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歸因偏差 一是視角性偏差,即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角,歪曲了真相;二是動機性偏差,即為了維護"自我"而對信息等進行曲解;三是理想性偏差,以理想的自我為參照,同現實中的他人進行比較,抬高自己,低估他人。所以必須加強對職工個人進行歸因指導,使他們在成功與失敗的歸因上,逐步由外部轉到內部控製點上。
改變比較對象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認為:人總是在尋找參照和常模進行社會比較。在生活中,你如果一味地盯住那些"撿了便宜"的人,當然隻會感到不公,心裏不舒服,但如果經常換個比較對象,經常注意那些不計較報酬默默奉獻的人們,心理也就平衡了。
心理換位思考 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想起別人困難和處境,解開自己的心理疙瘩,理順情緒。
進行自我撫慰適當地利用自我寬解、自我安慰、自我排除的方式,可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如平時有人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知足常樂"或在收支對比中進行"縱向比較",即把自己現在的收支狀況與過去進行比較,容易感到滿足,這些都是保持平衡心理的有效方法。有個當了一輩子"官"的已經退休的銀行老行長,回想起自己當行長時兩袖清風、艱苦工作,與現任行長的那種出入坐小汽車的威風、遇事高朋滿座的情形相比,越看越紮眼,越想越不通。後來他用四句心裏話解決了這個謎團:忘掉過去,不看現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一下子高興起來了。他說時代不同,公平觀就不同。用過去的觀點看現時不行,用現時的標準去評論過去也行不通。當 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不公平感的時候,與本地本單位或周圍 同等人們的平均律比一比,感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時, 就會心感愉悅。
創造機會均等的競爭機會 我們知道亞當斯公平理論的關 係式是以機會均等為前提的,而機會均等意味著,大家可以分 享同樣的機會,或可以憑自己的能力與努力去競爭有限的機會, 像企業工人、中層幹部競爭上崗、機關縣處級領導崗位考試競 聘等,都是在平等機會的情況下進行。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 的攀比心理就產生了一種"能力"和"努力"的競爭動力。由 於體製改革尚未完善,舊體製仍然製約著新的機製,不少地方 和領域還普遍存在著機會不均等,諸如:不但收入的高低不完 全取決於自己,連評價功績的大小、發揮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也 不完全取決於自己,像職工上崗下崗、幹部分流和競聘、大學 生就業等,盡管有"公開、公平、公正"的規定,然而其中不 少受到"人為因素"的幹擾破壞,導致了人們普遍的不公平感。
建立一個機會均等的競爭環境和機製,是平衡人們心理, 調動人們積極性、創造性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樹立新的公平觀 國內不少行為學家認為,要解決人們的 不公平感問題,就該教育人們按貢獻率、平均率、需要率要求 樹立新的公平觀。
貢獻率:即比貢獻,公平不公平,看貢獻,收入是分子, 貢獻是分母,不要比分子,要比分母,看努力程度,貢獻多少。 這樣心理就平衡了。
平均率:就是設法使之感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公平, 往往是與收入高的比,讓他換一個努力程度與自己差不多(貢 獻差不多)、收入還比自己少的人比,這樣高低一平均,他自己 就感到滿足了。
需要率:衡量公平不公平,看需要。某人的家庭負擔重, 收入多一點是應該的,比給其困難補助,大家意見不大。
還有一種合理彌補的方法,即在這方麵感到"吃虧",在另一方麵使之感到"得意",彌補其"不公平"感。
總之,社會現象是複雜的,"不公平是絕對的","絕對公平是沒有的",形成"不公平"感許多是心理上的主觀體驗,但作為組織,應該在政策上、待遇上力求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