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心理保健行為(1 / 3)

18.心理保健行為

--兼談情緒調節與行為矯治

徐慧娟 蔣 晶

健康是幸福的源泉,是青春的火花,是事業的基石,是反映牛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是與生產水平、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聯係在一起的,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不斷前進,人們對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心理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僅是沒有病,而且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於完滿狀態。

健康這一概念的變化,主要是承認人的雙重性,人既是一個生物人,又是一個社會人;人的活動除了生理活動外,就是心理活動。這就明確地把人類的保健與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聯係在一起,把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加以認識和對待。健,康觀這一轉變,改變了人們,特別是醫學界長期存在的隻重視健康的軀體方麵,而忽視了健康的心理社會方麵的片麵觀點。在醫療工作中隻注重治療軀體疾病,而不顧疾病給病人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和引起的社會後果;隻重視藥物和物理治療,而忽視心理治療和社會治療;在疾病康複過程中,隻注重軀體康複,而忽視心理健康;在預防保健中,隻重視生理衛生,而忽視心理衛生。隨著醫學的進步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人類許多軀體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和治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到1999年底,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 09%,中國開始進人老齡化社會。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要求更提高了。不隻是希望活得長久,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樂、幸福、美滿。如果能達到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完滿狀態,理想的健康狀態就能實現了。

人們對什麼是健康的軀體了解得比較多,而對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知道的並不多,有必要深入認識。

心理健康與否,綜合國內外學者提出的標準,以下幾方麵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正常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智力正常是指智力水平在常態曲線之內對現實做出正確反應的超群的智力。

心理行為與年齡特征相符 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應與生理發展階段相符,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與同年齡的多數人相符的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常常偏離自己的生理發展的年齡階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些超常兒童除外)o

善於控製情緒 醫學、心理學研究都認為情緒在心理健康 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較好的穩定的情 緒,經常保持良好的心境,適當的情緒發泄,善於調節自己的 情緒,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

具有較強的意誌品質 意誌特征在人的個性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現。健康的意誌品質主要表 現在自覺性高,果斷性強,堅韌性大,自製性好。

人際關係和諧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在人與人的交往 中表現出來,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 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行為 應具有順應社會文化進步趨勢,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 以達到個人需要和團體需要的協調統一、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 的協調統一。

人格完整穩定 人格是個體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定 的心理行為特征的總和。是個體的基本精神麵貌,是生理特征 與社會特征的合金。個性高度顯示出人在行為上的獨特性、持 久性、完整性和傾向性。心理健康的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完整 性和穩定性,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能客觀地評價自己 了解自己並對自己能力作客觀評價, 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 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保持心理健康具 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使學習、工 作效率倍增,保障生活質量,減少各類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於軀體健康,提高機體免疫力。

維護心理健康應注意自我意識良好、社會適應良好、人際關係良好、情緒狀態良好和積極勞動實踐等。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樂於與人交往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人的態度是正麵的態度多於反麵的態度。正麵的態度包括喜悅、尊敬、尊重、信賴等,反麵的態度包括敵視、懷疑、畏懼、憎惡等。

樂於工作能將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表現出來,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樂於生活 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狂妄、不逃避,麵對現實,以切實有效的方法謀求解決。

樂於對自身有適當的了解 自信自強的人對自己的動機、 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評價。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他人也非常尊重。深信我行--你也行,結果是能準確地自我認識,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潛能。

樂於與現實環境有良好的接觸,社會適應自如適應是有機體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個體為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出現的自我調節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無論置身於何種環境中,他們都首先能適應這一環境,應對來自生活中的困難,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他們能發揮最大能力去改造環境,以使外界現實符合自已的理想。

樂於培養良好的個性 培養開朗、樂觀、直率、誠實、助人為樂的良好道德品質,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善於自我批評,具有獨立果斷性。

樂於參與社會活動 養成堅強富有毅力的意誌,勇於克服各種困難,妥善地解決矛盾。

樂於控製情緒積極的情緒可以激發出驚人的力量去戰勝困難,消極的情緒則會妨礙工作的完成。因此,要把自己的情感控製到熱愛生活、熱愛本職工作中,提高對學習、工作的社會意義的認識,以煥發積極的情緒去做好工作。同時,要自知和自愛,不感情用事,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保持自我意識良好,促進心身健康。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使一個人自身各個係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和瞬息萬變的外界保持著高度的適應.一般是通過一係列的心理活動來實現的。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與外界社會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健康;如果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麵出了問題,破壞了平衡就意味著不健康,而導致疾病的發生、發展。

情緒與健康

情緒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常言說: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積極的情緒(如喜悅、滿意、愉快、歡樂、熱情、興奮等)會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藹可親,對心身有益,促進健康;而消極情緒(如厭惡、憤怒、憎恨、膽怯、憂悶等)會降低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待人的態度冷漠,對身心有害,可誘發軀體疾病。因此,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十分重要,我們有必要從下列兒方麵去了解情緒與健康的關係。

健康的情緒1.明確情緒產生的原因。情緒的發生與發展要明確地弄清它產生的原因,這是健康的重要標誌。無緣無故的喜、怒、哀、樂都是不健康的情緒。2.情緒反應適度。外界刺激強弱與反應成正比。如人樂亦樂,人悲亦悲。否則,就是不健康的情緒。如親人的去世,過分地抑鬱常可引起變態行為。3.情緒具有自控性。能自覺地調節和控製正在發生、發展的情緒,即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如化悲痛為力量。而不健康的情緒則自我調節差,一旦激情暴發,有如脫韁的野馬不可駕馭,如果是消極的激情,可釀成不良後果。4.情緒具有穩定性。情緒一旦發生,反應較為強烈,隨後逐漸減弱,這是健康的情緒。如果情緒發生後,起伏無常,變化莫測,為情緒不穩定。

情緒的調控人的認識活動的神經機理是大腦皮層中樞各部位的機能活動。情緒活動的神經機理,相對於認識活動。情緒體驗產生於大腦皮層部位,情緒發生過程的中樞是位於大腦以下間腦與中腦之間的多個低級中樞部位。這些部位恰恰又是與有機體生命活動有直接關聯的神經中樞,這些部位調節、控製著植物神經係統,進而控製內髒器官的活動,使人的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正因為這些生理機理特點,使得情緒活動與機體髒器機能活動聯係起來。情緒活動的變化能夠引起髒器機能活動的變化,而髒器機能活動又反過來影響情緒活動。因此,情緒對軀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