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勝楹聯篇
江蘇蘇州虎丘楹聯
虎丘是蘇州名勝之一,有“到蘇州不遊虎丘,等於未到”之說。虎丘又名“海湧山”,春秋時代,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山。相傳葬後三日,有一白虎踞其上,故易名“虎丘”。
虎丘有古塔、劍池、一線天、點頭石等名勝古跡。《十四道蕃誌》講點頭石曰:“生公講經,人無信者,乃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點頭。”
清代狀元洪鈞曾在虎丘鑿地開泉,壘石為山,建造了“湧翠山莊”,並親撰一門聯曰:
問獅峰底事回頭,想頑石能靈,不獨甘泉通法力;
為虎阜別開生麵,看遠山如畫,翻憑劫火洗塵囂。
桂林鬥雞山趣味聯
從前,有個秀才慕名桂林鬥雞山景色秀麗,便去遊曆。他在山頂舉目眺望,隻覺山風陣陣,心胸頓開,不覺吟出一聯:
鬥雞山上山雞鬥;
但是,再也想不出下聯了。正當他搜索枯腸之際,忽然看到他的啟蒙老師來了。趕忙上前施禮問好,然後,秀才便向老師道出苦衷。
老師聽罷,指點他說:“你的上聯是回音對,不論正著念還是倒著念,其音意都相同。”秀才忙說:“還請老師賜教一番。”老師說:“我剛剛遊覽了龍隱洞,我就以此為題,對出下聯。”說罷,念道:
龍隱洞中洞隱龍。
秀才一聽,大喜過望,感歎道:“真乃絕對也!”
淮安城漂母祠對聯
韓信,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劉邦手下最得力的大將之一,曾為劉邦立下許多戰功,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劉邦也曾評價其曰: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自幼家境貧寒,過著缺衣少吃的生活,迫於生計,他隻能在河中釣魚換錢,聊以度日。有一次,他半天沒釣到魚,餓得頭暈眼花,難以忍耐。便向正在河中漂布的一位老婦人乞食。那老婦人非常大方,把他帶到家中,請他飽餐一頓。韓信十分感激,對老婦人說:“他日我若能飛黃騰達,定以千金相報。”
老婦人聽了,隻是淡淡地說:“一頓粗飯何足掛齒?”不久,秦朝滅亡,楚漢相爭,韓信在蕭何的舉薦下,投奔劉邦,掛印封侯。他衣錦還鄉時,想起昔日諾言,便去拜謝那位老婦人,可惜她已去世。韓信在淮水邊嗟歎良久,慨然將千金投入水中,以報答這位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這種知恩圖報的美德,深深感動了後人,人們集資動工,在淮河畔修建了一座漂母祠,並撰寫了一副對聯:
一飯感韓信,巾幗叢中早把黃金輕糞土;
千秋拜遺廟,淮流堤畔有誰青眼識英雄。
四川望江樓的楹聯
四川成都望江樓公園的前身就是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吟詩樓”。薛濤是長安人,幼年隨父宦居蜀中,後父喪,家道淪落,迫於生計而成“樂妓”。她才貌雙全,詩書皆佳,據說曾被聘為“校書”一職,並專門建樓為她賦詩之用。後來,人們為紀念她,就把她用過的樓取名為“吟詩樓”。以後又更名為“望江樓”。據說,“望江樓”建成後,為紀念薛濤,有人作了一個上聯,以期得到佳對: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聯中“江樓千古”是指該樓因薛濤而名垂千古,“江流千古”則是指對曆史長河中千年故事的感慨。這個著名的絕對,流傳了許多年,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人對得出。此人名叫李吉玉,是四川什邡人。
一次,他閑步什邡縣城外的珠市壩,發現壩內有一口井,井旁有一塊清嘉慶年間豎立的大石碑,上書“古印月井”四字。李吉玉觸景生情,想起了成都望江樓的那條上聯,便乘興擬了下聯: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真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龔賢紀念館的楹聯
龔賢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區清涼山公園內。龔賢,又名豈賢、野遺,號半畝、柴丈人,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
清順治年間,龔賢隱居清涼山,葺半畝園。晚年以賣畫授徒維持生活,著有《畫訣》及課徒畫稿。清人梁章钜《楹聯叢話》載龔賢聯雲:
定香生寂磬;空翠滴疏欞。
《曆代名人楹聯墨跡》亦刊龔賢聯雲:
魚躍清波徹;鶯啼眾綠深。
龔賢紀念館由龔賢塑像、壁畫、掃葉樓等部分組成。龔賢曾自畫小照,作持帚掃葉狀,並掛於住處。“掃葉樓”之名由此而來。邵華澤書聯雲:
樓留掃葉懷高節;地號蟠龍起壯圖。
袁曉園書聯雲:
一徑風聲飛落葉;六朝山色擁重樓。
蘇州市寒山寺題聯
蘇州市閶門外楓橋鎮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在此住持而更為現名。
唐代詩人張繼,途經這裏,作《楓橋夜泊》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詩韻鍾聲,膾炙人口,寒山寺自此名揚天下。清人鄒福保撰寫的一聯:
塵劫曆一千餘年,重複舊觀,幸有名賢來作主;
詩人題二十八字,長留勝跡,可知佳句不須多。
聯中“名賢”,指主持重新修建寒山寺的清代學者俞曲園,“二十八字”,即張繼之詩。
靈隱寺冷泉亭對聯
靈隱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位於杭州西湖邊,叢林環繞,雲煙萬狀,每年來此遊覽的人不計其數。關於此寺,還有一些有趣的對聯故事呢。
相傳,靈隱寺是唐太宗李世民欽命修建的。靈隱寺落成後,前麵是一塊空地,但不知何時忽然出現了一座山峰。西方來了一個老和尚說:“我在天竺國靈山見過此峰,後來忽然不見,想不到卻飛到此處來了。”因此人們稱那山峰為“飛來峰”。峰下有道泉水清澈冰冷,人們便稱之為“冷泉”,並在泉旁建了一座亭,名曰“冷泉亭”。這樣靈隱寺自然也就成了杭州的名勝。
明朝時,書畫家董其昌攜友同遊靈隱寺,來到冷泉亭時,雅興大發,揮筆題下一聯: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董其昌字畫常人求之不得,和尚們自然是奉若至寶,將它懸掛在亭子內,這樣,靈隱寺的遊客就更多了。
據說,到了清朝的時候,著名學者俞樾偕夫人同遊靈隱寺,小憩冷泉亭,談笑風生。忽然,其夫人看到董其昌所題之聯,隻覺這副對聯寫得太好了:一連兩問,題得好,題得妙,隻可惜至今無人能答上來。俞樾深知夫人有意激自己,稍一沉吟,便道:
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
念罷,俞樾感到非常滿意,得意地看著夫人。可俞夫人聽了卻不甚滿意,認為此聯太實,說:“你怎知此泉有時即冷?既是‘無’處,何以飛來?”俞樾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夫人隨即吟道:
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
俞樾聽罷,連連讚歎道:“夫人此聯與董其昌那副一問一答,天衣無縫,趣味無窮,真乃絕對!”後來,寺院的和尚們也將俞夫人所改之聯,刻在冷泉亭內楹柱上,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慕名來遊。
李清照紀念堂楹聯
1959年9月,郭沫若同誌為濟南剛建立的李清照紀念堂撰寫了一副對聯: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
李清照,別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是宋代一位傑出的女詞人。根據曆史記載,她的故居原在濟南四大名泉之一的金線泉東邊。現在的紀念堂即據此而建。它的西邊有金線泉,東邊是漱玉泉,李清照當年把詞集定名為《漱玉詞》,很可能跟這有關。金線泉、漱玉泉,在風景如畫的趵突泉公園內,淙淙泉響,婀娜垂楊,十分優雅。
著名詩人臧克家也為李清照紀念堂題有一聯: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個英雄漢;
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詩人對李清照大加讚賞,說她遠遠勝過無數的須眉男子,是古今詞壇一位成績卓著的詞人。
湘鄉雲門寺反迷信聯
雲門寺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之一,它位於湖南湘鄉縣,始建於宋朝。其香火一直很旺盛,每天前來燒香還願的人絡繹不絕。大殿兩側懸掛了一副反迷信的對聯:
坐守龍城數百載,軍閥官僚,殺人遍地;地主惡霸,抽筋剝皮,未曾聞發一言,救一命,說什麼普度眾生,慈悲為本?
塑就金身三丈餘,晨鍾暮鼓,響聲震天;明燭茗香,騰煙起霧,不消把賬來算,底來盤,該知道禮敬菩薩,浪費太多!
綿山介之推廟對聯
山西境內有座綿山,是晉中一帶有名的風景區。相傳這裏是介之推的故鄉。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忠臣。
一年,晉國發生內亂,太子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在外,介之推誓死追隨。為了躲避追殺,他們隱姓埋名,饑寒交迫,受盡了折磨。在饑餓的威脅下,介之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饑。重耳當場驚呆,泣不成聲,發誓一定要報答介之推的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