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本身相對獨立 並且有自己的行為規範和行動計劃,這些規範和計劃不會因為個別成員的去留而改變。
群體成員之間在心理上意識到對方,具有相互認知與同屬一群體的感受相互認知指的是相互了解對方的情況。同屬一群體的感受是彼此意識到對方與群體是不可分離的,否則"我們"這個群體就不存在。
群體成員間在行為上具有互補性,每個人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這並不是說,群體行為全都相同,而主要表現在分工所需的行為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成員之間感情上也發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說,群體之間的相互感情是靠群體每個成員互相維係的。
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和成員對群體的向心力,稱為群體的內聚力。它包括群體成員與整個群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力。當這種吸引力達到一定的強度,這個群體就成為高度內聚力的群體。國外行為科學研究的群體是把社會上各類群體(包括團夥)包括在內,他們認為群體內聚力,隻是內部的團結,而且可能有排斥其他群體的傾向,引導得好,有利於組織的團結協作和目標實現,引導不好還會破壞組織統一。所以與我們所講的團結是有所不同的。我們講的群體團結,是包括內外團結的。一個小群體,如果能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關係,與整體目標保持一致,而且內外團結,才是一個團結的群體。 影響群體內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群體的領導方式心理學家勒溫(Kurt.Lewin)的經典實驗(1939年),比較了"民主"、"專製"、"放任"這三種領導方式下的群體,結果發現"民主"型比其他兩種類型內聚力高。從世界的大群體來看,民主管理程度高的群體(國家),都是比較發達的群體(國家)o我們國家也曆來采取民主管理方式,而且越來越完善,所以我們的國家也越來越昌盛,讓世界矚目。從我國現代企業、事業單位來看,民主管理程度高的單位,內聚力強則效益好,否則相反。由於高科技的發展,進一步與世界的接軌,成員素質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民主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現在還有一些掌握群體權力的領導者對真正實行民主管理認識不足,認為"我是廠長,我為民當家作主,我說了算","我是書記,我代表黨,你們都得聽我的",不把群體成員放在心上,嚴重損傷了群體成員的自尊心,破壞了群體的向心力、凝聚力。當群體成員的心受損以後,做出的事往往是想象不到的。例如;有一位中專生,因班主任的一句話刺傷了她的心,扭曲的心使她做出了要把本係的新生趕出校門的事。這隻是一位學生。工廠的工人如果感覺到被壓抑太多或被領導的話刺傷了心,也會做出破壞企業以及社會穩定的事情。可見群體的領導方式決定了一個群體是否有內聚力,是否能取得成功。
外部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外來威脅(如競爭)會增強群體成員相互之間的價值觀,從而提高群體的內聚力。加入WTO後,增強了我國這個大群體的內聚力。從國家領導人來說既要引進競爭機製,又要保護本群體內各方麵的利益。
群體內部的獎勵方式和目標結構 在群體目標與組織的目標一致的情況下,組織目標的達成會增強群體的內聚力,同時內聚力高有利於達成組織目標。但在組織目標與群體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群體內聚力會妨害達成組織目標。研究表明,個人與群體相結合的獎勵方式有利於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其他因素 如信息溝通,信息溝通情況良好,群體成員可以經常坦率熱情地交談,易於增強內聚力。如裝配線上工人很少有交流機會,情感不易交流,不易增強內聚力。但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使大家有交流的機會,也會增強內聚力。
怎樣才能增強群體內聚力?
在實際生活中,群體的存在往往會對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巨大的作用,有時甚至可能使成員完全變樣。這種作用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作用能推動人們為實現群體目標而奮鬥,消極作用則可能渙散人們的鬥誌,挫傷人們的工作積極性。所以,要正確地引導與利用群體對成員的影響作用。
一是利用歸屬感 群體能滿足成員的需要時,成員對群體的依賴性就越大,群體對他的吸引力也越強。群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係,獲得友情與支持;成員間在發生相互作用時,其行為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群體的成員在...致對外時,會減少矛盾和摩擦,彼此都體會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群體,特別是當群體受到攻擊或群體取得榮譽的時候,群體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二是利用認同感群體內的每個成員對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通常能有共同的認識與評價,這主要是由於群體各成員有一個非同的目標,彼此間存在一致的利害關係。有時盡管群體認識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來麵貌,但每個成員都能認以為真。尤其在個人對外界事物信息不靈、情況不清、情緒不安時,群體認同感會強烈地影響個人的認知。
三是利用力量感 當個人處於群體之中時,由於可以獲得其他成員的支持與幫助,因而增強了勇氣,似乎感到自己力量得到J,巨大增加。個人不敢幹的事敢幹了,個人不敢說的話敢說了,個人幹不了的事也幹得下去了。
四是利用助長作用 當個人與群體內其他人一起工作時,他們之間能夠相互溝通,無形巾消除單調感,激發起工作動機,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這種作用就是助長作用。
五是利用從眾心理 個人在群體中,往往不自覺地受到群體的影響與壓力,表現在知覺、判斷與行為上和群體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
以上的"五個利用"歸根到底還是一個重視人心的問題。古人說"得人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家孫武提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的心理戰理論;諸葛亮提出"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戰論斷,可見古人早把"人心"作為研究對象。古人稱"人為萬物之靈"而"心主於白骸",人的一切活動都受人的大腦(人心)的主宰,可見領導者得人心是何等的重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何能用小米加步槍打敗蔣介石的八百萬美式裝備的軍隊?不就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心連心嘛。我們常聽說的"敢死隊",他們為什麼能在完成共同任務時,雖死也在所不惜,不也就是他們為實現某種日標鐵了心嘛。現代企業小鴨集團"小鴨擊水三千裏,乘勝前進"的關鍵何在?就是把握了"人心"。可見人心齊泰山移。隻要人心所向,就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就沒有達不到的目標。
要想得人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金錢是一個因素,但對人多數人來說不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金錢不是萬能的,當然不可排除極少數人"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和行為。在一個群體中絕大多數成員的人心要靠良好的氛圍。良好的氛圍包括良好的語言和人際交往。良好的語言能讓人心情舒暢!心甘情願地作出貢獻。這首先要求領導者要有良好的言行道德 ,學會多用良言引導群體成員產生美好的行為,學會多用激勵手段、表揚方法。例如:有一位職工因故遲到3次而被辭退,回家後感到飯碗沒有了,一氣之下,用刀捅傷了領導.冉如:有一位新凋來的書記發現廠裏的一位技術尖子想要調離,主動上門找其談心,了解原由。原來這位技術骨幹是因為氣不順而想換個環境。由於書記的主動上門,說活親切,以心交心,感動了這位骨幹,氣順了,思想通了,心也就留下了。我們人人都有體會,當氣順的時候,工作起來特賣命,氣不順一過激就會做出出格的事。由此可見氣順關鍵靠暖人心的語言和細致的思想工作來維係。讓群體成員有一個向心力,有了向心力,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凝聚力是群體成功的關鍵。肥力高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天生談到"重視人心經營"的體會,講得很好,略述如下:
經營人心 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人的動機。美國著名的科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指出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才會精力充沛地為群體創造價值,促進發展。
激發人心 這是成就偉業的第一因素。劉邦仰慕秦始皇出巡的威風,產生了"大丈夫當如斯"的皇帝欲,他果然倒秦以代。毛澤東同誌也是不滿黑暗的統治,產生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想法,樹立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雄心壯誌,成就了千秋偉業。從本質上來說,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沒有一個人是滿足於現狀的,都是願意奮力一搏以饗夙願的,哪怕是一個普通的人,潛意識中也有偉大理想,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高明的管理者,就應該善於利用人的成就欲,向其展示美妙的遠景,鼓勵其樹立遠大目標,激發人們的雄心和信心。隻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之不懈努力,同時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使每個人都切身感到正在一點點地接近成功的目標,人們才會不斷增強信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在的聰明才智,才會使千百萬顆鮮活的心隨著我們事業勝利前進的節拍一起跳動。
利導人心 人們講調動人的積極性,當然要強調道德、理想,但僅僅是空泛的理論和激昂的口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給人以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真正穩定人心,凝聚人心。
淨化人心 每個人的"心"因先天條件、生活環境、教育程度、自身領悟的不同,表現出千差萬別,而且,心時刻在變。心是最複雜的,是宇宙萬物中最為神秘、奇妙的東西。心善可以幹好事,心齊可以於大事,反之,則禍害無窮。因為人心是事業的主宰。要消除人世間的惡行,首先要淨化人心。但是人心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是變幻不定的。好的環境可以使人從善,壞的環境可以使人從惡。墨子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正因為人有可塑性,所以要淨化人心,既需要"自治",也需要"外治",需要"律戒",需要"教化",也就是要螢視教育的功效。佛家也好,儒家也罷,強調傳經布道,強調對人的教育,而且都有很多的戒律,很多的規矩。孫悟空本事再大,也怕唐僧的"緊箍咒",也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神仙的神通再廣,也不能觸犯玉皇大帝的天條。"自治"是希望你自覺淨化,"外治"是強迫你淨化。目的是一樣,隻是方式有別而已。
誠換人心 誠與信是連在一起的,做人要誠實無欺,這是人立身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賴以生存的靈魂。孟子說:"人天生存誠。"蘇軾說:"天不容偽。"曾國藩說:"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這些古訓告訴我們,隻有坦誠相待,才能得人心,才能贏得他人的支持與合作。反之,則隻能招來反感和敵視,置自己於被動。心與心之間,其實如同商品一樣,也是等價交換的。自己誠心誠意,才能換取人家的誠心誠意。你有困難,有錯誤,隻要你坦誠相告,人們就會諒解你,寬慰你,幫助你。古人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隻有對人一片忠誠,別人才會推心置腹,甚至患難相扶,生死與共。羅斯福總統剛剛入主白宮時,2500名參加過一戰的退伍軍人組成請願團,要求政府立即發還退伍軍人補助金。羅斯福總統聞訊後,力排眾議,拒絕了派兵鎮壓的建議,隻派夫人埃利諾去退伍軍人臨時營地。當總統夫人單獨一人在齊腳踝深的泥水中向退伍軍人走去時,他們被感動了,連忙把總統夫人扶過去。埃利諾傾聽了他們的要求,詢問他們的疾苦,還同他們一起唱歌。結果退伍軍人充分理解政府的困難,問題通過協商解決了。
德服人心 要想人服你,除非你比人好。這是一個最樸素的道理。《論語》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聚人才的主要方式,不外乎有三種,一是以德服人,二是以誠動人,三是以信製人。隻要牢牢掌握並實踐了這三點,就會眾望所歸,人心所向。一個群體的負責人要有威信,要有號召力,要令人從內心敬佩你,靠什麼?靠你是否具有優秀的品格,寬闊的胸懷,待人的誠意,高明的決策,非凡的能力,執著的精神,嚴謹的作風。
可見凝聚群體的內聚力,需要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氛圍。俗話說:"良言悅耳三冬暖。"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暖心頭",也就是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環境。讓我們永遠記住:"良言悅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