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施才顯智篇(1 / 3)

第五章 施才顯智篇

戴名世含冤歸太虛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一個才子叫戴名世。他幼承庭訓,聰明異常,喜歡讀書,很有一番才學。

這年,戴名世赴京趕考。乘船渡河時,聽到船上的人們議論說,有位老木匠手藝極好,為縣衙打造了很多木枷。但是後來,這位老木匠犯了法,被戴上了自己親手做的木枷。人們為此唏噓不已。一個粗通文墨的人以此為題,出了一個上聯:

木匠造枷枷木匠;

戴名世一聽,覺得此聯出得很巧,富有哲理意味,一路便開始思索,但是直到船靠了岸,也沒能想出下聯。

這年,戴名世考中了進士,被朝廷選進翰林院。他在翰林院一待就是好幾年,學問也不斷長進,但是“木匠”對子依然沒能對上來。後來,他對明史發生了興趣,深入研究後,寫了本書叫《南山集》。書中引述了大量的南明抗清的事跡。他的政敵看到這本書後,如獲至寶,趕忙向皇上告密,誣陷他意圖“反清複明”。

皇上一看,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把戴名世抓了起來,三堂會審後,他被判處梟首示眾,以儆效尤。

到了刑場,戴名世一看監斬官也是一位翰林,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經的輝煌歲月,眨眼間,如今就成了將死之人,不覺老淚縱橫。正在思潮洶湧之際,忽然又想到了多年前“木匠”那副對子,突然想到了下聯:

翰林監斬斬翰林。

對完後,戴名世仰天大笑:眼看要命歸西天了,才有此佳對,真是宿命啊!

牢獄寫挽聯逃大難

清朝同治年間,在浙江杭州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

楊乃武是舉人,他家居餘杭縣,字書勳,頗有才學。他家隔壁是一家豆腐店,店主人是葛品連和畢秀姑(即小白菜)夫婦。有一年,葛品連不知得了什麼怪病,久治不好,最後命歸西天。葛母就懷疑楊乃武和小白菜有私情,聯手下藥毒死了葛品連,於是將楊乃武告到了官府。

餘杭縣令聽信傳言,立馬下令逮捕了楊乃武,對其進行嚴刑拷打。楊乃武是個文弱書生,受刑不過,屈打成招,被判處死刑。後來,此案驚動了浙江巡撫,他調來案卷一看,就認定此案必有冤情,當即上報刑部,並下令暫緩行刑。

楊乃武被關在大牢中,想想自己這坎坷曲折的一生,再看看昏庸的縣令,不覺悲從心中來,知道自己生還希望渺茫,便向獄卒要來紙筆,寫了一副自挽聯:

舉人變犯人斯文掃地;學台充刑台乃武升天。

楊乃武的姐姐楊菊貞拿著這副對聯赴京鳴冤告狀。皇上也知道了這事情,馬上下令徹查此案。最後,幾經周折,楊乃武冤案終於水落石出,沉冤得雪。

楊士奇諄語勸兒子

明朝有個著名的大臣叫楊士奇。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忠心耿耿,曾輔佐過四位皇帝,深得曆朝皇帝的信任和倚重。他有個兒子叫楊稷,仗著老子在朝中當大官,不學無術,成天惹是生非,什麼壞事都幹盡了。鄉民們被欺負得無路可走,隻好寫了一份狀子托人送到北京。皇帝看了,什麼也沒說,就把楊士奇召來,讓他親自處理。

楊士奇一看兒子如此不爭氣,十分傷心,接連寫了好幾封信,讓兒子悔過自新,別再欺壓百姓了,在信中他還特意寫了一副對子警告兒子:

不畏官司千張紙;隻怕鄉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你惹了官司,還有我這個當官的老子為你從中周旋,但是真正可怕的是,百姓成天在背後戳你脊梁骨罵你啊!但是兒子看了信後,不為所動,更加肆無忌憚幹壞事。

後來,這楊稷竟然置法令於不顧,草菅人命,民憤極大,楊士奇又急又氣,最後在憂慮中去世。

巡撫微訪喜得賢才

從前有個秀才,自幼聰慧,飽讀詩書,頗有才華,隻因為出生微賤,沒錢賄賂考官,因此屢試不中。無奈之下,隻身去了江南,一是為了遊山玩水,排遣鬱悶,二是想謀個教書先生的差事,聊以度日。

一天,秀才長途跋涉,身心俱疲,便投宿一家客棧。看到同房的一位客人文質彬彬,言談不凡,便上前與之搭訕。那位客人說:“先生既然來江南遊學,必然才華蓋世,在下有一副上聯,久久沒能對出下聯,望予賜教。”秀才笑道:“請先生道來聽聽!”

這晚正是中秋之夜,窗外月光一片皎潔,映照著大地一片雪白。客人望著那一輪明月,若有所思地念出了上聯:

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裏;

秀才聽了,覺得這個上聯倒有幾分意趣,便認真思考起來。忽然看到屋中的牆壁上掛著一副《春山飛鳥圖》,馬上來了靈感,吟道:

春山似畫,鳥飛錦帳帷中;

客人聽了,連連稱妙,覺得這個秀才不僅有才學,而且反應敏捷,便想與其深聊一番。於是讓小二送來美酒佳肴,二人飲酒賞月,談古論今,十分投機,不覺中已是子夜時分。客人帶著三分酒意說:“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外出散步?”秀才欣然答應。二人並肩散步於星月之下。行至一處池塘時,客人見池內水平如鏡,倒映著他們的身影,不覺興起,又念出一個上聯: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頭看到不遠處一棵蒼翠挺拔的古鬆,脫口吟出下聯:

古鬆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

此時東方欲白,二人這才意猶未盡回店歇息。第二天,秀才一覺醒來,已是中午時分,那位客人已不知所蹤。正要收拾行李上路,忽然一個公差進來,對秀才作揖行禮後,說:“請先生上轎,我家巡撫大人有請!”秀才十分納悶:我與巡撫大人素未謀麵,他為何要見我?正欲問那公差時,隻見他已經在外撩開了轎簾,正等他上轎呢,也就把問話咽了回去。

等轎子把秀才抬到巡撫大人府中,拜見了巡撫大人後,秀才心中一喜,原來昨日和他飲酒作對的客人就是眼前的巡撫大人!巡撫大人很欣賞秀才的才學,就把他留在府中當了差。

送考官韓岩巧對句

清朝末年,山東汶上城南崗子村有一個叫韓岩的讀書人。他從小就很聰明,讀書就十分刻苦,沒過幾年,就能寫一手好文章,人見人誇。

這年,三年一次的科考來臨了,韓岩報名考秀才。韓岩一看考試題目,覺得不難,提筆就寫。真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大一會兒的工夫,他就交了卷,第一個走出考場,感覺一定能高中。

主考官一看韓岩的文章寫得花團錦簇,文如行雲流水,讀來朗朗上口,不禁拍案叫絕。但讀到最後,卻因一句話讀不通,考官就給了他個三等秀才。原來古時候寫文章從來不加標點,造成了考官誤讀。揭榜之後,韓岩一看自己才中了一個三等秀才,覺得很不公平,但又無法改變,隻能坦然接受了。

揭榜之後,主考官如釋重負,次日就動身離開兗州,返回京城複命。得中的秀才們齊聚兗州城門口,擺酒為恩師送行。主考官見狀,深受感動,對秀才們說:“眾位才子,咱們師生一場,臨別之時,我出個對句,你們來對。”說罷,吟道:

今朝離別金口壩;

眾秀才聽後,頓時一愣,覺得太突然,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這時,隻見送行隊伍中有人高聲對道:

他日相逢白玉階。

主考官聽後,當即愣住了,問道:“是何人作答?”

隻聽有人回答:“三等秀才韓岩!”

主考官一聽,吃了一驚。心想:我隻是信口說個十分平淡的上句,而他對得不僅工整,而且隱含了雄心壯誌。如此有才之人,為何才中了個三等秀才?難道我評卷有誤?想到這兒,他對眾秀才說:“諸位,老夫臨時有事,決定留下來處理,暫且不走了。”

主考官回去後,馬上調出韓岩的答卷,逐字逐句閱讀,最後發現是自己斷句有誤,遂將韓岩改成了一等秀才。

人們知道此事後,十分佩服主考官知錯能改的態度。

道士聯對一語成讖

相傳,明朝初年,在南京鍾山裏,住了個非常有道行的道士。此人言行舉止十分怪異,因其戴了一頂用鐵絲編製而成的帽子,所以人們都稱其“鐵冠道人”。這鐵冠道人精通卜卦,有預知未來之能,人們都很敬畏他。而朝中大臣也願意和他做朋友,順便讓他為自己預測一下未來的官運。

當時,朝中有個權勢很大的將軍,名叫藍玉。這位將軍身高八尺,武藝精湛,有萬夫不當之勇,為朱元璋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朱元璋穩坐天下後,按功封賞,給了他一個梁國公的爵位。

這天,藍玉將軍懷抱一壇好酒,來看望鐵冠道人。

鐵冠道人聽聞藍將軍來了,不慌不忙,穿著一身破道服,腳穿一雙破草鞋出來了。一見藍玉,隻是冷冷地朝他點點頭,算是問候。藍將軍一看道士這架勢,分明是不把自己放在眼中,心生不滿。不過,他也是粗狂豪爽之人,趕緊招呼道士陪他喝酒。幾杯酒下肚,藍玉對道士說:“久聞您滿腹才華,我現在有個上聯,還望道長不吝賜教。”接著,盯著道士的雙腳念道:

腳穿芒履迎賓,足下無履;

這上聯是說,你穿著一雙破草鞋,就敢出來迎接像我這樣的貴客,真是太不懂禮貌了。“足下”從字麵上看,也看以當“腳下”講,“履”諧音“禮”,“無履”也就是“無禮”的諧音。藍玉的意思是:道長你真是太無禮了。

鐵冠道人聽了,微微一笑,也不分辨,指著藍玉手中用椰子殼做的酒樽,念出了下聯:

手執椰瓢作盞,尊前不鍾。

這下聯說的是,你敢當著我的麵,用椰子殼做的酒樽喝酒,實在不像話。聯中的“尊”說的是九五之尊,也就是皇上,“鍾”是“忠”的諧音。這也就是警告藍玉,你對皇上不夠忠心,可要當心了!

後來,朱元璋見藍玉不僅飛揚跋扈,而且還拉幫結派,於是找了個借口殺了他,株連了一萬多人,這就是當年震驚全國的“藍玉案”。

真文豪巧對得匾額

湖北是人文薈萃之地,曆朝曆代人才輩出。明朝末年,湖廣竟陵有兩個著名文學家鍾惺和譚元春,這二人的詩文風格大同小異,深得文人學子的喜歡,被稱為“竟陵體”。他們開辦學院,廣收學生,培養出很多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人們稱他們為“竟陵學派”。有人很仰慕他們的才名,便精心做了一塊寫著“楚有材”的匾,懸掛在學院的大門上。“楚”是古代的楚地,意思是“湖北有人才”。

有一年,朝廷派來的一名官員來此地巡視,看到這塊匾後,覺得言過其實,就讓人把匾摘下來帶走。誰知,官員剛要帶著匾離開,卻被漢川文人黃良輝看到了。黃良輝見有人取匾額,忙上前問官員:“大人拿著朝廷的俸祿,吃喝不愁,為何卻喜歡這塊小木牌呢?”

這位官員聽了,沒有正麵回答他,卻指著旁邊一位正在稱魚的小販,隨口念了一個句子:

秤直、鉤彎,星朗朗,能知輕識重;

此聯的意思是:你和你們書院的人,真是狂妄得沒邊,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連一杆秤都不如,還敢掛“楚有材”的匾。黃良輝聽了,知道這位官員不服氣,便有心展示一番自己的才華。抬頭四看,隻見有個婦人在磨房中推磨,也隨口念道:

磨大、眼小,齒嶙嶙,可吐細吞粗。

官員見黃良輝出口不凡,十分欽佩,心悅誠服地說:“湖北果然人傑地靈,依本官看,這匾額應該加一個字,變成‘唯楚有材’才算合適!本官會申報朝廷,重新贈給你們一塊匾,如何?”聽他這麼一說,黃良輝也十分客氣地送他們走了。

據說,後來朝廷真的贈了他們一塊“唯楚有材”的匾額,這個故事也就慢慢流傳了下來。

石達開改聯顯手段

清朝末年,朝廷腐敗,列強入侵,生靈塗炭。幾百年的封建帝國處於分崩離析之際,天下風起雲湧,各路英雄豪傑揭竿而起,石達開橫空出世!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跟隨洪秀全金戈鐵馬,屢次重創清軍,轉戰半個中國,屢建奇功,被封為“翼王”。

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後,石達開嚴於律己,孜孜求治,百姓慢慢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一天,石達開在大街上察訪民情。碰巧看到一家剃頭鋪開業,又是鳴放鞭炮,又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掌櫃的一看石達開也饒有興趣在人群中圍觀,笑吟吟地走上來說:“久聞石將軍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小民想請將軍為小店寫副對聯,以招徠客人,不知您意下如何?”

石達開欣然同意,揮筆寫道: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店主一看,大驚石達開的才華,不禁歎道:“將軍真乃文武雙絕也!”石達開聽了,謙和一笑說道:“哪裏!哪裏!這並不是我即興而作,而是之前就想好的。”

原來,在太平軍起義前,石達開為了聯絡方便,在廣西貴縣出錢資助李文彩開了一家剃頭鋪,作為結交當地有識之士、留住人才之地。開業那天,將領馮雲山一看剃頭鋪還缺一副對聯,就提筆寫了一副:

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閑看。

石達開看了之後,直截了當地說:“馮兄,恕我直言,你這副對聯雖為上乘之作,但是聯中卻沒有足夠的英雄之氣,這樣既引不起英雄豪傑的注意,也不足以震懾那些小人。”

馮雲山聽了,笑道:“哦?那依你之見,這聯該如何改?”

石達開拱手笑道:“小弟獻醜了!”說罷,提起筆來,一揮而就,改成了一副盡顯英豪之氣的對聯,也就是南京這家剃頭鋪的對聯。

引經典巧聯笑公子

古時候,有個在京城當大官的人,有一個兒子,長得一表人才,玉樹臨風,卻不愛讀書,成天和一些紈絝子弟鬥雞遛狗,尋歡作樂,因此腹中空空,什麼也不會。

這一年,又是大考之年,大官父親就讓兒子去參加考試。

考試那天,這位富家公子剛進考場,就引起了一片唏噓,考生們都驚歎他有潘安之貌。但是這位公子卻是一臉苦瓜相,不知該如何答卷。考試正式開始,這位公子就鬧了笑話,竟然把“豺狼”寫成“才郎”,“權也”寫成“犬也”,一篇文章寫下來,錯字連篇,離題萬裏。

結果,當考官評到他的卷子時,哭笑不得,當場把試卷撕碎丟到了廢紙簍裏,然後毫不猶豫地將他評為科考中級別最低等——六等。這件事情馬上就被好事之人傳了出來,成了人們的笑談。沒想到,這位公子的妻子卻是一個烈女,她聽說了丈夫的醜事後,怨他不長進,又羞又怒之下,竟然吊死在家中。

後來主考官無意得知這位公子的父親是朝廷中的大官,為了討好他,主考官備了厚禮,上門拜訪這位公子的父親。談話中,這位考官一再為判了他兒子六等的事而道歉,並許下承諾,回去之後立馬將公子改為頭等。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情很快就被人們得知了,鬧得滿城風雨。有個秀才聽說後,十分氣憤,便寫了一副對聯貼在了這位公子家的大門上:

權門生犬子;烈女嫁豺狼。

橫批是:

六一居士。

這“六一居士”本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號,含義是他家藏書一萬卷,祖上集錄周秦至五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盤,常備酒一壺,外加自己一個老翁,相伴終老,故稱“六一居士”。

這副對聯,在為那位烈女撫掌歎息的同時,也入木三分地諷刺了那位不學無術的權貴公子,靠著父親的權力,從六等成為一等,即“六一居士”,更具諷刺意味。

智和尚片語助劉基

劉伯溫是明太祖的軍師,在他的輔佐下,朱元璋如虎添翼,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劉伯溫雄韜偉略,胸有山川之險,通經史,曉天文,擅詩賦。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一年,劉伯溫回家探親返京,坐的船行至半路,他突然想起應該給朱元璋寫份奏折,告訴他這一路的所見所感。可是剛寫了幾個字,忽然覺得文思枯竭,不知道該如何寫了。

正在他苦思冥想之際,忽然聽聞岸邊有人高聲大喊要搭船。劉伯溫走出船艙一看,原來是個和尚。劉伯溫為人善良,便吩咐船翁靠岸,讓和尚上船。

和尚走進船艙連連向劉伯溫道謝,卻見他愁眉不展,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便問其故。劉伯溫說:“實不相瞞,我正在給皇上寫奏折,可是寫到‘蹉跎歲月,五旬有三’,就不知道該怎麼寫了。”

和尚一聽,說:“大人不必煩惱,依貧僧看,不如寫‘補報朝廷,萬分無一’不知是否符合大人心意?”劉伯溫一聽,大驚其才,連連說妙。原來那副對聯是:

蹉跎歲月,五旬有三;補報朝廷,萬分無一。

這是劉伯溫在向朱元璋表白心跡。上聯說,歲月蹉跎,眨眼間,我已經五十三歲了;下聯說,承蒙皇上厚愛,我定肝腦塗地報效國家,可現在所做的事還不到萬分之一。

一路上,劉伯溫和和尚聊了很多,並深深為和尚的才華所折服。當船靠岸時,劉伯溫拉著和尚的手,動情地說:“高僧不僅佛學精湛,而且才華橫溢,不如隨我進京,一塊兒報效朝廷。以高僧之才,幾年之內,必成人傑!”

和尚聽後,微微一笑說:“多謝大人一番美意,不過老衲早就斬斷這紅塵之中的名利之爭,不願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請大人保重,老衲告辭了。”說罷,下船飄然而去。

劉伯溫看著和尚遠去的背影,搖搖頭,上了船繼續前行。

巧王謙逢時交好運

包拯是北宋非常有名的清官,以鐵麵無私聞名天下。他用禦賜鍘刀上鍘王公大臣,下鍘貪官汙吏,深得老百姓的愛戴。也正是在包拯的輔佐下,皇上一心求治,革新吏治,才使得國泰民安。

這年,正逢大考之年,皇上求賢若渴,為了能得到真正的濟國之才,他命令包拯當監考官。考試開始後,包拯除了讓考生答皇上的題目外,他又親自出了一個上聯,讓考生應對,對上者,包拯將親自舉薦給皇上。他的上聯是:

我包大人,受皇命,坐北朝南,顧左右,監考生,誰都不馬虎。

在座的考生聽了,覺得此聯看似稀疏平常,實在不好應對,低頭沉思起來。這時,來自廣州的王謙站起來,朗聲對道:

咱窮秀才,赴考場,思前想後,卷案上,答考題,全不費工夫。

包拯一聽,感覺對得非常貼切,心中十分高興。親自審閱王謙的答卷,卷麵幹淨整潔,漂亮的楷體遒勁有力,並寫出了自己一心報國的拳拳之心。包拯一看,更加喜歡,當即點他為頭名狀元,並按照承諾將他舉薦給了皇上。

這王謙也確實有才華,被皇上委任刑部侍郎後,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為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

胡軍門五年連一對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姓胡的文人,因為家窮,沒錢給考官送禮,屢試不中,窘迫之中,隻好以教書為生。但是東家對他很不滿意,有意辭掉他,便處處難為他,想讓他自己走人。

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東家突來興致,宴請當地有名的文人才子,胡先生也破例被邀請。酒至半酣,外麵的雪越下越緊。東家透過窗子一看,外麵的雪把竹葉壓得彎了下去,垂倒在地上。突然心生一計,對胡先生說:“我現在出個對子,請你來對。能對上,你可以繼續當你的先生;不然的話,隻好請你走人了。”說完,吟了一個上聯:

雪壓竹枝頭掃地,隻因腹內空虛;

胡先生一聽,明白東家這是明擺著要趕自己走,但是也不至於當著這麼多人的麵讓自己出醜啊,頓覺火從胸中而來。想出個句子震懾一下東家,但是因為一時情急,卻怎麼也想不到恰當的對句,當場下不了台。第二天,雪一停,胡先生就收拾東西,離開了此地。

誰料,五年之後,胡先生時來運轉,當上了地方軍門。忽然有一天,胡軍門派人去見了當年讓他出醜的東家,說:“大人請您到府中一敘。”那東家一聽,知道此次前去定會小命不保,於是哭天搶地嚎了一頓,囑咐了妻兒老小,料理了後事,才去見了胡軍門。

誰料,那胡軍門一見他,十分熱情,吩咐下人倒水沏茶。待分賓主落座後,胡軍門對東家說:“當年您給我出的那副對聯,我一直沒忘……”

聽到這,那東家知道這胡軍門該拿自己開刀了,慌忙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地說:“小的當年隻是一時糊塗,還請胡軍門大人不計小人過,饒小的一命。”

胡軍門一聽,方知他是誤會了,連忙把他拉起說:“你不必如此,以聯試才,乃人之常情。隻是你的對子出得太好了,多年來我一直苦苦思索,直到昨日春遊,見柳枝被風吹得左右搖擺,頓時悟出下句,今日特請你過目,看看是否合格。”說完,提筆寫道:

風吹柳葉背朝天,足見眼前輕薄。

這位東家一看,頓時羞得滿麵通紅,連連說好,叩謝而去。

同舟共濟伉儷情深

李調元在朝中當官以剛直不阿、不畏權貴聞名於世。後來,因為寫奏折彈劾權臣和珅,被和珅反咬他一口,以莫須有的罪名,充軍到伊犁。後來在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極力周旋下,他才得以回京。

他從伊犁出發,足足走了三個月才抵達京城。剛回到家,妻子喜極而泣,忙準備酒宴,為他接風洗塵。席間,妻子對李調元傾訴思念之情,不覺心潮起伏,口占一聯: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李調元聽罷,不由想到了在塞外淒苦無助的生活,同樣是唏噓不已。但是看著夫人傷心的樣子,不覺一陣心疼,趕忙對出下聯,安慰妻子。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