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走出抑鬱 第一章 健康源於良好的生活習慣(1 / 3)

第四篇 走出抑鬱 第一章 健康源於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習慣決定成功,意思是人的成功是由平時養成的習慣鑄就的,那麼同樣,習慣也決定健康,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一個人的健康是大有益處的,本章介紹幾種良好的習慣,隻要你在平時能積極地督促你自己,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遠離抑鬱。

一、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律

人體的生活節律是,白天主要由活動神經交感神經工作,但晚上則是由休息副交感神經工作。因此,人體節律和生活節律是一致的,有同步性。

但是,抑鬱患者則不同,他們入睡晚,吃飯時間不規律,由此導致了生活節律與身體節奏的不同步。

生活節律的紊亂導致了身體節律紊亂。如果在休息時間不能好好地休息,用飯時間不進食,極有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從而產生種種不良影響,有時可能會導致身心疲勞。

工作忙起來就會減少休息時間,夜間也因為工作睡得很晚,長期這樣下去會加重身體及心理負擔。

那麼如何才能解決這種亞健康狀況呢?

首先,調節生活節律是首要問題,如果生活節律符合日常規則,人的身體就會恢複到本來的生活節律,身體亦會恢複健康。

而生活節律的穩定是與充分的進餐時間和睡眠時間分不開的。

進餐和睡眠是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兩項活動。每日3次的固定時間進餐,入睡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在固定的時間,保證有充分的睡眠時間,隻有充分認識到這些生活的重要性,才會有良好而穩定的生活節律。

不管工作多麼緊張,睡眠和進餐都是生活所不能少的,這也是值得每個人注意的問題。

我們的生活主要由5個要素構成,是以"飲食"和"睡眠"為中心,再加上"工作和學習"、"運動和娛樂"、"休養"組成的。

患有抑鬱症的人,經常不重視睡眠和飲食,休養和娛樂,他們大多是舍去這些時間,用於工作和學習上。

但是,這樣廢寢忘食的努力並沒有換來工作上的高效率、學習上的好成績,反而拖延疾病的治愈,有的甚至患上抑鬱症。

本節介紹了生活節律和人體節律,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隻能必須保持它們的一致性,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從現在起,從這一刻起,我們一起努力建造我們的健康花園。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很多抑鬱症患者是由於人際關係方麵的壓力而發病的,也許還有其他因素,但這個因素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總是會想,我做這件事別人會怎麼看,我做不好了,別人會不會批評我,我應該怎麼去做,等等。這種人總是被自己理想化的要求所累,他們一般不會求人幫忙,做事老是自己做,有時做不好,這更加重了他的這種心理。當別人向自己求助時,他常常不會拒絕,常常一個人埋頭苦幹,將憤怒的情緒埋在心裏。

總之一句話,這種人就是既不會善待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善待別人。

人際關係很重要,但要做好人際關係就首先要學會去善待自己,然後再去善待他人。

2.相互尊重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誰都會有自己不喜歡的人,比如同學或同事,但是不能因為不喜歡就放棄與之的交往。人非聖賢,所以不會十全十美,人都有長處和短處的,不要隻看到別人的短處而不與之交往;要盡量看到別人的長處,多向他人學習,尊重他人,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最後跟大家說一句,良好的人際關係始於相互尊重。

三、正確對待壓力

1.有壓力才會有動力

俗話說得好,有壓力才會有動力。

有過這麼一個小故事,世界短跑明星約翰遜在男子400米比賽中幾乎是常勝將軍,他也有壓力,但他是如何對待壓力的呢?

"壓力永遠陪伴著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約翰遜說,"在奧運會400米決賽中,我感到巨大的壓力,不過我後來認識到,隻要跑出自己的水平就足夠了,不要總害怕失去這個冠軍,不能去管自己無法控製的東西。我認為壓力來自兩個方麵:一是賽前執行計劃;一是別人比我跑得還快......"約翰遜還說:"對於我來講。永遠不能說自己達到了最佳,我還要保持連貫訓一練,為自己日後提高成績做準備,否則就會失去動力,其實山外有山,總有比你強的人出現。"

約翰遜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像約翰遜那樣,變壓力為動力,提高自己,不要被壓力嚇倒了,嚇怕了。

2.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壓力

比如,當你被分派一項艱巨的工作任務時,如果覺得"接受一份困難的工作",那麼隻怕這份工作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工作壓力,如果采用積極的思維考慮,比如,這是領導對我個人能力的信任、對我的關照,就會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又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取得別人的信任,可以接受其他困難的工作並完成。換一句話說,壓力提高了自己,讓自己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