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燕人導行“與“大禹治水“--談行為疏導的藝術
魏光中 陳伯威
每當與一些基層組織領導交談,問他當前感到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時,回答幾乎是相同的,即如何讓員工齊心協力完成組織任務,實現組織目標。
在一個組織裏,人們的行為各式各樣,有主動積極上進、有創造性的,是完成組織任務實現組織目標有益的行為;有消極、保守落後的,是對組織目標實現不利的行為;有處於中間狀態的,利己而於組織無害。如何激發員工的主動、積極、創 造性行為,是現代領導管理人員極為關注的問題。
人的行為是受個性、環境影響的。同是一個人,在這個單 位消極被動,而到另一個單位就積極主動。同一個人在同一個 單位的不同時間條件下,表現也不同。比如,換一個領導,改 變了領導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其行為可能會發生變化,或由 消極變成積極,或者相反。但是,因為人的個性、品格不同, 環境對不同人的影響作用也不相同。有時還會遇到許多障礙, 包括思想認識、心理上的障礙,隻有進行疏通,排除各種障礙, 才能使環境的導向作用順利發生。,把這兩方麵合起來講就是疏 通引導,或叫行為疏導,這是做人的工作、人的自主管理必須 懂得的一門學問,也可以說是人本管理藝術。
從"燕人導行"談起
古語說:"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這說明,行為疏導,.早就有人提出過。有一個"燕人導行"的故事,說的是古時燕國有個叫趙禮的人,他有一塊田地在一條泥濘的路旁,行人見路難走,就從他的田地裏走過,他為了避免行人踏壞田地,就在地頭插上一塊"禁止通行"的牌子,行人不聽他的禁令,他又在田地與道路中間挖一條溝,行人跨不過,反而繞個大彎子,踏壞更多的田地。他冷靜地想,人是要走好路的。於是,他排除路麵積水,挑土填平低窪的地方,這一回行人有了平坦的道路走,再也不踏壞他的田地了。
從"燕人導行"又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禹采用了與他父親鯀以堵塞的方法治水失敗相反的方法,即用疏通的方法,治水成功了。
這兩個故事講的是改造自然環境,但把它運用於社會生活,對我們做人的工作,實行人本管理很有啟發。就是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總是願意走好路的。人的思想、行為總是趨於進步、積極方向發展的。這是做人的工作,實行人本管理,需要懂得的道理。行為疏導是我們應該認真貫徹的一個正確的方針。
什麼是疏導?
疏,從字麵上講是"清除阻塞使通暢"o導,指引、帶領、引導。我們這裏講的疏導,指的是在做人的工作時,在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或規範人們的行為時,要在疏通中引導,在引導中疏通,又疏又導。疏通,就是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人把心裏話講出來,把願望反映出來,做到敞開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就是啟發幫助人們把思想認識轉變到正確方麵來,調節人們的心理,使人們的心裏平衡。就是循循善誘,說服教育。
疏通和引導,不是截然分開的,是思想教育和行為養成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疏通中有引導,引導中有疏通,疏通是基礎前提,沒有疏通就無從引導,別人的思想認識問題沒有亮出來,心理障礙你不知道,怎麼進行引導呢?然而引導又是關鍵,隻有引導,才能疏通,沒有啟發、引導,人們不會講心裏話;隻有引導,才能把自己的思想認識說出來,自覺地把行為導向"正軌"。
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解決人們思想認識問題,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麵的問題,屬於宏觀疏導。心理調節、行為規範,屬微觀疏導。我們這裏著重研究心理、行為疏導。但微觀疏導與宏觀疏導是緊密相連的,在研究行為疏導時,也會涉及人生觀、價值觀方麵的問題。
為什麼要進行行為疏導
我們的領導工作、人本管理工作要有效,靠什麼?過去一般采用這樣一些辦法:靠獎懲或者叫做"紅蘿卜加大棒";還有就是靠製度,嚴格紀律;再就是耐心教育加嚴格要求。這些都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現在有些方法卻不很有效了,或靈一陣子,又不靈了。什麼原因呢?有位長期在企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誌幫助一個"老頑固"轉變後,深有體會地說,過去我做人的工作,就是靠講道理,用製度管人,致力於"苦口婆心"、"嚴肅"、"嚴管",以為這樣,就可以把人管好,調動起人的積極性。學了心理學、行為科學,才知道一個人除了要講道理、要製度管外,還有他自己的個性、愛好、興趣、特長等,直接影響他的行為。一個人除了理智的需要(如懂得要愛國、愛廠、愛崗)外,更多的是現實的物質、情感需要在左右著自己的行為。隻有滿足他的需要,才能引發行為動機,指向某種目標。要使他的行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要排除一些認識和心理上的障礙,引發出為廠作奉獻的動機,就是從這個關係中使我們意識到行為疏導的必要。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不能在群眾中自發地產生,必須從外部灌輸①o隻有灌輸正確的思想,才能產生正確的行為。但是正確的灌輸,必須堅持做好疏導工作。灌輸與疏導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灌輸必須有正確的疏導,疏導是為了更好地灌輸,兩者缺一不可。我們把思想教育比做"灌水",把人的頭腦比做田地禾苗,禾苗需要水分滋養,但田地禾苗本身不會自然地產生出水分,必須從外麵灌輸進去,而灌水就要疏通渠道,引水灌溉,沒有疏渠引水就無從灌溉。不灌溉,田地幹裂,禾苗枯萎;不疏導,隻灌溉,難以進田(入耳)育苗(人腦),灌溉也無效。在灌輸中,要排除阻礙必須運用好疏導的方法;隻有善於疏導.才能有效地實行灌輸。 ,
正確處理好灌輸與疏導的關係,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教條主義傾向,即簡單、粗暴地說教,生搬硬"灌",曆史上我們犯過這樣的錯誤。特別是在"文革"中,思想教育曾出現極"左"的一套,以"大帽子"嚇人,用"大棍子"打人,落下"厭倦政治"、"思想僵化"、講假話、講空話等許多社會頑症,嚴重地損害了思想教育的形象。這是必須引以為戒的。
另一種是政治虛無主義。一講疏導,就以為可以放棄思想 教育,不講政治,不要正確理論的灌輸,這樣會造成人們,特 別是青年人的精神空虛,"營養不良"、意誌頹廢,嚴重地損害 了思想領域的"免疫係統"功能,一些精神"病毒"和"細 菌",就乘虛而人,使資產階級、封建迷信等腐朽沒落思想,個 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沉渣泛起。放棄思想教育,放 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陣地,讓腐朽錯誤的思想去占領,這是 非常危險的。
我們所說的行為疏導,是堅持正確有效的理論灌輸為前提,反對各種既損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又要糾正偏離正確行為疏導的錯誤傾向。
人本管理的正確方針--行為疏導行為疏導是要提高人們的認識、實踐能力,養成健康心理,從而產生為實現組織目標而主動的、積極的、創造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