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的領導者都十分注重在招聘員工時,重視員工 的思想品德、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身體條件;對已經進入了 企業的員工,實行定期培訓,更新知識,提高思想業務和技術 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員工的素質,建設一支能打硬仗的員工隊 伍。如果我是一位領導者,我想我對員工應該提出如下要求:
忠誠組織,同心同德 入廠(企業)的第一課就是對新員 工進行企業創業史的教育、企業遠景規劃教育,使員工懂得企 業的優良傳統和發展前景,下決心效忠企業。企業的生存與發 展,同員工的命運息息相關,企業領導的苦心經營,同員工的 緊密配合息息相關。員工隻有與企業同心同德,企業才能辦好。 近年來推廣的"學習型企業"的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 把企業的"願景"交給群體(員工),發動大家開拓創新,挖掘 潛力,為實現企業遠景規劃而奮鬥。這是鼓勵員工忠誠於企業 的一種好的做法。
遵紀守法,服從指揮一個軍隊要打勝仗,必須服從調動, 統一指揮;一個企業要辦好,也必須執行紀律、遵守製度,聽 從領導的指揮。"人心齊,泰山移","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這都說明紀律嚴明的重要性。作為企業領導者,要把一個群體 發動組織起來,把員工的誌氣鼓舞起來,按照民主通過的經營 目標願景去工作,就得要求員工遵紀守法,服從領導指揮,把 一個個員工的力量,集合成群體的力量,並且做到嚴明紀律, 賞罰分明。
熟練掌握崗位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企業裏的激勵機製,應該更多地激勵員工學技術,學操作,精益求精。在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企業領導者更應定期組織員工進行培訓,開展技術練兵活動,組織以老帶新活動及示範表演;保送到先進單位、先進地區(包括出國、出境)學習取經,或脫產到大專院校進修,使員工的技術、知識(包括環保意識、職業衛生和防護等知識)不斷得到提高、更新。技術好,產品質量就好,生產效率就高;產品成本降低,經濟效益上升,這是人所共知的,也是領導所希望的。
具有創造精神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塑造形象,其核心就是在員工隊伍中培養一種創造精神,培養一種爭做奉獻的崇高品德。當今企業文化的新發展是創建"精誠佘作"的文化,就是"誠實守信,以義取利"這種信譽精神,發揚這種奉獻精神,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能團結協作,盡職盡責企業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工作,與有關部門密切協作,以共同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我們過去研究企業領導行為,多數著重於研究領導素質、領導思想和工作作風,對他所領導的隊伍,他所在的群體(員工)的素質怎樣?這個群體所發生的作用對領導者有何影響?一個素質好的群體與一個素質差的群體,領導行為所發生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領導的職責就是"出主意,用幹部",用幹部包括選拔、使用、培養、考核、監督。什麼樣的幹部放在什麼樣的群體,這個幹部到這個群體任職之後,如何開展工作,如何依靠群體的作用?都應加以重視,采取相應措施,果斷地作出決策。
審時度勢乘勢而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趨緩,對我國經濟有一定影響,加上我們的企業麵臨深化改革,結構調整,職工下崗,就業壓力大,以及曆史包袱重、機製轉換慢、投資融資困難等問題,加人世貿組織後將麵臨更多的困難。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巨大的市場潛力、高儲蓄的資金積累和科技後發優勢,在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持續發展的內在潛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戰勝麵臨的各種困難,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變化的環境,要有變化的觀念 當今影響企業環境的因素,從物質方麵來說,有資金來源、原材料(配件)供應、產品定位、市場消費、價格趨向、人才資源等。從精神層麵來說,當地的人文環境,消費者的觀念,員工們的精神狀態,領導班子內的思想認識問題等,這些情況都對領導行為、領導方式發生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好認識問題。否則,機遇在麵前,也會偷偷溜走。觀念解決了,看到有機遇的苗頭,就會緊緊抓住不放。回顧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有企業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建立經濟責任製,到利潤承包,這是一個階段;後來開放市場,轉換經營機製,實行抓大放小、重組、租賃、股份製等,這是第二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末到新世紀之初,深化產權製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實行完全的市場經濟....這是第三階段。如何治理好一個企業,要考慮到與國際接軌。權威的經濟學家已經提出以前我們那種"法人治理結構"已被世界理論界及企業界所拋棄,要實行"新的治理結構"。正如前麵我們已說到的,新的治理結構從以貨幣資本為基礎轉向實行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現在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對人力資本的激勵和控製問題。這就帶來一係列新的問題,如企業的所有者是誰?人才資本指的是什麼?它與人力資源有什麼區別?人力 資本歸誰所由誰主管?要明確技術創新者、經營者(職業經理人或企業家)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是作為人力資本而存在的。
在現代的經濟條件下,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甚至搞壟斷性經營,都離不開人力資本。要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也離不開入力資本,而且技術創新者作為人才資本的首要因素而存在。創新導向,塑造形象企業行為的導向,經曆了生產導向、營銷導向,走向創新導向。從消費者心理來說,在生產導向階段是感性消費,即隻要產品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就可以得到顧客滿意;在營銷導向階段是理性消費,產品不僅要質量好,而且要外觀、名氣、功能都給人以美感、好感、愉悅感,這都要從商品的整體性能、美學高度去理解,才讓顧客認清商品的綜合價值,才真正感到滿意;現在發展到創新導向階段,則是感動消費階段,產品不僅要有質量,講究外表包裝美觀,而且是以名牌、名企、名人(企業家)以及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整體形象都有創意並使顧客感到新鮮滿意。市場是企業的舞台,企業領導者可憑借市場這個舞台,導演出威武雄壯的戲劇來。
領導行為以市場為環境。領導者要瞄準它,並根據它的條件,它的發展趨勢,它能給企業提供的條件,熟練地駕馭市場,搞活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例如,日本富士公司與美國柯達公司爭奪市場之戰就很說明問題。柯達公司創業100多年;是實力雄厚的老牌企業,擁有100多億美元資產,雇員超過12萬人0 20世紀80年代公司占有56%的世界膠片市場,彩色相紙的市場占有率也在40%左右,美國市場幾乎是它一統天下。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柯達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手是日本的富士公司。"富士"是日本最大的彩色膠片和相紙的製造商,在日本市場占有率為70%0而世界市場占有率仍很少,在美國更是不多。富士公司的老總們決心把產品打進美國市場,爭奪柯達公司12%-15%的市場量。為此,富士公司采取了幾條措施:第一,質優價廉。"富士"針對柯達牌子老、信譽好、要價高的特點,推出優質、低價的對策,叩開了美國市場的大門。第二,大搞宣傳樹立形象。該公司在美國大作廣告,1981年廣告費為500萬美元,而且逐年上升。第三,最令"富士"的老總們得意的一招-1984年在柯達公司的故鄉洛杉磯,居然奪得奧運會的讚助權,這是對柯達公司重重的打擊。因此,"富士"名聲大振,它的產品不僅打進美國,在國際市場也大為暢銷。其實,商場如戰場,在市場這個大舞台上,名牌、名企之爭,銷售手段之爭,完全是企業領導者運用他們的創造行為,瞄準市場大做文章的必然結果。
熟悉政策法規和人文環境,創造一個使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局麵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法製經濟。遵紀守法,依法治廠,向企業廣大員工特別是各級領導提出要學法、知法、熟悉法律和使用法律的任務。企業領導行為必須遵照政策法規辦事。對外與客戶、協作廠、配套廠,以至與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都要遵紀守法。人世後,為與國際接軌,在過渡準備的五年期間,我國有許多法規都要修改或重新製定,對於這些修改或重新製定的新法規,還有世貿組織的許多規則,領導者都要認真學習、熟習、掌握,帶頭貫徹執行,避免不懂法、不重視法律而做出違背法律規定的蠢事。隨著法律法規的深人人心,許多企業領導拿起了法律的武器,維護了企業法人或員工的權益,給企業集體爭得了應得的利益,給員工享受到法律保護的好處,普遍受到了群體的讚譽,領導行為不僅得到了肯定,還為領導者本人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一個企業有自己的人文環境、民風民俗、傳統文化。作為企業領導者,要發揚優良傳統,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以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三個代表"之一的"始終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為指導思想,倡導《公民道德基本建設綱要》規定的"20字"行為規範,牢固樹立"以德治廠"和"以法治廠"相結合的原則。企業的經濟發展,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領導行為也要靠良好的企業文化來促進。經濟是基礎,政治是方向,兩者互為條件。而文化是原動力,要使企業得到發展,沒有企業文化建設是不可能的。人文環境好、風氣好,企業經濟才得以蒸蒸日上。否則,領導者們再努力、再費勁,也會徒勞無功。
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是行業信息 ,行業信息有時能左右企業方向,左右領導行為。因為同行業的可比性大、競爭性也大。過去有人說過"同行如冤家",是從競爭的一麵來說的。應該看到,同行也有協同融合的一麵,可學習仿效的一麵。從這個意義來說,"同行如兄弟"。在經濟國際化、倡導"精誠合作"的時代,尤其要樹立這種觀念。每個企業生產一種產品,建設一項工程,都要依靠許許多多的夥伴協作配套,沒有他們的支持,任務不可能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因此,在這個範圍內領導要注意搞好關係,領導行為要得體得當。同時,也要警惕競爭對手埋下的"定時炸彈",如果發現要及時把它排除,使企業始終走在康莊大道上。
時勢造英雄,英雄促時勢,兩者是辯證的統一,好的環境可以使領導得到磨煉,更顯得行為的光彩。讓我們的領導者肩負起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任務,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為企業的創新、發展,為祖國更加繁榮富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