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從“七嘴八舌“所想到的--領導決策的藝術
王允光 黃少雄
一看題目,就知道本文要講的是領導科學民主決策藝術問 題。"七嘴八舌",從辯論中求真知的案例多不勝數,西漢昭帝 時的鹽鐵會議就是一例。公元前81年2月,朝廷召集各地賢良 文學之士60餘人到京,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對 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政策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其實 質是重商和重農思想的爭論,也是政府幹涉經濟政策和地方自 由經濟政策的爭論,後來桓寬根據記錄寫成《鹽鐵論》,這篇. "七嘴八舌"重要文獻共10卷60篇。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1月 召開的遵義會議,也是一次爭論激烈的會議,有"報告"、有 "反報告",開了3天。用"七嘴八舌"形容黨的戰略決策會議 似乎不夠嚴肅,但這次會議確實是民主決策的典範,與會者都 作了旗幟鮮明的發言。在這次會議上,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 事指揮上所犯的一係列嚴重錯誤,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 事指揮權,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 的中央領導。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勝利發展的道路。當然, 我們這裏所講的"七嘴八舌",主要還是指日常的民主決策討 論。
"七嘴八舌",有利於民主決策
是民主決策好,還是是個人決策好,或兩種決策結合起來好?這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的。就是民主決策也有個人定調大家表態和"七嘴八舌"後再決策的不同方式。實際工作告訴我們,當需要民主決策時還是采用"七嘴八舌"方式為好。
"七嘴八舌"易於調動下屬積極性領導先定調,下屬再表態,雖然議論容易集中,節省時間,但由於下屬顧慮多,害怕提出不同意見而引起領導者不高興,因此,討論時往往不敢暢所欲言,隻是圍繞領導者調子作些捧場或補充。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民主決策的氛圍,下屬不願再動腦筋想辦法了。對於領導者來說,沒有比失去下屬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更為可怕的事了。
"七嘴八舌"可以啟發領導者的創造思維人的認識總有其局限性,考慮問題也常有不周密的時候。"七嘴八舌"則可借助眾人智慧和思路啟發領導者的創造思維和認識深度,把問題想得更周全、更係統些,也有利於預測和預防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
"七嘴八舌"有益於意見統一和決策的貫徹執行 當決策是由"七嘴八舌"討論出來時,大家都了解決策過程和決策的形成,對決策有較深刻的理解,看法更容易統一,貫徹執行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對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由於討論中多已涉及,因而也易於防範或按預定方案加以克服。周恩來的領導藝術之一就是善於運用"七嘴八舌",搞好民主協商與民主決策。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的"山城"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周恩來廣泛地聽取參加政協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意見,並且對他們講明我黨的主張,經過協商,使政協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接受了我黨提出的聯合政府的原則主張。"七嘴八舌"也不一定產生正確的決策
我們一些領導者常以某決策是集體研究決定的為借口,而 不容許其他人提出更改或異議,這是不妥的。"七嘴八舌"有益 於正確決策的產生,但正確的決策不能完全依賴於"七嘴八 舌"o這是因為:
"七嘴八舌"會比個人決策思考得更全麵些,但仍是有局限 性不要說"七嘴八舌"的參與者隻是一個小群體,即使令民 投票也可能會決策錯誤,因為人們對複雜事物本質的認識有限, 而事物又是複雜多變的,人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候正確 意見可能在少數人一邊。另外,民主決策首先要解決一個同心 協力的問題,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趕上一個諸葛亮。"臭皮 匠的才能是遠不及智多星諸葛亮的,但"人多主意多","眾人 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合在一起,說不定能趕上一個諸葛 亮。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這個"合"字,而且必須是"人合"、 "心合"、"誌合"、"力合"。否則,三個人四個心眼,互相扯皮, 各打各的小算盤,不用說是臭皮匠,就是三個諸葛亮,也很難 作出民主、科學決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