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學習化社會與學習型組織(2 / 3)

首先是不斷弄清什麼對我們最重要;我們經常花太多的時間來應付沿路上的問題,而忘了我們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真正重要的東西,反而模糊了。

其次是學習如何更清楚的看清目前的真實情況。自我超越在這裏是指突破極限的自我實現,或技巧的精熟,高度自我超越的人具有共同的特點:

一有其願景,不僅是個美好的構想,而且是一種召喚及驅動使人向前的使命。

--求真精神,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將事情的真相一件一件搞清。

一與他人、自身連成一體,並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一學習永不停,是一個長期過程,是終身的學習。

-追求"更成熟"o真正成熟的標誌是建立和堅持更高尚的價值觀,不在意短期效益。專注於超出一般人追求的長遠目標,這種價值觀,更重視追求精神層麵的價值,認為現在人們對於追求精神層麵所作的努力,遠比不上對物質發展的追求,這是人類的大不幸。因為隻有在精神層麵得以發展的前提下,我們的潛能才能充分發揮。對於主張商場上的道德水準可低於其他活動這種觀點,有人持否定的態度。歐白恩說:"我們相信生活中高尚的美德與經濟上的成功,不但沒有衝突,而且可以兼得,相輔相成。"

組織為什麼必須自我超越?因為自我超越層次高的人誓願也高,且更為主動,工作上的責任感深而廣,學習也更快。因此,許多組織支持員工個人成長,他們相信這樣做能強化組織。因此,要從工具性的工作觀,轉為注重精神層麵的工作觀①。

打破做工賺取收入的契約關係,建立一種盟約。盟約關係建立在對價值、目標、重大議題,以及管理過程的共同誓願基礎上的默契,盟約關係是和諧優美和均衡的。 一位記者在訪問日本鬆下公司時觀察到:"有一種近乎宗教的氣息彌漫著這個地方,好像工作本身也看做某種神聖的事情。"這是由終身使用製演化而來的,員工要生活在一個利益共同體中,在其中,他們不是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幫助,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充分發揮。

要突破"自我超越"的障礙。"自我超越"要改變傳統的員工和雇主的契約關係,是一場革命,令人難以接受。

1."自我超越"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容易理解,難以捉摸,無法準確衡量。要打破兩種主義,一是物質主義,就是重物質輕精神的觀點;二是犬儒主義(聽命文人),就是對人性缺乏正確認識,是一些備受挫折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太理想主義,若理想難於實現,就感到失望、身心俱疲。要對人性有個正確看法(不是經濟人,而是自尊、自我實現的人),如有些老師、社會工作者與神職人員,終身辛勤勞動,然而極少發出身心俱疲的感歎。他們並不把人過度理想化,失敗時也不因挫折而終止行為。

2.擔心"自我超越"會使原來管理良好的企業受到威脅,這種擔憂是合理的。如果其他條件不具備,鼓勵人們各自追求願景會產生負效應,所以自我超越必須與學習型組織其他幾項修煉共同應用,缺一不可。

如何進行自我超越修煉蕭伯納生動地說:"生命中真正喜悅,源自當你為一個自己認為至高無上的目標,獻上無限心力的時候,它是一種自然的,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而不是狹

隘的局限於一隅,終日埋怨世界未能給你快樂。"

"願景"是一種內心真正獲得關心的事。與"上層目標"並 不相同。"上層目標"屬於方向性的,比較廣泛;願景則是一個 特定的結果,"一種期望的未來景象或意象。"上層目標是抽象 的,願景則是具體的。譬如:上層目標是"提升人類探究宇宙 的能力",其願景則是"在60年代結束之前把人送上月球。"兩 者是相輔相成的。願景如果有了背後的上層目標,就更有意義 和方向感,而能持續,進而更上一層樓;而上層目標若是有了願景,就更具體,容易衡量、描繪與溝通。

保持創造性張力 願景與現況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種力量,將你朝向願景推動,由於這種差距是創造力的來源,這種差距叫做"創造性張力"。這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這項-修煉所有的要素。它指的是願景與現實之間有差距時,產生的那股正麵的力量;而不是夾雜其中的焦慮、悲哀、氣餒、絕望或擔憂等感覺--把這些叫做情緒張力或叫負力最。(見下圖)

解決願景與現況的差距,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本解,采取行動把現況拉向願景;二是症狀解,降低"願景",而把它拉向現實。這就是"舍本逐末",形成"未達到目標--挫折--降低願景--暫舒解壓力"的循環,使願景進一步降低,於是就形成愈來以降低願景的"症狀解"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定勢。(見第226頁圖)美國作家毛姆說:"隻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自己最滿意的狀態。"

如果我們采用創造性張力,它將不但不會降低願景,反而使願景變為行動力量。真正有創造力的人,使用願景與現況的差距來產生創造的能量。

創造性張力可轉變一個人對失敗的看法,失敗不過是做得還不夠好,是願景與現況之間存在差距,失敗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可看清對現況的不正確認知,每一項錯誤都是一個在累積過程中獲取最後成果的一個事件。創造性張力能培養毅力與耐力。人們並不抗拒改變,他們是抗拒被改變。

正確而深入的認清現況的真相,跟一個清晰的願景一樣重要。

如何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重要的問題是忠於自己的願景,那麼第二重要的就是忠於真相。二者對於創造性張力都極為重要,正如弗利茲所說:"真正有創造力的人,知道所有的創造都是通過重要限製達成的,沒有限製就沒有創造。"

要注意結構性衝突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與"自我超越"信念相反的成見:一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實現想要做到的,這是一種對自己能力限製的想法,是從兒童時代就養成的;另一種是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見下圖)

這是一種結構性衝突,對付的辦法常見的有_三種策略。一是消極的讓願景侵蝕;其次是"操縱衝突",也就是透過刻意製造的假性衝突張力,來促使自己和人們更加努力;第三是"意誌力"的運用,全神貫注的去擊敗達成目標過程中各種形式的抗拒力,這是高成功者的過人意誌力。

一、"改善心智模式"把鏡子轉向自身,這是修煉的首要一步

人們在長期觀察處理問題過程中形成一種固有的假設、成見、圖像、印象,即固有的"心智模式"(簡稱"智模")o要使人們的"智模"得到改善,就要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就得使他對你產生好感。你與某人產生隔閡,你對他提出的意見,哪怕是正確的,他也難於接受。《列子》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懷疑鄰居的孩子偷了他的斧頭,便在暗中觀察那個孩子的行動,怎麼看都覺得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像是偷斧頭的人。後來當他在自己家裏找到那把遺失的斧頭以後,再碰到那個孩子時,怎麼看也不像是偷了他斧頭的人了。在管理中,許多決策,決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往往也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智模"。改善"智模",類似我們常講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辦法是把常來照別人的鏡子轉過來照照自己,首先看看自己的觀念、假設、成見等等與變化了的現實相符不相符,找到自己的認識誤區。人,最難的是戰勝自己。一個組織改善"智模",最關鍵的是領導帶頭,強調要使企業(組織)產生創造性的學習,管理者必須運用反思和探詢的技術。個人要協調好表達與探詢兩種技巧,不斷在學習中成長。隻有做到這些,才能使組織內每個層次的人,在外部情況逼迫他們重新思考之前,攤出並挑戰自己的"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