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燕人導行“與“大禹治水“--談行為疏導的藝術(2 / 3)

因此,它必須遵循認識發展的規律和注意人們的個性心理特點,使它能在人們認識和心理調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現代科學的新成就,使人們對認識過程的發展,有了新的發現。過。去,我們研究認識發展過程著重研究認識主體與客體(認識對象)關係的規律性。而在現代,因為現代化、高度信息化,各個認識主體(包括大小群體)如人本管理中的決策群體之間存在密切的認識交往關係與分工協作關係,它們彙合在一起客觀地形成了整個人類認識係統發展中的一個動力網。為此,要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必然要研究網絡中各個認識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人類認識具有社會化、群體化的特點,在形成正確認識時,不能僅僅歸因於個體內部直覺、靈感、感性飛躍、理論抽象等。

因素的活動,而是要依靠認識主體之間(包括個體之間、群體之間)認識交往的個性的心理和係統動力作用,而疏導是認識主體之間相互交往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有的現代哲學研究學者,把疏導列入廣義認識論的重要範疇,認識主體在交往進程中,常常受到許多因素的製約,如對信息的理解千差萬別,並且會遇到溝通時的心理、語言、符號操作、傳播、接受、解釋、認識、協調、評價等因素的影響。為了使認識信息交往暢通無阻,接受、理解無誤,就需要進行疏導。

疏導在認識主體行為交往中發揮以下幾個功能:

疏通信息渠道,有利於感性知識的積累 信息的搜集、傳遞,是大量積累感性知識的準備階段,不僅需要信息量大而全麵,而且需要真實可信,這不是容易做到的。況且認識主體之間交往也受著思想政治、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業務特點等的不同,語言文字理解差別,以及主觀認識、評價差別等方麵條件的影響與製約。更會受到認識主體之間相互關係所處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的約束。如處在領導地位的人,信息麵廣而全, 1但也可能限於表麵,不具體深入;而處於被領導地位的人信息麵窄而細致、深刻。他們之間的溝通,會受到各自的地位所限製。通過疏導,可以提高認識主體的思想政治覺悟,調節社會心理,消除各種障礙,改善認知主體之間的認知關係,為信息傳遞疏通渠道,促進統一認識與對信號的準確理解,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是係統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片麵的。這樣才能有效地積累感性知識,並使之上升到理性知識。作為領導管理決策,隻有通過這一環節,才能有效地作好決策準備。我們有的決策失誤,往往是因為搜集信息不全麵、.不具體、不深刻,感性材料不豐富、不係統,以至上升到理性認識作出決策時,產生主觀片麵性,有許多是與未能通過疏導這一環節有關。

溝通認識主體之間的關係,促進理論(合理論形態的主張或決策)形成的科學性與群眾性(民主性) 以決策(理論形態的)為例:"決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根據對客觀規律及其發揮作用的條件在主觀意誌的參與下而進行的選擇目標和行為方案的認識活動。",這裏所說的人們是認識的主體,但不是一般的認識主體,而是指具有決策能力有決策權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其中有的參與決策的準備活動,有的在決策中起智囊、參謀作用,有的在決策形成中有拍板權(拍板者),有的在決策中負責實施,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認識主體之間分工協作的關係。為了使決策科學,就必須做到多謀聚智,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使各種意見都得到充分發表。然而人們對客觀規律及其發揮作用的條件的認識往往是大相徑庭的,因而主觀認識也各異。通過疏導,做到敞開思想,暢所欲言,並把不同意見引導到決策目標上來。通過疏導,還可以使"拍板者"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力,明確自己的責任,認識到權力與責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決策權力要能夠真正實現,有賴於權威的建立,權威體現了"拍板者"與其他認識主體成員之間協調一致的關係,反映了他在其他成員之中的威望,這種威望建立在"拍板者"個人知識、才能、品德修養以及嚴明的紀律、健全的製度、科學的領導工作方法與作風基礎上的。"拍板者"要親自動手並依靠專職幹部(管理人員)做好疏導工作,使參與決策人員了解決策的目標,明確各自的責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發揮主動、積極、創造性,按照分工,發揮助手、智囊、參謀、谘詢、監督、保證作用,為決策作好充分準備,提供科學依據,進行可行性分析。這樣就可以做到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有利實事求是,獲得真知灼見,在聚賢多謀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決斷。這裏疏導起到溝通認識主體(也是決策主體)之間的思想、認識渠道,心理協調的"引渡"、"橋梁"等中介作用,使認識從此岸達到彼岸,實現質的飛躍。

引導激勵人們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保證正確理論轉化為決策並貫徹實施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形成決策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隻是完成了認識論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到實踐,即實施決策。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形成正確的認識並轉化為決策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能指導實踐,使理論付諸實現,取得所期望的結果。疏導之所以是認識.與實踐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在於它要運用正確的方針,引導人們窮究事物的規律,獲得真理,采取正確的行為,保證決策的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要發揮執行決策者的業務技術能力,加強管理,從根本上做好人的工作,使各種人才充發揮作用,各種才能得以互相協作有效發揮,形成造創力與綜合實力。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決策實施過程中,不能隻靠甚至不是靠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靠人的智慧與創造力,靠掌握高新科技的腦力勞動。因此,在對人的管理中,固然需要規章製度、監督、考核、紀律等方麵的作用,但十分重要的是激發人的主人翁責任感,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是疏導的重要作用與功能。

在我國,疏導是建立在承認人民群眾是國家、社會的主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處於平等地位之上,以相信人民群眾的才能與創造力為前提的。其目的是創建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形成優化的激勵機製,將個人的創造導向集體創造。綜上所述,說明行為疏導是人本管理的正確方針。

做人的思想工作,又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們要把它成一門學問來研究,根據已有的經驗,初步歸納出下麵一些做法。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人的工作,引導人們產生良好的行為,首先要動感情。有感情、有理智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

有對真理的追求。我們也可以說:沒有感情做基礎,也就無從對人說理。有一個單位做一個後進職工的轉化工作,前麵許多人,因為抱著一種厭惡嫌棄的情緒去找他談話,結果都不起作用。後來黨委書記看了這個職工的材料,發現他過去救過溺水兒童,而且很孝敬父母,他脾氣很暴躁,常跟領導頂牛,因為一次偶然的過失,使許多人對他產生成見,認為是"改不了臭味的'屎殼郎";結果他就越來越"孤立"。黨委書記得知這些情況,感到很內疚,覺得自己對這個職工關心幫助不夠,主動 接近他。這個職工開始對黨委書記冷言冷語:"你不怕惹一身臭嗎?""不,我身上也有缺點。"黨委書記誠懇地檢討自己過去對這位職工理解關心不夠的缺點。"有缺點就改唄!""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