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社會影響主要包括群體行為構成的社會風尚、風俗習慣、社會精神麵貌等 這些既是群體健康的表現,又會進一步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既可損害健康,也可促進健康,不同的行為對健康有不同的意義。這一辯證關係的存在為行為保健和不良行為預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人的行為是健康狀態的重要表現。因此,無論是對群體還是個體,都可以通過對其行為表現的觀察、記錄和評價,來估計個人和群眾甚至社會的健康水平。長期以來,醫學未注意行為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致使不利健康行為模式或致病性行為模式的產生有很大的可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個體行為的致病作用已受到關注,並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理解和重視。
致病行為模式
A型行為模式關於致病性行為模式研究最多的是A、B型行為。這兩種行為模式是由美國心髒病專家弗裏曼德等人在1959年從臨床實驗中觀察總結出來的,並列出10個引起冠心病發作的致病因素。在觀察中還發現緊張工作時血中脂肪酸明顯升高,且與血中膽固醇濃度直接相關,而與各人在食物、體重或運動量等方麵無直接關係,隨後他們又對治療數月和數年的初次發作的年輕冠心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大多數病人表現或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上的特征,他們稱之為"A型行為類型"。它具有以下特征:1.時間緊迫感,主要表現為工作速度快,怕誤時,總想提前,缺乏耐心;2.有競爭性,雄心勃勃;3.對工作過度提出保證;4.言談舉止粗魯;5.有旺盛的精力或過度的敵意。B型行為主要表現是不喜歡競爭,一般不緊張,不趕時間,安然自在,對人隨和,很少生氣,喜歡生活得舒舒服服。從大量證據證明,什麼人得病,什麼時候得病是與人格特征或行為方式有關。如重大精神刺激對某人可能是毀滅性打擊。而另一個人卻可以泰然處之。A型行為比較容易形成心理應激反應,較常出現緊張狀態,以致血液中兒荼酚胺的含量經常處於較高的水平上,從而使人容易出現血壓偏高以及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於正常水平,導致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A型行為是人們為了順應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際關係日趨複雜和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心理素質和行為方式,但是這種行為類型對人們身心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破壞作用。從弗裏德曼對39~59歲的正常人進行為期8年半 的追蹤觀察研究,結果顯示,在1587名A型行為人和1567名B 型行為人中,隨訪期間共有257人發生冠心病,其中A型行為 者178例,屬B型行為者79例,前者為後者的兩倍多;發生心 肌梗塞者,A型行為141例,B型行為65例,前者為後者的兩 倍多;因心髒病死亡者,A型行為者比B型行為者也是高兩倍 多;心肌梗塞複發者則A型行為比B型行為高五倍。我國學者 在人群普查中發現,冠心病的患病率,A型者為9.36%,B型 者為3.7%;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占75.73%,A型與B型行 為的比例為308:10國內的其他材料也提出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 多於B型。由此也證明,A型行為是構成我國冠心病的發病囚 素之一。研究表現,B型行為者腫瘤患病及死亡的發生均高於對 照組,且消化係統疾病發生率也較高。
習慣性不良行為(不良生活方式)就是日常生活中習以為 常的不良行為 生活習慣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不斷重複逐漸形 成生活需要的自動化行為。這些習慣的內容不僅包括勞動、休 息或消遣,也包括飲食、睡眠、居住、衣著等。生活習慣通常 是習得的,其形成有賴於大腦條件聯係形成的動力定型。因此, 一個人從幼年到成年,從成年到老年,生活習慣的形成與改變, 總要經曆一個複雜漸進的發展變化過程。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優 劣之分。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生活 習慣卻有損於人的身心健康。據西方學者估計,人類的死亡, 至少有一半應歸咎於不良生活的習慣。因此不少學者大聲疾呼, 改變我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應成為當務之急。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生活規律,勞逸有節,堅持鍛煉,善 享閑暇,愛好廣泛,居住舒適,衣著衛生,營養適當,不嗜酒、 煙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包括生活無定,勞逸無度,嗜煙、酗 酒,衣食無節,濫用藥物,不參加文體活動或驟然活動過度等。 生活習慣既然是從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旦形成,改變起 來就比較困難。當然,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隻要從幼年抓起,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可以形成的。
吸煙在我國極為普遍,據統計,15歲以上吸煙者約占總吸煙人數的60%-80%,女子吸煙者約占總吸煙人數的10%0煙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心血管和呼吸係統有害。煙可誘發惡性腫瘤已得到科學的證實。美國每年因吸煙而早死的有32萬人,吸煙使100萬人患有慢性病。
因此,要克服、改變上述不良行為,必須重視行為矯正與防治。
行為矯正與防治
為了從行為調整和行為矯治來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及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必要重視行為與疾病的關係研究,並設法減少A型行為的不良影響,必須做到下麵幾點:
-普及宣傳有關心腦血管疾病的知識及各種心腦疾病危險因素作用;
一調整、矯正或減弱A型行為的表現特征。1.在生活和工作中適應控製或降低緊張度,隨時告誡自己"別著急,慢慢來,沉住氣",逐漸養成心平氣和的習慣;2.嚴戒狂妄自大,正確估計自己;3.戒固執己見,認真聽取意見,不要喜占上風,與他人比高低。
一加強行為保健措施,推廣各種自我保健方法,如自我放鬆訓練、太極拳、保健操、書法、繪畫、種花、聽音樂等。
一提倡生活多樣化,增加娛樂活動,力戒疲於奔命,做到勞逸結合。
一多與周圍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積極開展勸阻吸煙和酗酒行為的活動。吸煙、酗酒與肺心病、肺癌和消化道癌有明顯關係。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的死亡率高一倍,飲酒多者比飲酒少者患肺癌的危險高4~6倍。吸煙、酗酒是一種不良生活行為,也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應該防止。
意誌戒煙法
自我鼓勵,回避吸煙場合。戒煙後的頭幾個星期,經常自 我鼓勵,加強戒煙毅力。同時盡量不去容易引起吸煙的場合。
自我說服,逃脫煙的誘惑和除去朋友之間敬煙的禮節。要 婉言謝絕敬煙者,千萬別去接第一支煙。
轉移注意力,克服疲勞。當十分疲勞無法逃脫香煙誘惑時, 可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聆聽優美的樂曲和參加喜愛的某項文 體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自我暗示,延長戒煙時間。在極想吸煙時,戒煙者應該拿
出堅強的意誌,努力控製,自己忍耐,讓時間一分鍾、一分鍾
地過去,直到煙癮逐漸消失。
發揮想象,增強信念。有些戒煙者經常想象吸煙會加速損 害免疫功能、促使癌細胞生長的情景。同時塑造出戒煙後的積 極形象,努力成為呼吸暢通的健康人,以增強戒煙的信心和力 最。
自我放鬆訓練。當煙癮難熬、極想吸煙時,在自我暗示戒煙的同時,進行深呼吸,做放鬆訓練,使肌肉放鬆,促使不良情緒解除。
正確對待失誤,鞏固戒煙成效。戒煙的失敗往往關係某次的失誤上。例如,許多戒煙者因受誘惑而吸1~2支煙,隨之把這種失誤看作是戒煙的失敗,而繼續吸煙。據統計,全世界僅有15%想戒煙的人戒掉了煙,這些人全在於對失敗有正確認識,能從失敗中想到戒煙期間所得的好處,從而永久戒煙。總之,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與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關係。它可作為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又可以改變許多疾病的過程。因此,個體行為的特征對健康和疾病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