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無規矩不成方圓(3 / 3)

重視製約作用,上下左右、事前事後、外部內部都有監督 對於法律和道德,有的遵守,有的不遵守,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有的甚至故意違反。這就需要對執法、守法從各個渠道各個方麵進行監督。當前,我國對執法、守法的監督,正是一個不盡如人意的薄弱環節。其實,關於監督,法律和道德都已有規範,可惜沒有很好的落實。因此,極需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同級左對右、右對左,事前、事後,從外部、從內部,各個方麵加強監督,形成依法、依德的良好氛圍。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

在中外曆史上的治國之道,都知道用法律和道德,但卻往往存在強調一麵而忽視另一麵的偏向。中國古代,儒家重德輕法,而法家卻重法輕德。這當然不會達到理想的治國目標。

法律和道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二者的關係極為密切,強調一麵忽略另一麵是錯誤的。凡是法律都體現了相應的道德內容,因此,可以說,凡是違法就違反了一定的道德。例如,有的人在城市夜深人靜時突然放鞭炮或高聲音響,這就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同時,這些行為也是不道德的行為。有的人製假販假,既違法也不道德。但是,法律不可能對人們的生活無所不包,有許多事是法律無法管到的,這就需要道德來約束。有人講粗野話刺傷他人,開玩笑傷害他人,說謊話欺騙別人,抄襲他入文章為己有而發表,這些行為在未造成嚴重後果時,法律是管不著的,隻能受道德譴責。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不僅在意識上認識到必須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在行為上要真正做到。尤其是執法機關和各級領導者,在執法的同時必須嚴守職業道德和公德,以道德促進業務工作,以業務工作體現和支持道德。但遺憾的是有的執法者和領導者不是這樣。某水泥廠的工人執勤時將一老幹部打傷,受害人在案發後4個月內即請律師依法向該水泥廠提出損害賠償,並向廠書記送交了法律文書及證據,該書記答應研究後協商解決,並與律師交換了名片。但該廠卻故意拖延不辦,受害人被迫告到法院。而該廠代表卻以賠償訴訟時效已過一年為由,不承認賠償,並不承認律師在數日前向他們廠書記提出過賠償要求,並且出示了該書記不承認與律師交涉過的偽證。該書記的行為,既是作偽證,又是違背道德。他對受害人的痛苦不同情,反而保護壞人壞事,做出了既違法又缺德的事。而法院對律師提交未過訴訟期的證據不予采信,也不調查,反而相信了那位書記的偽證。而讓受害人長期蒙受羞辱痛苦。這些行為,與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法治與德治建設,成效顯著。但是,由於中國經曆了數千年的封建獨裁統治,對於法治,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人沒有執法守法的習慣。"又鑒於我國改革開放前長期實行階級鬥爭為綱,各種政治運動不斷,尤其"文化大革命"那種混亂做法,許多傳統優良道德被拋棄了。這些曆史原因,使法治和德治及其二者相結合,任重而道遠。當前,根據我國的曆史和現狀,進行法治時不可忽略德治,進行德治時不可忽略法治,二者都要重視,不可偏廢,緊密結合,這是我國國情決定了的。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法治與德治的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