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聯想:
合作精神並非人類所獨有,這一現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學者們做的雖是猴子取食的實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合作的重要。如果人與人之間不能合作,而是互相爭鬥甚至殘殺,其結果無異於第一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而如果人與人之間互相漠視,隻顧自己,遇到一些難度太大,憑個人努力不能及的事情時,同樣也會遭到可悲的下場,有如第三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的命運。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隻有相互協作,才能共渡難關,取得成功,如同第二間房子裏的猴子。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人類的能力與水平,發揮人的能動性和智慧。
2.運輸公司的競爭
實驗原理:我們往往因為私欲,而看不到更大的利益。
實驗主持人:美國紐約大學家心理學莫頓·多伊奇等
實驗對象:一組普通女性和一組普通男性
實驗過程及結果:
1960年,心理學家多伊奇等人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這個實驗要求找來兩個誌願者,讓這兩人分別充當兩家運輸公司的經理,他們的任務都是使自己的車輛以最快的速度從起點到達終點,如果速度越快,則賺錢越多,實驗的要求是盡可能多賺錢。每人都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條是個人專用線,另一條是兩人可共同使用的近道線路。但近道線路很窄,一次隻能通行一輛車,因此使用這條近而窄的道路隻有一種辦法:雙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設計明確告訴這兩個人,即使交替使用近道線路,也必須要有一點等待時間,但走這條線路遠比啟用個人專線經濟、有效。實驗最後以這兩個人從起點至終點的運營速度記分,分數越高越好。實驗的結果表明,雙方都不願意合作,狹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在實驗中也會偶有合作,但大多數都是競爭的結果。
實驗聯想:
當實驗者詢問這兩個參與實驗的人為什麼寧可投入競爭也不願選擇合作的理由時,他們表示自己希望戰勝其他競爭者,他們並不重視自己在實驗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要去競爭,勝過他人,實現自我價值。這一實驗證實了人們心理上傾向競爭的論斷。顯然,個體之間的競爭與群體之間的競爭有很大區別。在群體競爭的條件下,群體內成員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動的目的指向性很強,彼此交流及時,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效率。在個人競爭的條件下,多數人隻關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夠支持。
測測你自己:人際合作能力測試
1.你如果在急匆匆地駕車趕去赴約,途中看見你秘書的車出了故障,停在路邊,你是:
A.毫不猶豫地下去幫忙修車
B.告訴他/她你有急事,不能停下來幫他/她修車,但一定幫他/她找修理工
C.裝作沒看見,徑直駛過去
2.如果某位同事在你準備下班時,請求你留下來聽他"傾吐苦水",你是
A.立即同意
B.勸他等第二日再說
C.以夫人生病為理由拒絕他的請求
3.如果某位同事要去醫院探望夫人,要求你替他去接一位乘夜班飛機來的大人物,你是:
A.立即同意
B.找借口勸他另找別人幫忙
C.以汽車壞了為由拒絕
4.如果某位同事的兒子想選擇於你同樣的專業,請你為他作些求職指導,你是:
A.馬上同意
B.答應他的請求,但同時聲明你的意見可能已經過時,他最好再找一些最新資料作參考
C.隻答應談幾分鍾
5.你在某次會議上發表的演講很精彩,會後幾位同事都向你索取講話綱要,你是:
A.同意,並立即複印
B.同意,但並不十分重視
C.同意,但轉眼間就忘記了
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