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從一個古怪的班組談起--談群體中的“人和“問題(2 / 3)

合作性增強,分散性減弱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孤立、分散的人際關係狀態正在被迅速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程度越來越高,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我們要順應這一發展的趨勢,克服小生產及工業分工帶來的分割性的影響,推進人們之間的合作。

複雜性增強,單一性減弱 世界是複雜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人類社會由簡單再生產向加速擴大再生產的轉變中,有力地促進了人際關係的變化。由單一向多樣化轉變,由重複向更新發展,這是現代化社會人際關係的又一特征。

改善人際關係的途徑從一個古怪班組的經驗教訓中,我們體會到,關鍵是要從領導和群眾兩個方麵人手。該班組(群體)的頭頭新上任的班長,能夠主動地引導群體內的人際關係朝著積極方向發展,首先改革勞動組合的形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群體組織結構,讓班組職工發揮自己的專長;其次製訂必要的措施,搞好班組內的民主管理,改善群體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再次運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和訓練群體成員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做過細的思想工作,理順各非正式群體之間、職工之間的關係,從而創造一個有利於群體發展的環境和群體成員相互交往的氛圍,促使群體成員親密合作,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同時,群體成員在班長的帶動下,自覺地加強學習、加強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重視自己的品德、性格鍛煉,加強群體意識、集體主義的觀念,堅持處世利人的原則,自覺與人為善,團結友愛,助人為樂,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藝術等。

這個班組的做法是成功的,證明行為科學應用在處理人際關係,引導人們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抵製不良行為的影響,是大有作為的。

群體作用與群體規範

上述古怪的班組新上任的班長,他在學校裏學過行為科學理論。他當選為班長以後,注意運用行為科學的原理:1.下決心建設一個有內聚力的群體;2.應用群體動力理論引導職工解決群體成員之間矛盾衝突問題;3.把班組內的常規逐步變成群體規範,形成一個有親和力、內聚力和吸引力強的班組,實現了班組內的"人和",推動了生產工作的發展。

內聚力強的班組是個好群體 群體內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對於群體任務的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原先古怪班組成員中意見分歧,關係緊張,矛盾較多,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經過改革整頓,合理安排,優化組合,成員之間意見比較一致,關係改善,相互團結合作,任務完成得很好。特別是近年來,人際關係進一步改善,成員之間相互友愛,各成員以作為這個班組的一員而自豪,對班組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真正成為一個有內聚力的群體。這種內聚力,實質就是一種吸引力,包括群體成員與整個群體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可以說是親密無間,誰有什麼困難,大家互相幫助;班組內的工作,大家搶著去做,已經形成了風氣。因此,群體內的成員不僅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得到較大滿足,他們覺得作為這個班組一員很值得,很滿意,也很願意參加班組的活動,並忠誠於群體。

研究這種內聚力的來源和作用,不難發現,它有如下特點:

來自於團結,產生合力 "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就是講的這樣一個道理。即一個群體按照正確的方式聯合起來,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形成整體效應。在群體內部創造民主、團結、互助的心理氣氛,理順關係,消除內耗,集中精力,協作一致,是形成內聚力、實現整體效應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個群體內部人心渙散,關係緊張,內耗不斷,就必然產生"負合力"。

來源於互相寬容,性格互補 在一個有內聚力的群體裏,人們之間因經曆、知識結構、工作能力不同、性格特征各自有別,對一些問題看法不一致,產生矛盾是很自然的。關鍵是大家都應有一個寬容的態度,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就覺得在這樣一個群體裏,能交流思想,交流智慧,產生互補行為,心理平衡,心情就舒暢。

來源於相互激勵,產生激情 在群體內,人們之間相互激勵,給群體中每一個成員帶來激情,爆發出無窮的創造力,造成智力、體力上的躍進,使奇跡不斷出現,這是一個具有高內聚力的群體才有的現象。

來源於良好的人緣關係,加強感情聯絡人類有合群的需要,不願意孤獨、獨處。因此,遇到好的群體,認為是有緣分,良好的人緣關係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條件。改善人際關係,加強感情聯絡,對任何人都是必要的,這是行為科學特別倡導的。

來源於信息交流,加強溝通 有內聚力的群體,他們成員之間經常交流信息,無論是社會上、家庭中、班組內有什麼重要信息,人與人之間交流,群體內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增強感情,加深統一認識,進一步形成凝聚力。

群體動力理論可以解決矛盾衝突 毛澤東在《矛盾論》一書中說過,世間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有新的矛盾。矛盾不斷解決,推動社會不斷進步。行為科學的群體動力理論,其道理也是一樣的。一方麵群體內部有其一致性,有其內聚力。另一方麵由於成員之間看問題、認識不同,處理方法不一樣,也會產生矛盾衝突。問題是群體內的領導者如何協調解決?矛盾衝突解決了,成員之間就會更加融洽舒暢。古怪班組的班長,就是應用行為科學的原理,研究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找出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一個個加以解決。他說:"不怕矛盾多,就怕不解決。矛盾衝突是推動事物前進的動力。"他在研究中發現,矛盾衝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建設性的衝突,一種是破壞性(或叫做阻礙性)的衝突。比如,班組內有的成員揭露了生產中的質量問題、製度問題、群體沒有形成核心的問題等,這些都是建設性的意見,都應該加以解決改正。當然,也有個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懷好意,故意製造矛盾。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信息來源不一樣,二是認識上的原因,三足價值觀念不一樣造成分歧,四是利益不一致造成衝突。經過分析,這些矛盾衝突有的是企業內部製度不完善造成的,需要從製度上改革。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通過討論,交換了意見,擺不同看法,甚至還可以爭論,但不要傷感情。如果是建設性的衝突,經過大家充分討論以後,形成了決議,班組的工作更好做了。如果是破壞性(阻礙性)的衝突,經過了討論,交換了意見,也得到了統一認識和平息,班組就更加穩固了。總之對於矛盾衝突,盡量避免在心理上傷害某一方,壓製另一方。而是通過矛盾衝突的解決,使雙方都得到進步。根據行為科學群體動力理論,在許多情形下,有時矛盾處於"零狀態",一段時間群體內成了死水一潭,對提高生產效率沒有好處。這時,管理者應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建設性衝突,使群體成員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可以采取重新委任(或選舉)新的群體頭頭;重新調整勞動組織,變換班組成員;還應鼓勵競爭,運用增加工資、獎金等手段,激發大家競爭的熱情,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麵,實現生產工作的新跨越。

把群體常規變成群體規範古怪班組之所以"古怪",在於他們的有些行為有悖於常規。改革開放初期,他們首先實行了不成文的"自由作息時間表",根據不同工序允許職工提前上班和提早下班;或是推遲一上班和推遲下班,不執行廠裏統一規定的上班時間表。另外,還實行了"放農忙假"的製度,每年到了春耕、夏收或秋收農忙時,準許家在農村的職工回家幫忙,時間在一周到十天內。還有實行了"五個必須家訪"製度。凡是班組內的職工有紅白喜事、生病住院、女職工坐月、親屬來廠、夫妻不和等,都組織以班組長為首的家訪小組去慰問、探視。對女職工懷孕生育,規定最多可以給一年長假,突破了當時國家規定的五十六天假期,他們認為凡有女職工坐月,她的生產任務由班組內承擔,保證完成,不影響全廠的任務。除了

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功能 群體規範的約束作用主要表現在群體輿論中,這種群體輿論是大多數成員對某種行為的共同評論意見。當某些成員的行為舉止與群體規範相矛盾時,多數成這些之外,廠內規定的班前班後會議、交接班項目、產品質量標準、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等,都作為正常製度遵守執行。對他們班組內自定的製度,全廠議論紛紛,有讚成的,也有反對的。後經過組織考察認為,作為群體行為規範確定下來,這是可以肯定的。並把這一做法推行到其他適用於這種規範的班組。

班組常規是客觀存在的,是曆史過程逐步形成的。特別是非正式群體的常規的形成,在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會發生一種類化過程,即彼此接近、趨同的過程。這是由於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出順從造成的。古怪班組上麵提到的幾種規定,是由少數人需要而逐步變成班組製度,以至最後形成固定的規範。

一般來說,群體中形成的行為規範,具有以下四方麵的功能: 群體支柱的功能群體規範是一切社會群體得以維持、鞏固和發展的支柱。群體規範越能被群體成員所接受,則群體成員之間的關係越密切,群體也越團結。 評價準則的功能群體規範是群體成員的行動準則,因此,群體成員要以群體規範來評價自己和其他成員的行為。員會根據群體規範對這種行為做出一致的判斷或結論。這種帶有情緒色彩的共同意見,對個人行為具有約束作用,使其不至於違反群體規範。

行為矯正功能 群體成員如果違反規範,就會受到群體輿論的壓力,甚至受到懲罰,迫使他改變錯誤行為,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因而群體規範具有行為矯正的功能。應當指出,一個群體的常規,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和矯正消極的行為規範,保持和發揚良好的、積極的行為規範。檢驗其好與不好的標準,就看它是否有利於增強成員團結,增強生產效率。如果是導致生產減產,阻礙了群體目標的實現,則是不可取的。

古怪班組的班長,為了鼓勵和做到成員之間的"人和"、團結,增加生產效率,不但加強感情聯絡、感情投入,正確處理群體內部的人際關係,同時,也總結建立了一些常規製度,規範成員的行為,保證班組的正常運轉。這些製度概括起來有:提倡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決策民主化,不搞自由化;發生矛盾衝突,多換位思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對方,大事清楚,小事不計較;一切從團結的願望出發,以和為貴;以"人和"為手段,求得群體事業的發展。"三冬暖"與"夏日寒"

--談群體內聚力

劉益陽 蔣芳春

"良言悅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日寒",這句俗語形容了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情感的兩個極端,說明了增強群體的內聚力,對實現群體的共同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

"良言"是指好的語言、真誠的語言,是有利於增強團結、努力實現共同目標的好語言,既不是阿諛奉承,也不是虛偽的好聽話。群體成員之間存在的問題要敢於指出,存在缺點要敢於批評。"忠言逆耳利於行",這些語言往往比較刺耳,也許當時比較難於接受,但利於行,有利於群體實現共同目標。所以像三冬臘月的暖氣,讓群體成員感受到冬天裏的溫暖,讓群體成員學會敢於、善於說良言。領導也要用良言作為一麵鏡子,不能一聽到不同意見,就暴跳如雷,給人穿小鞋。惡語傷人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強,故意用惡語揭人之短,傷人之心;一種是有口無心,粗言醜話,令人刺耳;再一種是故意挑釁,以發泄心頭之恨;還有一種是以領導身份壓製人或傷人。這些惡語會傷及群體成員的心,就是火熱的夏日也令人心寒,導致人心渙散。人心渙散就會大大減弱群體的內聚力。

什麼是群體的內聚力?

群體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二人以上所構成的結合體。群體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其成員在心理上有著一定的聯係並發生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群結合體。其基本特征有:

群體必須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 "群"意味著多。爹到多少?一般而言,少則二三人,多則一個班組、一個車間、一個工廠,都是一個群體。群體存在著一定的結構。僅僅萍水相逢、偶然集合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算作群體。如:在大街上一起看熱鬧觀稀奇事的一群人,不能算是群體;一個電影院看電影的人也不能算是一個群體。隻有將一群人有機聯係起來,相互作用,並構成一個整體時,方可稱為群體。在任何群體中,每個成員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充當著一定的角色,並由此而構成一定的結構體係和人際關係網絡。

群體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目標任何群體都有它的目標。.目標是人們想要達到的境地和願景,它是群體進行活動的方向和目的,是構成和維持群體的基本條件。正是由於目標的一致,才使人們產生共同的興趣和願望,從而聯合成一個群體。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目標,但是,通常情況下,任何群體的目標都不是一個成員行為所能實現的,而是要由全體成員協同努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