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齊史二傑 <管晏列傳)(1 / 2)

16.齊史二傑 <管晏列傳)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太史公自序》) 管仲、晏嬰是齊國兩位傑出的政治家。管仲相齊,輔佐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i世顯名於諸侯。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管仲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他的名字為書名的《管子》中,這部書近二十萬言、二十三卷、八十六章,其中有三分之二是談論經濟問題的。這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絕無僅有,即使到明清為止的諸多思想家的著述中,也很獨到。後人研究《管子》的很多,提煉了很多適合於現代的思想,如經濟思想、法律思想、科技思想等等。

"老馬識途"的故事就發生在管仲身上。當時齊國攻打山戎國,山戎國王逃到了孤竹國,齊軍緊追不放,等到孤竹國被打敗時,已經春去冬來了。去時遍地鮮花,歸來茫茫白雪,齊國軍隊迷了路,被圍在山裏。這時候,管仲想出了個辦法,他讓士兵牽出幾匹老馬在前麵帶路,大軍緊緊地跟在後麵,就這樣終於回到了齊國。 管仲就像一匹識途老馬,用他的智慧,帶領齊國一步步走向興旺。但有智慧的人很多,管仲之所阻能夠青史流傳,還因為他有很好的機遇和舞台。 管仲的發跡很有傳奇色彩.隻因結識了一個關鍵人物鮑叔,結果一生飛黃騰達,才華得以盡情釋放。當年管仲跟鮑叔一起做過生意,分利潤時總是自己要的多一點,鮑叔不生氣,因為他知道管仲家裏貧窮。鮑叔後來向齊王力薦管仲,甚至把自己的官位讓出來給管仲,自己甘居其下。如果鮑叔隻是齊國的一介布衣,那管仲也將是空有一身本領,永無出頭之日了。 鮑叔也沒吃虧,他讓出了官位,得到了讚譽,他的後人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為著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讚頌管仲有才,而讚頌鮑叔識才。 從管仲多分利潤、鮑叔以官位相讓這兩件事上可以看出,管仲這個人不為禮道、麵子所同,比較務實,而鮑叔也同樣如此。世界上大約可以分為兩種人,一是以人為中心,一是以事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人,其做決策的出發點是人,追求的結果是自己周圍人對自己的滿意,他會把每個人的情況裝在心裏,為其考慮得失,主動幫助關心他們,在事業與個人出現利益衝突時,會犧牲事業而保全個人。另一種人則正相反,一切以事為中心,追求的結果是事情的圓滿,群眾的滿意,為此不惜得罪上司、同事。兩種處世方法,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以人為中心者,往往得到周用人的擁護,他的話大家會聽,他的意見大家會接受,即使這些意見對事業和群眾是無益甚至有害的。從他那裏得到實惠的人會更加忠於他;暫時沒有得到實惠的,相信隻要靠近他一定會得到實惠,會主動去靠近他,於是他可以呼風喚雨。以事為中心的人的結果,是幹成了一件件漂亮的事,得到了群眾的肯定,但上司不一定賞識,因為他沒有心思去親近領導,心思都用在如何做事上了,周圍的人對他往往是敬而遠之。但純粹為人或為事的人是沒有的,多半是混合型的,有所偏向而已。 晏子也是非常著名的所史人物,"晏子使楚"的故事留下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名言。晏子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吃飯不吃兩樣以上的肉,妻妾不穿絲綢衣。品行端正,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處事靈活,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創業時期需要管仲那樣的務實派,而和平時期需要晏子這樣的靈活派。創業時期靠的是"霸王"的強權,和平時期則需要用"禮"來維持社會秩序。晏子的行為處處合乎禮,崔杼弑君,晏子按照禮節到了崔家,枕在莊公的屍體上哭,完成君臣之禮後離開。還有一個故事。越石父是個賢才,被囚禁。晏子知道後將其贖出來,用車拉回家。回家後,晏子沒有按禮節向越石父打招呼.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問原因,越石父說:"那些人囚禁我,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你既然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晏子之所以能曆=代而名聲顯赫,與其謹慎守劄、知錯就改是分不開的。出世人世一<老子韓非列傳) 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勢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太史公自序》) 老於是道家的"掌門人",韓非是法家的代表;道家講清靜無為,法家講刑名法術;道家講出世,出世出得逍遙自在;法家講人世,人世人得鮮血淋漓,他們都走了極端,不像儒家,講中庸之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出出人人皆立於不敗之地。 懦學與道學不相融,"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傳說孔子曾問禮於老子,這事在年代問題上有爭議,不過可以用孔子作"托兒"來誇老子。很多廟宇中把孔子與老子放在一起供奉,再加上釋迦牟尼,"懦道釋"三家,被尊為"三聖"。司馬遷認為老子是龍,是"隱君子",不可形容。老於是楚國人,其後人到齊國做官,家也搬到了齊國。 諸子百家著作中,《老於》最短,隻有五千字。是他過函穀關的時候,守關的小官尹喜強留他寫的,說你不寫就不讓體出關。尹喜也因為把老子的思想變成文字而名垂青史。老於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道"。了),不能說,不能說,自己卻寫了五千言,成為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