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從一個古怪的班組談起--談群體中的“人和“問題(1 / 3)

7.從一個古怪的班組談起--談群體中的“人和“問題

雷敬宏

一個上海支邊企業,20世紀60年代初遷到某市,曾獲得幾十種榮譽稱號和獎勵,經常受到上級的表彰。就在這樣一個先進企業裏,有一個古怪的生產班組,過去曾經是全廠有名的散、懶、嬌,經常受到領導點名批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換上了第五任班長,一改以前散、懶、嬌的習氣,但又出現了新的三怪:一是所謂團團夥夥多,有上海人一團,本地人一夥,還有"知識分子"一團,農村來的青年工人一夥;二是全廠第一個班組內搞自由組合,優化勞動組織,看似分散,實際內聚力特強;三是新上任的班長,用行為科學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承認"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對不同群體一視同仁,使班組內各個群體和睦團結,齊心協力搞生產,年年月月超計劃,獎金獲得全廠第一名。

這個班組為什麼這樣神奇?許多人非常不理解。他們有什麼訣竅?其實見怪並不"怪"o主要是這一團、那一夥自由組合的人群,你得承認它是一個小群體,用群體行為的科學眼光看待他們,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另外,一些看似古怪的現象,隻要能起到溫暖人心,團結大家,促進生產工作發展的,就應逐步納入規範化,形成製度;同時,正確引導和處理小群體內部的人際關係,以"和"為貴,講究"人和",使大家心齊氣順。這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人們在社會上總是生存在一定群體中 人們生活在社會上,是不能單個獨立生存的,總是要生活在某一個或幾個群體中。古代原始部落社會,人們為了生存,為了抵抗外部的掠奪,自然結成一定的部落群體。今天的社會,人們對它的需要更多更複雜,因而更有意識地需要加入一定的群體,如為了謀生或完成一定任務,參加工作,進人工廠、商店、公司、集團等等,或加入黨、團、工會、個體協會、群眾組織等等。因此,群體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或進行某種活動的需要,因為有許多工作必須通過協同努力才能完成。另外,每個人依靠一定群體為其提供安全保障;再次是加入了群體,可以滿足個人的友誼和情感的需要,以及尊重和認同的需要。一個人被群體接納和認同,便感到自己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價值,從而明確自己(個體)生活的目的和增強自信心。所以,參加群體,既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又是為了滿足群體個人的社會需求,這是群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當然群體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製的變化、群體領導成員的更換、群體結構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有的群體內聚力不如以前好,完成任務也遜色;也有的群體能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作用發揮得好,能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群體的類型和特征行為科學對群體的最基本的分類是把群體劃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由組織正式確定的,具有明確的組織方式和任務目標,群體的成員(或脫產人員)有固定的編製,有規定的權利義務和明確的職責分工。例如,工廠、企業(公司)及其所屬的車間、班組、科室;學校的班級、教研室以及黨群組織等等都是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不是由組織正式規定建立,而是由組織中的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為了某些需要而自然結成的成員之間比較鬆散的關係。其相互之間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他們可能是同鄉、同學、同事、同姓或同類人員(如年齡、性別、職業相同),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經曆和共同的誌趣,能互相滿足需要而結成群體。

上麵我們說的古怪的班組,從廠內生產班組來說,它列入車間編製,是一個正式群體。從班組內這一團、哪一夥來說,他們自願組合,則是非正式群體。這種劃分對我們研究群體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應該看到我們這個社會,或是一個單位,除了有正式群體之外,還應承認非正式群體的客觀存在。至於這個群體對社會穩定和發展起什麼作用,就要看這個群體的社會傾向性和行為。而我們講的非正式群體,是在承認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製度、維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準許其自然形成。因此,我們要善於協調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關係,使非正式群體支持和積極參與正式群體的活動。在一個群體裏有他的領袖人物,無論是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他都有一個是"頭頭"。正式群體的頭頭是上級任命的,也有的是選舉產生經組織確認的。非正式群體的頭頭一般是自然形成的,他有威望、有能力,他的言行對群體影響大。研究非正式群體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他們的頭頭是怎樣形成的,要善於利用頭頭的作用與影響,引導他與正式群體的工作目標一致。另外,還有統計上用的假設群體,按年齡劃分為老年群體、青年群體、少兒群體;按產業分農民群體、工人群體、知識分子群體;按職業或工作性質劃分為企業家群體、私營企業主群體。這些群體的人分布麵很廣,可能從來沒有聚集在一起,多數沒有直接的交往,甚至可能互不相識,但由於他們具有共同的年齡、產業、職業特點而有某些共同的典型的社會心理特征。可見,假設群體,實際上並不成群結體,但卻是我們研究和分析問題,進行社會調查統計時很有用的對象。這些對落實黨和政府的某項政策,對如何做好這群體工作,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都是屬於大群體研究的問題。我們這裏討論的群體類型,主要是指小群體而言。這些小群體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在感情上互相依賴,在思想上互相影響,而且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也就是說,小群體應具有以下的特征:1.群體成員彼此之間有經常的頻繁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2.群體成員都認為他們是本群體中的一員;3.其他人也認為他們屬於同一群體;4.群體具有其成員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行為規範;5.群體的存在是為了適應外界環境;6.小群體的人數不多,其成員之間都能麵對麵的經常接觸,並且彼此相互了解;7.一般來說他們也有共同的願望與需求,有自然的分工與協作。

群體結構與人際關係

建立結構合理的群體 群體結構是指群體成員的組成。群體成員結構可以分為不同的方麵,如年齡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性格結構以及觀點、信念結構等等。所謂群體結構就是指這些結構的有機結合。研究群體結構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化的組織必須有一個堅強、團結、緊密合作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也屬於小群體)o因此,除了對品德和能力素質等進行全麵的評定和考核外,還必須考慮領導成員的合理搭配問題,也就是說,領導班子必須具有合理的結構。

同樣,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各種各樣的正式群體,有處、科、室等行政職能群體,有車間、工段、班組等生產群體,在這些群體中需要有合理的結構。群體成員的結構對群體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響。群體成員搭配得當,會使群體協調一致,緊密團結,提高工作效率;群體成員搭配不當,會使群體渙散,成員之間互相扯皮,經常發生衝突,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我們企業管理者必須樹立群體結構的觀點,合理安排群體結構,促進群體工作效率的提高。

我們還以上述那個古怪的班組為例:.上個世紀60年代從上海遷廠到邊疆後,就有了這個班組,原先隻有7人,主體是上海老師傅,一部分是本地工人。後來這個班組擴大至15人,班組長換了五代,第五代班長已在班組裏幹了十多年。前幾任班組長最頭痛的是,這個班組成員之間不團結、扯皮多。仔細分析,主要原因是群體結構上的問題,其中有上海老師傅和頂替退休父母(原先都是上海師傅)進廠的子女6人,70年代從當地農村招工進廠的也是6人,還有3人是近年從技校、中專畢業分配入廠的。他們在群體中都充分表現自己特定的行為走向(也可稱之為特定的行為角色)。如有的顯耀自己為"自我中心角色";有的甘為"執行任務角色";還有出於維護大局擔當"維護大局角色"。隨從上海遷廠來的幾位老師傅,他們原來當過幾年班組長,愛出頭露麵,處處突出個人,企圖駕馭別人,操縱班組事務,仍想以他們為中心。因為他們工齡長、資格老,接任他們的兩任班組長覺得尊重他們也難,不尊重他們也難,都感到班組長難當。而頂替父母退休進廠的上海籍青年和當地農民進廠當工人的,他們少管閑事,絕大多數埋頭生產,總想多完成一些生產任務,所以他們以完成任務為中心。有的人也極想搞折中、協調群體內的新人和老人的關係,充當維護班組整體利益的角色,使班組趕上改革開放的潮流。但是,事與願違,因為成員中的文化結構、觀點結構不同,矛盾比較多,所以越扯越亂,出現的古怪事情也就越多。新上任的班長是位具有中專文化的畢業生,上任後他分析了班組不團結的原因,乘改革的東風,他首先搞了一個在班組內、按工序排列為若幹操作崗位,任由職工自選崗位、自由組合的改革整頓,重新建立新的勞動組織,照顧了一些職工中的地緣關係、親緣關係和有共同興趣的組織在一起,依靠非正式群體的頭頭,把職工的舅動熱情調動起來。原來當過班組長的那兩位上海老師傅,他們手下也都有一組人,把一組人組織好、帶動好已經花了不少精力,夠他們勞累了,也就使他們專心下來搞好生產工作。從此,一個不團結的班組,改掉了以前散漫的習氣,生產工作步步上升。

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 一個群體的穩定和發展,主要靠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也就是"人和"問題,這是行為科學理論的重要內容。在一個生產班組(或小群體)內,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越多,關係越密切;而有的接觸越多矛盾產生也越多。作為管理者應該注意引導群體成員向積極方麵發展。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相互需要的基礎上的,都是以某種需要為前提的。人的需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維持和發展自己生命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個人同他人廣泛建立聯係的先決條件;另一類是保持心理平衡、充實精神生活、維持和發展精神生命的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和文化需要等。

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不斷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人類繁衍了一係列的生命,人際關係也一代又一代傳承持續下去,親屬關係、家族關係是最密切的社會關係。物質生產又是人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動力。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總是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勞動和相互交換其成果,從而導致了人際關係交往的擴大和社會關係的相應變化,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精神生產也促進入際關係發生相應變化。人類的精神生產方式變了,人們的精神麵貌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精神生產方式越先進、越文明,人際關係的發展也就越顯著、越和諧,群體成員中的知音、共同愛好也就越多。

我們一定要搞好人際交往,把握好人際關係發展的趨勢。古怪的班組其新上任的班長,在處理班組內的人際關係方麵致力於"人和",不但公開承認非正式群體的存在,而且公開實行了平等、互利、誠信、相容這幾條原則,以平等待人的態度、誠實守信用的精神,采取寬容的做法,正確處理了班組內大多數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關係,從而使班組群體成員心平、氣順、舒暢,各得其所,各顯其能,團結一致,奪取了生產上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人際關係發展變化的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人際關係也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原始社會,人際關係是以血緣關係為主要特征;在封建社會,人際關係的確立,是以宗法關係為基礎;而資本主義社會則表現為明顯的金錢關係;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由於消滅了生產資料占有關係的不平等,因而產生了新的平等的人際關係。在今天社會化大生產、新的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人際關係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社會性增強,自然性減弱 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係日益廣泛、密切,跨國、跨地域的合作日益增加,血緣關係、地緣關係的影響日漸縮小。

自主性增強,依附性減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單位和個人的自主權擴大了,每個人都有大顯身手的機會,群體與群體、個人與個人的競爭,增強了人們的自強、自主、自立、自尊和自信,改變了過去那種在人際關係中的依賴性,逐漸向自主性增強的方向發展。

平等性增強,等級性減弱 在社會主義社會,平等關係是起主導作用的人際關係,它既要排除等級關係殘餘的幹擾,又有一個發展提高的過程。現代人際關係的發展是:人際關係由縱向控製為主,發展到縱向聯係、橫向聯係相結合;由單向交往發展到雙向交往,減少了關係上的等級觀念。

開放性增強,封閉性減弱 人際關係越開放,個人的眼界就越開闊,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就越強。群體中的許多重大事情,領導決策的透明度越高,人們也就越信賴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