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為恨而活一(伍子胥列傳)(1 / 1)

17.為恨而活一(伍子胥列傳)

維建遇讒,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員奔吳,作《伍於胥列傳》第六。(《史記太史公自序》) 伍子胥昭關受窘,中途乞討,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複仇雪恥,名留後世。支持他的隻有兩個字:"仇恨。" 仇恨源於其父輩。伍子胥的父親伍奢被楚平王任命為太子建的太傅,費無忌被委派為少傅。但費無忌不安心工作,覺得楚平王這棵樹更大,就極力討好楚平=F。楚平王讓他給太子找媳婦,他見女孩子長得漂亮,就建議楚平王自己"用"了.楚平王也不客氣,將其歸為己有,給兒子另找了一個。

費無忌"傍"上了楚平王,被調到楚平王身邊工作,離開了太子。但又擔心公子建將來做了國君對自己不利,就沒日沒夜地在楚平王麵前說公子建的壞話,想讓楚平王廢太子而新立。這時伍奢說了幾句公道話,楚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準備殺掉。為斬草除根免除後患,楚王想把伍奢的兩個兒子也捉來一起殺掉。他假招伍子胥兄弟兩人前來,說來了就可以放他們父親。伍子胥識破陰謀,"棄小X"(君王招而不去為不義)跑了;他哥哥武尚忠心耿耿地去了,結果與父親一起被殺了。 後麵的故事就是伍子胥在逃難過程中經曆的千辛萬苦,比如大家熟悉的"過昭關一夜白頭"。(《史記》裏有過昭關的記載,但沒有"一夜白頭"的細節。)再後來他到了昊國,投靠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廬).幫公子光雇傭殺手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幫助其登上王位,並與名將孫武一起,合力攻破自己的祖國的首都--郢。這時殺害自己父親和哥哥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不解恨,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裏挖出來,"鞭之三百,然後已"。 伍子胥鞭屍,楚國大臣申包胥傳話給伍子胥,說他侮辱死人,"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老子爹娘都死了,自己在刀刃上爬,不知今死明恬,還管什麼"天道"! 越國是吳國的心腹之患,但越王句踐又送美女又送笑臉,加上一個隻圖個人利益的太宰瓠,吳王被越國的糖衣炮彈擊中,還渾然不覺。伍子胥氣得要死卻沒有辦法,他對自己的舍人說:"我死了你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然後自殺而死!吳王知道伍子胥詛咒滅吳後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用皮袋子盛著扔進江中,任其隨水沉浮。

對於伍子胥的死,伍子胥本人是有責任的,殺他的人,正是當年他力薦的人。他死前對吳王說過這樣一段話:"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麵前冒死相爭,你才得立。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用你報答,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害我!"在事情的判斷上,伍子胥是明智的,而在識人方麵,卻紮紮實實地"看走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