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查的實施方法
1.調查方法及要求
(1) -般采用人員集中、個人單獨回答的方式進行。這樣做可由組織者及時解答被試者不清楚的問題,糾正各種可能使調查出現偏差的不利因素。
(2)調查的時間宜利用工餘或各種會議前後,如班前會的時間,以盡量不影響單位的正常生產和工作為原則。
(3)調查的場地宜選擇單位的會議室、休息室或其他辦公室等,原則上場地應少噪音或其他幹擾,以避免參加調查人員分心或有其他不適。
(4)主持調查者(主試)應是接受過心理測驗理論和技能培訓的人員,以保證調查的嚴肅性和準確性。同時最好為主試配備1~2名助手以協助工作。
(5)每次調查結束,應由主試人員將答卷密封、簽字,並記錄被試者所屬單位、人數、被試地點、時間及主試人員姓名等。數據處理、分析結果和提出報告均應由專人負責,並應防止不按標準程序進行調查、任意解釋結果等現象。
2.調查程序
(1)被試者入場後,主試宣讀指導語或按指導語精神講話,向被試說明調查目的、作答方式、注意事項。必要時可視情況加以一定說明,以消除被試的顧慮,使其掌握正確的回答方法。測試時間約需30分鍾。
(2)被試者作答時,主試和助手應在被試者之間走動,注意發現和更正他們不正確的回答,檢查有無遺漏。
(3)被試者作答前,應按照答卷上的要求填寫標識自己身份的編碼,如崗位(職位)、性別、工齡、文化程度、黨群關係等。
(4)被試者填完答卷後,由主試者和助手提出檢查答卷符合要求與否,並將答卷收齊,裝入封袋,填寫封麵,按封袋上有關欄目(包括測試日期、時間、地點、取樣原則、截止時間及主試人姓名、助手姓名等)填寫,並由助手核對,然後加封、簽字,送數據庫處理。
四、測評的統計處理
調查結果要進行歸類統計,得出整體評價結果。並根據計算結果來描述被評價對象工作狀態的相對位置,即人的管理因素(R)和生產管理指標(S)的綜合(縱向)排序。
1.對人的管理(R)因素調查結果進行歸類統計
R因素量表共11類,由單位職工答題。調查問卷填好回收後,利用計算機對所有題目進行分類統計。分別求出各因素的統計量Z分數(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得出Z1、22 - - - 211,即量表的11個因素的狀態值,然後求出R因素Z分數均值。公式如下:
R= (Zi+22+23+24+25+26+27+28+29+Zl0+Zll)/ll
其中:Zi=( M, - M)/SD (1=1,2,...,11)
這裏平均值M=(∑X)/n
平方和SS=∑(X- M)2
標準差SD=S
2.對生產管理指標(S)進行歸類計算
S指標共分7類,由計劃經營統計人員負責填報,並得到單位管理層的認定後,回收用計算機進行分類統計。求出被測單位的Z分數,得出Zl、22...27,同樣根據計算結果求出S類Z分數的均值。公式如下:
S=(Zl+22+23+24+25+26+27)/7
3.描述被測單位工作狀態的相對位置
利用坐標法來描述被測單位工作狀態的相對位置oR為橫坐標,S為縱坐標,建立直角坐標係,並在坐標係上建R-S圖,在R-S圖上描述被測單位的相對位置。
因此,可根據被測單位的R值和S值,在綜合評價狀態圖上描述其工作狀態。如上圖中反映了某單位A的坐標位置,其中對人的管理因素值為RA,生產管理指標值為SA,那麼其在工作狀態區內的相對位置為A (RA,SA)o
4.確定被測單位的前後排序
在R-S圖內,確定綜合評價標度線O-M,與兩個坐標軸夾角450,其中0點的坐標為(Rnin,Stnin),M點的坐標為(Rmax,Stnax)o這樣可以利用點到直線的垂直投影法,計算投影點的位置,將所有被測單位均對OM直線投影,就可在同一標度線上對被測單位進行前後排序。
圖25 -2、R-S圖中反映了某單位的相對位置A(RA,SA),垂直投影到OM直線上的投影點為B'(RB,SB)。所有被測單位的相對位置都垂直投影到OM直線上,比較它們之間的相對優劣性,離O點(右上方)越遠,這個單位的綜合評價分值越高,說明其思想政治工作做得越優,反之則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