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道不公道 隻有天知道
一談亞當
公平理論
陰常熹 李 布
"公道不公道,隻有天知道",這是人們對深化改革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公平現象的一種感歎和不滿。諸如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官員和企業職工收益差距越來越大;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內退,生活水平下降;不少大學生畢業沒有工作,失業。等等。造成人們心理上失去平衡,產生不公平感。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要認識產生不公平感的心理原因及其矯治方法,我們得先從公平理論談起。
公平理論是個體行為過程激勵理論的一種。公平理論認為:人們都力圖獲得社會的公平對待,報酬的公平程度與人們的滿意度緊密相關。人們對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大多數人往往喜歡不斷地和他人進行比較,並對公平與否作出判斷,當個體主觀,上感到不公平時,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緊張。這種緊張將驅使個體采取一定的行為,以減少或消除這種緊張感,這就是一種激勵,其強度與個體感受到的不公平程度成正比。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動機激發的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作出判斷,並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1965年,美國心理、行為學家亞當斯(J.S.Adams)在分析人的積極性與分配方式的關係時,提出了公平理論的一個著
其中A代表當事者本人,B代表參照者(即與A相比較的對象);l代表個人所付出的工作投入(即貢獻),O代表個人所得的產出結果(即報酬),兩種變量。當公式中的兩個比值相等時,,當事者感到公平,認為分配是公平合理,令人滿意的;當兩個比值不相等時,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對分配有意見,不滿意。也就是說,如果把"結果"與"投入"的比值( O/I)稱為"公平指數",則亞當斯的方程表明:隻有在當事者與參照者雙方的公平指數完全相等時,才會具備公平感。而隻要雙方的公平指數不相等,哪怕差異並不太大,當事者也可能產生不公平感,例如,有位職工發現他比同他一起進廠工作的一位同鄉的工資少了十多元,雖然為數不多,可他就感到不舒服。
根據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可以看出:人的公平感既受其所得的絕對報酬的影響,也受到相對報酬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不僅關心自己實際收入的絕對值,而且更關心自己收入與別人收入比較的相對值;實際收入的絕對值是把個人的收入(結果)與個人的努力(貢獻)相比,如果相等(即結果:努力-1)就感到公平,如果結果少於努力(即結果:努力<1)就感到不公平。相對值是自己與別人比,如果比的結果小於1則感到不公平。隻有當這種比較結果認為是公平、合理的時候,他才能心情舒暢,努力工作。但由於人的認識和需要不同,加上各人的貢獻與報酬又包含諸多因素,因此,公平隻能是相對的,絕對的公平是不會有的。什麼是公平與公平感 有人把公平(或不公平)與公平感(或不公平感)這兩類不同內涵的概念等同起來,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公平.與不公平是一種客觀現象,可以運用許多公認的法規、準則來判斷;而公平感與不公平感則是一種主觀體驗,是人們通過自身與他人投入所得到的收入比率或個人現狀與曆史的收入比率進行對照,產生的公平知覺和相關的情感體驗,他體現的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況。
辯證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告訴我們,在一般條件下,客觀上存在的公平會引發入主觀上的公平感,同樣,客觀上的不公平也會導致入主觀上的不公平感。又因為世間的事物是複雜的,每個人本身的興趣、能力、學識、態度、價值觀、需要認知等各不相同,就會使不同的人對客觀上公平或不公平的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判斷和認識。有時反映與被反映的客觀實際並不一致。所以說,公平或不公平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它是人進行判斷和認知的外部信息源;而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則是人把這種外部存在的信息源進行綜合加工反映的結果。要把兩者區分開來。
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