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代跋:管理哲學規律與範疇初探(2 / 3)

二、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激發行為,行為指向目標

這是行為科學核心--激勵理論研究所得的一個基本規律。 當一個人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到缺乏某種東西時,就產生一種緊 張不安的心理狀態,一種渴求和欲望,它既包括人的生理需要, 也包括社會需要。這種需要當遇到外界有滿足這種欲求的刺激 物時就轉化為現實的需要,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產生需要,滿 足需要,又產生新的需要的一個生命過程。一般來說人的需要 是多種多樣的,但一個時期必有一個主導需要或叫優勢需要。 就是這種需要激發起人的動機,或叫內驅力,也就是說是驅使 人們采取某種行為的內部心理動力。心理學常把內驅力和動機 當同義語而可交替使用。嚴格地說兩者又是有區別的,區別在 於,在一般心理學用詞中,習慣上以內驅力表示生理性或自發 性的動機,如饑、渴、性等;而用動機表示經過學習而產生的 動機,如名利、成就等。一般來說需要和動機也有相似的含義, 它們都是激發行為的動因,但嚴格地說,二者又是有區別的, 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是人的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動機是推 動人們活動的直接原因,當人們的需要有某種特定目標時,需 要才轉化為動機,推動人們產生某種行為,這就是基本動機激 勵循環規律。把需要、動機(內驅力)、目標三個互相影響、互 相依存的要素銜接起來,構成了動機激發的一個完整過程。一 個目標達到了,新的需要隨之而起,如此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這是係統理論的一個規律,普通係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把係統定義為:相互作用諸要素的綜合體。韋伯斯托大辭典則把係統解釋為:有組織的或被組織化的整體;結合著整體所形成的各種概念和原理的綜合;是有規則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組成的要素集合等等。我國行為科學學者姚鴻健在《行為科學導刊》上發表文章,對"係統"作了描述:"它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的若幹組成部分(因素或子係統)有機結合而成的,並具有特定功能的複合體。"也就是把係統歸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實質是若幹部分的有機聯合,這種聯合也就是結構,結構就是各要素的有機排列和組合,這也是係統的本質所在。行為科學作為一門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科學,它的管理對象是什麼?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係統,是一個結構,三者依次遞進步步接近對象的本質,管理對象的複雜性來自於其內在結構的複雜性。一個係統有什麼樣的結構方式,就有什麼樣與之相適應的功能,也就有什麼樣的內在要素間運行秩序和係統整體的運行方向和速度,即合乎目的性的能量轉換效率。通俗地說,管理對象效應決定於對象內在的結構方式。由姚鴻健闡明的這一管理行為中最基本的規律,也闡明了管理行為的本質。所以管理領域中的其他具體規律,如製衡規律、能級規律等,無不是這一基本規律在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展現形態,結構效應規律是構建管理哲學的邏輯基點。姚鴻健舉了四連冠 中國女排戰勝新組成的世界女排聯隊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這 一點。世界女排聯隊的構成要素雖然相對是最佳的,但是構成 整體的結構方式卻不是最佳的;而中國女排與其正好相反。所 以,爭雄之結局也就合乎邏輯了。同樣,一個企業,一個領導 班子,它的功能與效率也取決於結構是否合理和科學。有一個 虧損企業,無須增減人員、設備,隻要調整領導班子,改善係 統結構,就很快扭虧增盈。一個領導班子,原班人馬不動,隻 要調動一下第一把手,變動結構,效率也隨之變化。

四、行知規律

也稱OP哲學,是一種對知和行關係的新見解,它認為人的 "行"應比"知"多一些o OP來自英文0utput一詞,意思是產 出(行),輸入(知),產出應多於輸入。台灣學者林金士首先 發現這一規律,據研究得知,在人們處理行與知的關係方麵, 世界上可以歸納為四類人:一類是既不學又不用的人;第二類 是隻學不用的人;第三類是隻用不學的人;第四類足既學又用 的人。在第四類人當中,大部分又是學得多用得少,他們學的 80%的東西都沒有用上。因此,要遵循行多於知,實踐多於學 習的規律。這個規律,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是一致的。在今天倡導學習 化社會,學習型組織的新時代,行是知之始,不行便不知的思 想仍然是正確的,是進行一場新的學習革命的重要指導思想。 它賦予行知規律以新的涵義,即工作也是學習,在行中學,學 以致行o OP哲學提出的幾條基本原則,如"有創意就立即付諸 行動"、"有輸入就必有輸出"、"有決斷的勇氣"、"有麵對使命 的勇氣"、"不斷提高"等很有現實意義。OP的方法正在隨著人 類的進步而不斷進步,行為科學作為人才資源開發的學問,強 調行為在提高人的素質中的作用,正是建立在行知統一規律基 礎上的。現代新秀女奇才王小平在《本領恐慌》一書中提出提 高素質的根本模式。她指出:"行"是提高素質的核心。一方麵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形成素質;另一方麵,行為形成技能,技能形成能力,能力形成素質,也是把行擺在知的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