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子羽。子羽長得很難看,"狀貌甚惡",孔子認為其不能成才,想跟隨孔子.孔子沒留。結果子羽離開後遊學江南,跟隨的弟子有三百人,名氣很大。假設孔子留他在身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恐怕也如其他人一樣,留下幾句話記在《論語》裏也就草木一生了。孔子培養的學生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其實並不多。 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兩千年,有其原因,主要是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舉一例:陳司敗問孔子日:"魯昭公知劄乎,"孔子日:"知禮。"陳司敗很不以為然,背後跟孔子的學生列舉了一通魯君違背劄的惡行,說:"如果說魯君知禮,孰不知禮!"孔子知道後說:"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就是為尊者諱,這是禮;禮,一定要遵守。
即使儒生自我約束,統治者對讀書人還是不放心的,焚書坑儒式的武力解央效果不理想,經過多次改革,最後形成了科舉製度。科舉製度在實質上,是用儒家的思想洗腦,而在形式上,仿佛給每個讀書人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唐太宗看到第一批科舉進士列隊入朝謝恩時,得意地說:"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範圍之內。別說我不給休機會,考不上去是你自己沒本事,要怨怨你自己,別怨我!嚴複是大思想家,他留學回國之後,還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一定要取個舉人當當,結果卻屢考不中,讓人感慨。科舉表麵上是公平的,但實際上不公平,因為名額太少。唐初有時一年隻"錄取"幾個人,清朝來年全國秀才名額總共才25000個左右,而現在北京大學一所學校的在校生就超過三萬人;舉人1500個左右.還不是每年都考。清朝260多年間,平均每年考取進士100個左右,實在是少得可憐,大部分官員是通過"捐納"(用錢來買)和"保舉"(托人情)的方式上去的。中國人習慣於用"朝為耕田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舉例方式來說明問題,而不善於從統計學角度去思考。
孔於死後,他的弟子導演了一出鬧劇。孔子的一個學生叫有若,他長得很像孔子,孔子不在了,學生們就把有若弄到孔子的座位上,用對待孔子一樣的禮節來對待他,其形狀就像孔子在世。但有若的學問水平與孔子不可同日而語,弟子進來問問題:"商瞿年長無子,孔子說他四十歲以後會有五個兒子,果然。請問我們老師是怎麼知道的'"類似的問題問了幾個,有若答不上來,弟子們說:"有若,你還是走開吧,這不是你坐的地方。"如果孔子在世,有人問他同樣的問題,孔子會怎樣回答?他可是"不語怪力亂神"的。悲情商鞅一《商君列傳》
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太史公自序》) 商鞅本姓公孫,名鞅,衛國人.因封地在商而被後人稱為商鞅。年輕時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商鞅賢能,就推薦給魏國國君,但國君並不感興趣,公叔座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為別國所用。"因為這時公叔座正在病中,魏王就假意答應了。公叔座又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當先忠於君,後考慮臣,所以勸大王假如不用你就要殺了你,大王答應了,你趕快離開吧。"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麼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事情果如公孫鞅所料。可見商鞅年輕時就已顯示出高人一等的政治智慧。 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賢能,就通過秦孝公寵信的一個姓景的太監求見秦孝公。見麵之後,商鞅大講堯舜、禹湯文武治國之策,把秦孝公聽得都睡著了。但即使如此,秦孝公還是多次召見他,聽他講國家大事。可能是他講的內容還是有助於治國.也可能是秦孝公是個好士之人,也可能為了擺出從善如流的樣子以示天下,總之商鞅有多次在秦孝公麵前表現自己、揣摩對方的機會,最後他終於找到了秦孝公的興奮點--建立霸業的治國方略。
建功立業是有誌青年,尤其是年輕領導者的共同願望,秦孝公也不例外。他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建立商周那樣的盛世,確實不錯,但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其實不是領導們不清楚,而是不能,不能立足長遠,因為立足長遠,你自己連近期也保證不了--得不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