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代跋:管理哲學規律與範疇初探(3 / 3)

管理哲學範疇

範疇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各門科學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範疇,作為行為科學理論基礎的管理哲學,也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範疇。過去很少對它進行研究和表述,這裏隻能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進一步探索修正。

行為與動機行為通常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係列言行、舉止,它包括人的欲望、動機、意誌、態度和感情在外表的表現。分為目標行為(如吃飯、喝茶),目標導向行為(如買菜、乘車),間接行為(如查字典,找資料)o一般來說,要進入目標行為,需要經過目標導向。動機是引起某種行為,維持該行為,並將行為導向一定目標的心理過程。動機有行為始發功能,行為選擇和導向功能以及行為強化功能。人的動機結構和優勢動機隨時變化,有三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1.愛好和興趣;2.價值觀;3.抱負水平。

需要與內驅力 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缺乏某種東西時在其大腦中生成的一種主觀狀態,一種渴求和欲望,它既包括人的生理需要,也包括社會需要。內驅力是驅使人們采取某種行為的內部的心理動力.是一種力求實現需要的滿足,消除心理上感到缺乏或不足的心理狀況的內在驅動力。

係統與機製 係統是由相互聯係、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若幹要素或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動能的有機整體,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環境適應性等特征。機製:(美)心理學家武德沃斯認為機製是聯絡原因與結果,刺激與反映的結構,是內驅力得以滿足的外在行為方式。從實體係統(組織係統)來說,我們可以把機製看成是組織係統各要素(或子係統)之間,有機聯係並有效發揮各自功能的結構。

文化與風俗 "文化是曆史上所創造的生存模式的係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行為科學辭典》)文化具有多重性、時間性、複雜性,它標誌著人的社會發展程度。每一種文化環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素質,如風俗、風尚、時尚、禮儀、遊戲、服飾、建築風格等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哲學思想、價值觀、道德、信仰、宗教、藝術、禁忌與支持、製度等方麵的傳統。人的意識與行為一方麵其內容與過程受文化限製,另一方麵又促進文化的發展。風俗是一定社會文化區域內世代相傳的人們共同遵守的某些行為規範,一般而言,由自然條件的同一而造成的行為規範為風,由社會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為俗。對於個人來講,風俗多在幼年時代就已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因而在無形中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時,風俗作為一種社會傳統,一種由來已久的社會行為規範,對人們的行為又產生著巨大的製約作用。違背正當風俗的行為,往往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傳統勢力的壓製。

人格與修養我國心理學教科書中,多將人格與個性同義使用,指一個人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決定其外顯行為和內顯行為,並使個體間行為有較穩定的差異。理解人格概念強調差異性、整合性、適應性、層梯性、穩定性。.人格概念在其他學科有特指含義。法律學對人格強調人的法律地位、自由與尊嚴;社會學注重社會的有效性、威望、尊嚴與價值;倫理學使用的人格概念與良心、善惡、美醜、尊卑等行為規範、道德準則有關;而哲學範疇的人格概念強調自我意識、理性、崇高價值、主觀經驗等觀念的東西。修養,也可稱人格養成,指個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麵的培養鍛煉過程,及一定時期所達到的水平。亦指個人逐漸養成的在待人接物方麵的正確態度舉止行為。

以上列舉的是在管理行為研究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但很不完善,可能掛一漏萬,主要的未能列上。管理哲學有高層、中層、基層之分,行為科學研究個體、群體、組織行為屬中等層次。管理哲學應由基本觀點、基本規律、基本範疇組成完整理論體係。這個工作我們剛起步,提出的一些問題,更是很膚淺,但從行為科學理論基礎作一點探索,也許有助於對本書的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