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3 / 3)

那些不滿的大臣得知雍齒封侯的消息,都很高興,心想:連雍齒都被封為侯了,難道這封賞還輪不到我們嗎?就這樣,劉邦封了一個不喜歡的人借以穩定和收買人心,做得算是精彩到家了,一場封賞危機也就這樣過去了。在這方麵,孟嚐君的門客馮諼也是一個出色的籠絡高手。

馮諼以前給孟嚐君提了很多比較過分的要求,盡管他的門客都引以為恥,但孟嚐君都答應了他。給他吃肉,吃食,出行還有車坐,還照顧他老娘的生活。總之,基本上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這對一個普通門客來說,孟嚐君待他確實不薄。

有一天,孟嚐君想找一個門客到他的封地收租,寸功未建的馮諼要求主動前去。孟嚐君聽了很高興,說:"你去吧。"馮諼剛出發時問孟嚐君:"收完租子的時候,還需要買些什麼嗎?"孟嚐君隨口說道:"你看看我家裏還缺什麼,那就買些什麼吧!"

不久,馮諼來到孟嚐君的封地,他派人把所有欠賬的人都召來,核對完賬目後,他便假傳孟嚐君的命令,把所有的負債契約當著他們的麵全部燒掉了。百姓大悅,都以"萬歲"稱呼孟嚐君。

於是馮諼馬上就回去了,在向孟嚐複職的時候,盂嚐君沒有料到會這麼快就收完租了。於是孟嚐君問他:"你都是給我了買了些什麼呀?"馮諼坦然地說:"我看您家裏,有數不盡的珍寶和美女。您所缺少的隻有一個'義'字。所以我借您的命令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把欠的債約全燒了。"孟嚐君聽了,生氣地說:"你算了吧!"

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孟嚐君被新繼位的大王削了官職,過去的門客幾乎都走了。隻有馮諼和他回到封地,當他們離封地還很遠時,封地的百姓就已經對孟嚐君夾道歡迎。這時的孟嚐君熱淚盈眶,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算是終於看到了。"

後來,孟嚐君又在馮諼的策劃幫助下,官複原職,且靠馮諼的協助,孟嚐君沒有發生什麼大的過失。

▲ 廣施愛心

與社會共事財富.如果你研究過有錢人的創富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總是在和別人分割財富。當一個人的資本達到了一定數量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資本已不僅僅是屬於他個人.更屬於整個社會。

西方的"市民社會"的傳統與精神,使得個人更注重自己對於社會的價值與責任。因此,後半生散發財富,同前半生聚斂財富一樣,已經成為美國富人們同樣傾心追求的事業,其深遠的社會意義也被彰顯出來。

富豪願意捐錢的原因:"在美國,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聚斂財富,你可以擁有極多的財產。隻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所回饋,而且必須有人注意到你這樣做o"最初看到這些信息,人們大多以為美國的億萬美元捐款都是出自一些富翁或名牌大公司,但他們錯丫。據統計,美國每年有上千億美元的捐款,其中80%是個人捐贈,而他們中70%足普通人。

富人對自己的成功有著深深的感激,非常了解他們的責任。值得注意的足,並不是說所有有錢人應該負責處理他們的錢,而是說所有幸福的有錢人,也有義務關心那些收入較少的人。鋼鐵巨頭卡內基有句話剛好切中要點:"多餘的財富是上天賜給的禮物,它的擁有者有義務終其一生將它運用在社會公益事業上。"

美國人非常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奮鬥和殘酷的競爭、淘汰;另一方麵,又非常具有公益精神。"我不是對財富王朝的熱衷者,特別是當世界.卜60億人還比我們窮得多的時候。"股市最偉大的投資家巴菲特這樣評價自己的義舉。

許多人在探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動機時,總忘不了特別強調他們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精神氣質與高尚的道德品質。

當一個人擁有了或許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金錢後,那還有什麼是他值得追求的?答案是:一些抽象、形而上的價值反饋到現實中,則是一些回歸人性的善舉。在所有首富中,一半以上的人是他們國家中最大的慈善捐贈者。

這其中無疑包含了對捐贈的鼓勵因素.,卡耐基就此曾經說過,在巨寓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可能他也確實擔心"富人進天堂比駱駝進針眼還難",fH一個偉大的慈善事業家,其實是有著更為崇高的道德衝動與現實關懷的。因此,卡耐基表白,如果財富使得原本是兄弟的富人與窮人成為仇家,那麼將引發巨大的社會悲劇,富人們也因此而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人們看到,美國的個人捐贈行為與基金會規則,絕大部分都足以醫療教育、扶貧為落腳點。

不可否認,"名聲"這個極有魅力的字眼,決定了在物質豐富之後追求精神的檔次。如果你想讓自己高貴起來,就必須讓周圍的人正視或仰視你。

在這個商業繁盛、規則大變的經濟時代.狡詐之心仿佛有了巨大的用武之地。可是,恰恰在這個時候,"鋁聲"才顯得尤其可貴,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其內涵足無限的,靠什麼去增加生命的內涵,隻有靠奉獻愛心去贏得好名聲這種途徑。古往今來,被後人懷念的都是一些堂堂正正做人、自己富了去幫助弱者的人,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永世長存。

細細想來,像比爾·蓋茨這樣富裕人的良心,還有權威專家們的思想認識,給我們也上了一堂真實而生動的人生示範課。在認識到對社會有所作為的同時,也使人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慢慢修煉得道。

談起巴菲特,談起慈善,許多美國富人都認同鋼鐵大王卡內基的觀點:"一個人到死的時候還是家財萬貫,這是一種恥辱。"

法國首富利利雅娜現在已是80多歲的老人,而她在她丈夫死去後的大部分時間裏,唯一熱衷做的便是經營以她父親與丈夫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現在那是法國獲得捐助最多的基金會之一。還有20世紀初的美國首富安德魯·卡內基,他由一個紡織女工家的窮小子成長為一代鋼鐵大王,他在晚年把絕大多數時間都投入到丫慈善和宗教事業之中。與他同時代、一手打造廠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家J.P.摩根在晚年大量購買藝術品用於捐贈,死後僅留下數千萬元美金,當洛克菲勒得知這個數字後說,"摩根都算不上是一個富人。"而洛克菲勒在他的晚年也走上了與摩根一樣的道路。

不少美國人認為,人在世上是作為管家來管理上帝交托給他們的財富。他們不是財富的真正擁有者,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孩子們從小就為各種事情捐錢,他們認為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應當的。

現在沒有幾個人不知道洛克菲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