏國將領寫了封信,說咱們以前都認識,就別打仗啦,來喝杯酒,定個盟約撤兵算啦。魏軍首領來了,商鞅把他給抓了,然後攻打魏軍,大勝而歸。兵不厭詐,這也沒什麼錯,但從中可以看出商鞅的為人。刊馬遷評價他是"殘忍少恩"之人,其推行的政策也與其人品相一致,但曆史證明其效果是好的,人品與能力其實是兩回事。

商鞅變法樹敵太多,以至於出門有很多保鏢隨行。有個叫趙良的人勸他放棄這一切功名利祿隱居起來,商鞅沒有聽,也不能聽,一旦失去權力,商鞅就會像離開了母親懷抱的嬰兒,連保護自己個人安全的力量也沒有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當年太子犯新法,太子老師被商鞅修理了,現在是三十年河西,到複仇的時候了。《史記》裏記載了商鞅逃跑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他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店主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真是自作自受。 商鞅擔任"大良造"職務時,發明了"商鞅方升",與其說"發明",不如說"推行",他在全國使用統一的"測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以商鞅所規定的製度和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發明一個東西很容易,一個人靠腦袋就行了;推行一個東西不容易,它需要強有力的權力做後盾。 商鞅人生的結局很慘,被以謀反的罪名殺死在鄭國,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都被誅滅。商鞅個人是悲劇,但對事業是正劇,辜國的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這也是千年公認的史實,從這一點上講,商鞅是成功的。而同樣誌在變法的王安石,因為變法,罷相、複官好幾次,最終新法被廢除,自己也抑鬱而終。不過於安石有一點與商鞅不一樣,王安石個人修養特別好,他不貪官,不愛財,不近女色,隻求做事。他一次次謝絕了朝廷的任命,在地方官任上韜光養晦。有一次,官府派人將委任狀送上門去,王安石照例不肯接受,送信人跪下來求他,王安石躲進廁所裏,送信人則將委任狀放在桌上就走,卻又被王安石追上退還。在王安石看來,做不做官,以及做什麼官,都並不要緊,要緊的是能不能做事。王安石沒有死於非命與他的個人修養很有關係。凡是要做事的人,一定要自己身後幹淨,否則極易被人攻擊。也隻有自己清正廉潔,才能有底氣,才能推行其新製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