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情緒導致身心疾病 消極情緒就是情緒活動偏離正常狀態,過多地出現諸如恐懼、憂鬱、焦慮、憤怒、苦惱、怨恨、應激等情緒。個體的情緒失調主要是由於對社會適應不良,戀愛、婚姻、家庭、事業不順心;工作、生活、學習壓力較大;人際關係的處理困難,心理上挫折、衝突等。長時間的情緒困擾會導致情緒失調,而使身心疾病發生和發展。
我國古代醫學書中就有許多明確指出情態與五髒相關的理論。《素問》曾提"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綏"、'悲則氣消"、"恐則氣結"。《黃帝內經》還記載:"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誌傷腎,皆能動血。"簡譯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說明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已懂得情緒失調對人的髒器的危害。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容易激動、不易滿足、好爭強鬥勝、有敵意感、缺乏耐心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冠心病相腦血管疾病。壓抑、克製、憤怒、絕望、經常產生心理矛盾、經常體驗無助感等不良情緒是癌症的重要病因。緊張、焦慮、憂鬱、憤怒的人容易患胃十二指腸潰瘍。長期處於應激狀態的人,會因為機體內能量耗損而降低抗細菌和其他引起發病因素的能力。尤其是氣憤和懊惱的情緒是引起許多身心疾病的主要原因。
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在研究中涉及。研究大多集中在什麼情緒對健康有益或有害。許多研究表明,當機體在持續的緊張狀態下,生理上便處於一種長期應激狀態而擾亂機體的平衡,引起身心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有關研究認為,許多身心疾病是由於緊張忙碌應急的生活所致。那些整天愁眉不展、憂慮重重的人,往往易患病,患病後痊愈較慢,而開朗樂觀、情緒愉快的人不易患病,患病後也較容易康複。積極、健康的情緒會促進身心健康。因此,人們要防病,就要注意心理行為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緒。
情緒的調節
健康的身體、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能使人精力充沛、興趣盎然地投入各種活動,從中獲取人生的樂趣,進而使人延年益壽。
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有開朗樂觀、心情舒暢等良好的情緒。因為良好的情緒能使腦中樞處於適宜於機能活動的興奮狀態,同時還有利於各內髒器官保持正常的機能活動,從而抵禦疾病的侵襲,保證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緒狀態 1.有良好的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良好的心境是以肯定情緒為主導的心境,也就是要使得心情愉快。心情愉快需要進行自我調節,當緊張的生活事件發生時,要適當宣泄和轉移相關的不良情緒,才能重新獲得好心情0 2.有適應的情緒表達。情緒是可以調節和轉化的,但應該在適應的條件下加以表達。持續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不利於健康。身心疾病患者往往具有"述情障礙"o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就要使情緒得到適當的表達,不過分壓抑情緒,不良情緒才不會過於持久。3.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樂觀的人,性格開朗,敢於麵對現實、正視現實和接受現實的挑戰。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樂觀的人往往具有幽默感,化解緊張,豐富生活。
加強自我調控能力 如果自己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進行自我克製、自我調節,把對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控製下來,轉移成奮發的毅力0 1.善於把心目中的積鬱發泄。人的一生難免不碰到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事情,因此不可能沒有煩惱、焦慮、憂愁和恐懼等情緒。重要的是要正視現實,盡快把這種不良情緒排除,不能任其滯留在你的心中而時時困擾著你。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及時轉移視線和把心中的積鬱發泄。如找適合之處宣泄,對知己訴說苦衷或者用紙筆傾訴心中難受和苦惱,這樣心情就會舒暢一些0 2.要有知足常樂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有事業得意者及經濟富裕者,但事事如意者畢竟是少數。因此,就不要有"事事不如人"的心態。在有些事情上應該是"知足常樂",這樣對待自己的得失,就會心情舒暢和愉快。
3.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習慣。每一天的飲食起 居、鍛煉都是很有規律的,要盡量使各項活動都能有序地進行,用正常的髒器機能活動來保障正常的情緒
0 4.要學會幽默學會
笑。有幽默感的人能從別人和自己的傻事或蠢事中創造笑料來娛樂自己和他人,調節個人的情緒。據幽默大師的研究,人每天必須微笑13至15次。因為笑能夠使你的心、肺、腎、肝等內髒器官得到鍛煉活動,從而能夠清除呼吸係統裏的異物,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心髒的搏動,促進內分泌係統的功能,這樣肺腑功能會大大提高,進而增強免疫功能。還能解除厭煩、懊喪、憂鬱和緊張的心理狀態。笑有益於人身心健康。所以,學
會幽默,學會笑對人是有益的0 5.努力健全自己的個性。具有
良好的個性會使人的自我意識增強,有能力戰勝學習、工作、
生活中的困難,正確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克服不良情緒的困
擾0 6.改變式轉換環境。環境刺激可以引起情緒的發生,改變
工作或生活環境,改善人際關係的結構,可以防止或調整消極
情緒。7.增強心理防衛或應對能力。心理防衛是指個體處於挫折與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其心理活動具有自覺或不自覺的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的恢複情緒狀態。對負性情緒的心理防衛或積極地應對,可以消除其對個人身心的影響0 8.谘詢和求助。當出現情緒危機時,可以去找心理谘詢師或者求助於"生命線"電話幫助,以解決心理的障礙。
健康積極的情緒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而要保護好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就要及時對心理作調節。上述的調節方法隻是主要部分,在生活中仍可以通過實踐總結更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情緒調節就一定能達到口的。
行為與健康
人類行為既是健康狀態的反映,同時又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發生巨大的影響。隨著醫學的發展,在生物、心理、社會新的醫學模式深化的今天,個體行為的致病與治病的作用已引起廣泛的關注。徐慧娟等人在省級醫院進行行為因素與腦血管疾病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在腦血管疾病中A型行為者占62 .92%,對照組占37.08%,高於對照組1.7倍。國內外研究表明,無論是冠心病人群、高血壓人群,還是腦血管疾病人群A型行為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都較正常人群高,而且差異均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人的行為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人類的行為是有目的的,是人的思維、動機的反映和表現。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健康狀況極大地影響著人的各種行為,反之,行為對健康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
健康的行為是指人的身心、社會習性等方麵均健康時的外在表現比如軀體健康的人,行為反應靈敏,精力充沛;心理健康的人,情緒穩定,有較強的自我控製能力,思維言語符合理性,精神麵貌正常;社會健康的人,行為適應能力強,符合社會規範。健康行為要求對己、對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健康至少不會帶來不利作用。一個基本符合身、心、社會健康的人,其諸方麵的行為都在常態水平。
行為的自身健康影響主要通過生理心理兩方麵來實現 , 行為影響健康的心理方麵主要是指完成行為過程中,行為本身造成的心理負荷超載的以及行為未達目標的心理挫折等造成的不利健康影響。如考試緊張行為對健康影響。行為影響健康的物質方麵主要是通過行為攝入不利健康的物質,如吸煙、酗酒、吸毒、攝人動物脂肪過多等。
行為的他人影響是通過心理和物質兩個方麵來實現的 個人的行為是構成他人心理社會環境的重要成分。因而個人的行為通過社會相感和心理相感,對他人的情緒行為和社會特性產生巨大的、甚至難以估量的影響。如親人亡故會使發病和死亡率均顯著增高。有人報道新近喪偶者在居喪之年死亡率比同年齡者高。配偶的不正當行為會使對方產生巨大的精神負擔,甚至發展成過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