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春風 細雨 園丁--樹立領導形象,提高影響力和統禦力
舜清
作為領導者,一般都有一個願望:努力實現所在單位的團體目標,並在完成團體目標的同時,實現領導者個人的人生目標。從政者,希望自己管轄的"地盤"政通人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自己也深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具有良好的口碑。從商者,希望自己所管理的企業有一定的名氣,產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效益節節上升,企業持續發展,自己深得廣大職工的尊敬。
但是,領導者所處的環境是複雜的。領導者所麵對的,一是進步著的社會、發展著的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二是既有共同需要又有各自人生目標的廣大群眾,即被領導者。領導者為實現願望,樹立領導形象,就得依靠廣博的知識、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提高領導藝術,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和統禦力,組織、指揮和帶動全體被領導者,努力為實現團體目標而奮鬥。在自然規律影響下,領導者的"領導壽命"是有限的,為實現願望和達到目標,還得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才能"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
影響與影響力
影響是指一個人的言行對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起引發作用。影響具有普遍性和相互性。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人的思想和言行,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對他人產生影響,即:讓對方接受或部分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同時,自己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對方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自個兒獨立生存,與外界毫無接觸,既不影響他人,也不受他人影響的"魯賓孫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影響具有兩麵性,即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亦稱正麵影響和負麵影響。影響的兩麵性來源於交往雙方對對方的思想、言行的認同程度。當領導者的思想、言行和感情表露為被領導者所認同,領導者的管理風格為被領導者所接受時,被領導者就會作出積極的反映,就會產生領導者所企望的行為,即產生積極影響;否則,將產生消極影響。、
由於人際交往過程中,影響的普遍性和相互性,以及影響所固有的兩麵性,使得人類社會錯綜複雜和五彩繽紛。也正因為如此,才使我們的領導者們有了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台。
影響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相互影響,使對方鞏固、改變,或部分改變原有的思想、行為的能力。
影響力有大小、強弱之分。影響力的大小、強弱,與交往雙方的品德、智慧、才能和相互之間的感情深厚程度有關;有時也與雙方的地位有關;並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因此,人與人之間、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存在以下現象:既有"出淤泥而不染",也有"近墨者黑";有"酒逢知己幹杯少",也有"話不投機半句多";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有"黃鸝鳴翠柳,不知所雲";有"雷厲風行",也有"無動於衷";有"令行禁止",也有"倒行逆施"......這些現象,古今皆有。作為當代的領導者,為了發展事業,既沒有理由拒絕接受前人成功的經驗,也沒有任何借口重蹈前人失敗的覆轍。
對他人實施影響力是人類的本能。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類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需要就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需要。具體到一個人,並不都是順著這個層次排列,即不一定是滿足低級需要後,才產生高級需要,有時是幾種需要同時並存,隻是程度不同,一個時期有一個主導需要。當一個人自己認為他的某個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向外界、向他人施展影響力。作為領導者,他向下屬布置工作,作報告,找員工談話,對下屬開展批評和表揚等等,就是施展影響力的行為,這也正是領導者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基礎。
領導者的影響力和統禦力
領導者的影響力 是指領導者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引起被領導者作出正麵反應,使被領導者接受指導和規勸,並為實現團體目標而奮鬥的能力。領導者具有影響力是事業成功的條件。
領導者的影響力由權力影響力和非權力影響力組成。
領導者的權力影響力 是指由法定權力、傳統觀念和資曆發揮作用所形成的影響力。它具有強製性和外在性,是領導影響力的基礎。一個人被任命某職後,就可以以這個崗位的領導名義對所有的被領導者"發號施令",其下屬就得按照他的"指令"作出相應的行為,這就是權力影響力。傳統觀念形成的影響力,表現為兩個方麵:領導者自己認為,我已是領導,下屬就得"聽我的";被領導者認為,他既是領導,我就得"聽他的",相互之間出此形成影響和被影響的關係。資曆影響力,是被領導者出於對領導者以前的任職經曆、事業成就史的認可和敬佩,並由此而產生的信任所形成的影響力。信任度愈高,影響力則愈強。權力、傳統觀念、資曆三者之間的關係,權力是基礎,傳統觀念和資曆處於從屬地位。領導者一旦失去法定權力,其他兩項也會隨之消失。
領導者的非權力影響力 是由領導者個人的知識、品德、才能和對被領導者的感情綜合發揮作用所形成的影響力。它具有非強製性和內在性。一個領導者,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具有領導才能和領導藝術,對下屬富有感情,他容易為被領導者所親近,他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容易為被領導者所接受。具有非權力影響力的領導者能使被領導者"口服心服";而缺乏非權力影響力的領導者,其下屬往往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現象。因此,努力提高非權力影響力,是領導者必須十分重視的。
領導者的統禦力學者魯特(E.B.Reuter)說:"統禦,是不憑借特權、機構賦予的權力,或外在的權勢,而能說服並指導他人者。"英軍元帥蒙哥馬利說:"統禦,是結集人們能力和意誌,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哈佛人曾引用過一位經濟管理學者的調查結果:"一個人在報酬的引誘和社會壓力下工作,隻能發揮其工作能力的60%,其餘的40%,則有賴於領導者運用統禦( Leadship)功能......統禦是維係一個組織活力的泉源。"
"統禦",對於我國漢語詞學來說,可能尚屬新詞,因此,我國的《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縮印本)沒有收入,而在改革開放後的一些經濟管理譯著上則有所出現。隨著"統禦"一詞的出現和運用,"統禦力"、"統禦權"等詞也開始出現和運用。
我國行為科學學者認為:"統禦權就是失去特權,失去法定的權力,失去外在勢力以後也能說服、影響他人的權力。""權威與職權的統一,就是統禦力。""強製性影響力與非強製性影響力的綜合表現,是領導者統禦力所在。"
根據以上專家、學者的見解,結合我們的領導者們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領導者的統禦力,就是領導者以法定權力和個人權威相互兼容為基礎,綜合運用強製影響力和非強製影響力所形成的能調動被領導者意誌,激發被領導者潛能、使人們自願接受勸誡和指導的領導能力。
統禦力有強弱之分。統禦力強的領導者,平時深得被領導者敬重和支持,他作動員報告時,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有時雖三言兩語,簡明扼要,也能使下屬群情激昂,士氣大振;他指揮工作時,工作現場緊張而有序,一派生機,有時雖決策、運籌於千裏之外,也能收到預想的效率、效果;他下達指令後,被領導者雷厲風行,聞聲而動,令行禁止。相反,統禦力弱的領導者,在作動員報告時,雖費盡口舌,下屬卻毫無反應;在指揮工作時,雖親臨現場,卻收效甚微;在下達指令時,下屬隻是應付,有時雖三令五申,下屬也無動於衷,依然故我。這些反應和表現使我們不難看出,統禦力強的領導者,他與被領導者的關係已經超出一般上下級的組織關係界限。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以感情為紐帶的合作關係,是真正的"同誌加兄弟"的關係。被領導者尊敬領導者,不是敬畏他I 的權力,不是義務性禮節性地維護領導者的尊嚴,而是敬重他 的智慧、才能和人品。被領導者努力工作,不是為領導者而工 作,而是為"共同目標而工作"。
領導者的統禦力有較長的持續性。統禦力強的領導者,不 但他在任時深受被領導者的尊敬和愛戴,在他離任後仍然受到 被領導者的尊敬和愛戴。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種現象:一是 統禦力強的領導者一旦被"上司"調動,人們會依依不舍,甚 至會上訪挽留;有的已經批準退休,但在人們的極力請求下, 他又"超期服役";有的已經退休,卻被動員重新"出山",再 回到領導崗位。二是統禦力強的領導者調離單位後,或者離、 退休後,原來的被領導者一旦遇到工作難題,往往會找他請教, 讓他"指點",或請回單位現場指導,他的意見和建議也往往能 引起重視。三是統禦力強的領導者往往是下屬的學習榜樣。他 一旦不幸離開人世,他原來的下屬會悲慟不已。他在世時的思 想、言論和業績,往往還會作為企業內部教材,永遠激勵著後人。領導形象 領導形象是領導者在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指導下,向被領導者展示的、能激發人們感情並為人們所認同,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神麵貌、言行姿態和性格特征。良好的領導形象,是領導影響力和統禦力形成的基礎。
領導形象由內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組成。內在形象,也稱人品、人格,是指領導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即領導者的基本思想和對外部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由此而形成人生理想、信念和品格等心理特征。內在形象與一個人的接受教育程度和所處的環境有關。領導者的外在形象,是指領導者的言行姿態、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待人處世態度、性格特征和外在儀表等。領導者的外在形象是其內在形象的外部表現。一般情況下,外在形象是內在形象的自然流露。內在形象和外在形象都具有可塑性。隨著不斷接受教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和不斷的實踐,領導形象會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