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接著又說:“那麼假如我們國家著了大火,然後派人到千裏之外的大海中擔水回來救火,那火能撲滅嗎?”
魯穆公接著回答說:“等從大海擔水回來,恐怕魯國已經燒作一堆灰燼了。”說完,魯穆公明白了這位大臣所隱含的道理了。通過結交晉楚兩個強國來自保,就好比從遠處擔水救火。因為晉楚兩國距離魯國,遠沒有齊國距離魯國近,如果齊國真的要攻打魯國,那麼即便晉楚兩國想要支援,也會無奈距離太遠。
現在人們用“遠水不救近火”比喻一個人在做事情時,舍近求遠,這樣緩不濟急,必然是要誤事的。
【來源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駢拇》:“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曆史故事】
臧和穀兩個孩子一起到山上放羊,當他們準備回家時,卻發現所放的羊群都丟失了。回到家後,他們受到了大人的責備,但是他們還企圖為自己辯解。
大人問臧:“你在放羊時做什麼去了?羊怎麼會丟呢?”
臧回答:“我把羊鞭子夾在了胳膊下,就拿著竹簡看書了。”雖然愛學習是件好事,但是在放羊的時候,把羊丟了,一樣要受到責罰。
大人又問古:“你在放羊的時候做什麼了?”
古回答:“我與其他的孩子們一起擲骰子去了。”在放羊的時候,玩忽職守,更要受到責罰。
臧和穀兩個人雖然做了不同的事情,但是造成的損失是一樣的。
後人用“臧穀亡羊”來比喻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要一心一意。心不在焉,各事所好,必定會發生事故,造成損失。
知其一,不知其二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曆史故事】
劉邦打敗了項羽,消滅了地方勢力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漢朝。為了慶祝,他在洛陽宴請所有的大臣。
席間,大家暢所欲言,氣氛十分融洽。這時,劉邦忽然問大臣們:“我想聽句實話。在你們看來,為什麼我能勝利,項羽卻失敗了?”一個大臣說:“項羽心胸狹窄,他嫉妒有才能的人,手下的人立了戰功,他不給記功,也不分土地給人家,所以失去了人心。但是您的部下不管是誰立了功,你都會獎賞他,讓他管理占領的地方,所以大家願意為你效勞。”
劉邦聽後,微微一笑,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論運籌帷幄的本領,我遠不及張良;論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我也不及蕭何;論統領部隊打勝仗,我又不及韓信。我手中有這三個人才,而且信任他們。而項羽手中隻有一個範增,可是他卻不信任範增。這才是我戰勝他的原因。”
現在,人們用“知其一,不知其二”來比喻隻看到事物的一方麵,卻不能對問題進行全麵的分析。
【來源出處】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曆史故事】
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張乖崖任崇陽縣縣令。崇陽縣這個地方的風氣十分不好,小偷很多,就連縣衙內都經常丟失東西。身為縣令的張乖崖,認為自己有責任徹底整治這股歪風邪氣。
有一天,張乖崖剛走出縣衙門,就看見一個管理庫房財政的小吏從錢庫中出來,樣子鬼鬼祟祟的,他看到張乖崖後,就想繞道而行。張乖崖憑著直覺,認為這個小吏有問題,於是叫住他,問:“你怎麼慌慌張張的?”
這個小吏連忙回答說:“沒,沒什麼。”他的語氣讓張乖崖更加懷疑,於是立刻就聯想到了錢庫總是有錢財丟失的事情。會不會是這個小吏監守自盜呢?為了弄清事情真相,張乖崖讓隨從對小吏進行搜身,結果在小吏帶的帽子裏,找到一枚銅錢。
小吏被帶到了大堂之上,張乖崖對他進行了嚴厲地審問:“說,你一共偷了幾次錢?”
小吏雖然很害怕,但是心想反正張乖崖也沒有證據,於是說:“大人,這是我第一次偷錢。”
張乖崖當然不相信小吏的話,於是下令拷打這個小吏,小吏一聽急了,怒氣衝衝地叫喊道:“不就是一枚銅錢嗎?有什麼了不起的,竟然為此拷打我。我就是不承認,你還能因此砍了我的頭嗎?”
張乖崖沒想到小吏對偷竊行為的認知竟是這樣的,如果再這樣縱容下去,那盜竊之風就永遠不能遏製,於是揮筆在判書上寫道:“一天偷盜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千枚銅錢。用繩子可以割斷木頭,水滴可以滴穿石頭。今日就判你死刑。”
然後這個小吏就被拉出去斬首示眾了,崇陽縣的人都看到了,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偷盜了,社會的風氣大為好轉。
水雖然很柔弱,但是每天一滴堅持不懈,就可以將石頭穿透。後人用“水滴石穿”這個成語來形容隻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再難辦的事情也能成功。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僖公五年》:“晉侯複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
【曆史故事】
晉國的晉獻公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土地,為此找借口說臨近的虢(guó)國總是侵犯自己的邊境,欲借此出兵攻打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還有一個虞國,如果虞國的國君不讓晉國從虞國通過,那麼就無法達到滅掉虢國的目的。
就在晉獻公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大臣提出建議說:“據微臣所知,虞國的國君目光短淺,喜歡貪小便宜。如果我們給他送一些金銀珠寶,他一定會讓道給我們。”晉獻公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便命人送了很多金銀財寶到虞國,虞國國君看到這些金銀財寶後,果然十分高興,立刻就答應借道給晉國。
這個消息被虞國的大夫宮之奇知道了,宮之奇連忙上奏給虞國國君,說:“我們萬萬不能借道給晉國。”虞國國君不能理解:“為什麼?隻是借個道而已,何況他們還送了這麼多寶貝給我們。”
“因為虢國是我們虞國的屏障,晉國的野心絕對不僅僅是隻有虢國而已。如果我們讓晉國滅掉了虢國,那麼下一個被滅掉的,就是虞國了,這就好比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如果沒有了嘴唇做庇護,牙齒還能保住嗎?所謂‘唇亡齒寒’呀!”宮之奇回答。
然而,虞國國君對宮之奇的話並不相信,還說他這個人太頑固了。他認為晉國這樣的大國送禮物給他,是為了發展友好的關係,所以借條道路給晉國,是應該的事情。於是虞國國君不聽宮之奇的勸阻,毅然將道路借給了晉國。宮之奇為了免受滅國之災,帶著一家老小逃離了虞國。
結果真如宮之奇所說,滅掉虢國後,晉國的軍隊在返回的途中,就駐紮在了虞國,然後趁機將虞國也滅了。當然,之前送來的珠寶,又被搶了回去。
“唇亡齒寒”表麵上的意思是,嘴唇沒有了,牙齒會感到寒冷。現在多用於形容雙方之間存在的利害關係。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曆史故事】
鄭國鄭武公娶了個妻子名武薑,武薑十分疼愛小兒子共叔段,卻對大兒子十分厭惡,三番兩次讓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但是都被鄭武公拒絕了。
後來大兒子即鄭莊公即位後,武薑向他求情道:“你把製這個地方分給你的弟弟共叔段吧。”鄭莊公說:“製這個地方十分險要,虢叔就是死在這個地方的,母後再換一個地方吧。”
“那就京吧。”思量之後,武薑回答。莊公聽後,同意了。共叔段到了京之後,便開始積極地招兵買馬,擴充都邑。大夫蔡仲知曉後,對莊公說:“一國之內的都邑都不宜太大,這樣會威脅到國君的地位。現在共叔段已經違反了先王的製度,您要怎麼處置呢?”
“我也沒有辦法呀,母後縱容他這樣做,我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避免掉這個禍害。”鄭莊公無奈地回答。
“武薑的欲望是無休無止的,不如您將共叔段安排到別的地方吧。不能讓他的勢力這樣擴張下去,否則後患無窮啊。”蔡仲說。
“畢竟那裏有母後,我不能這樣做。但是我相信不義之事做得多了,總會自取滅亡的。”鄭莊公說。
沒過多久,共叔段向莊公提出,要西部和北部的都邑都聽他的指揮。這一提議引起了大夫公子呂的不滿,公子呂說:“一個國家怎麼能夠有兩個國君呢?如果您打算讓位給共叔段,那麼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打算這樣,就請除掉他,不要讓老百姓有二心。”
莊公聽後,回答說:“沒有正義,就無法團結人心,土地擴張得大,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我們就等著他自食惡果吧。”
共叔段在自己的領地囤積糧草,鑄造武器,並與武薑約好,讓武薑在城內做內應,然後打算趁機偷襲鄭國的都城。莊公聽到這個消息後,準備了兩百輛戰車攻打京,京內的百姓也一起反對共叔段。共叔段不但沒有偷襲成功,反而被迫逃到了鄢城。這就樣,鄭莊公掃除了內患。
“多行不義必自斃”被用來形容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食惡果。所以我們在做事情前,要認清形勢,把握尺度,否則就會自討苦吃。
【來源出處】
春秋·莊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曆史故事】
燕國有一個少年,長相算是出眾,且衣食無憂。但是他總是感到很自卑,覺得自己沒有一點長處,各方麵都不如別人。於是他經常模仿別人,學習別人身上自己認為好的地方。可是他又不能堅持,總是學習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規勸他說:“你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呀,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到頭來什麼也學不成,你應該去踏踏實實地學習一門真本領。”少年聽了這些話並不以為意,反而覺得別人是在多管閑事。
一天,他又覺得自己的走路姿勢十分難看,為此甚至不願意當著別人的麵走路。就在他十分苦惱的時候,他聽到身邊有兩個人在大聲議論:“聽說趙國邯鄲那個地方的人走路姿勢十分優美。”於是他連忙拉著那兩個人,仔細地詢問了這件事情,結果那兩個人不但沒有理會他,還認為他很可笑。
那一整天,他的腦子裏都在想:邯鄲人是怎樣走路的呢?到底走起來有多美呢?可是怎麼也想不出答案來,於是他決定親自前往趙國邯鄲,向那裏的人學習走路。
到了邯鄲後,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很新鮮,他東看看西看看,覺得每個人走路姿勢都很美。一會兒走過來一個小孩兒,他便像小孩兒學習走路;一會兒又走過來一個少女,他又開始學習少女的走路方式;過了一會兒,又走過來一個老者,他又學習起老者的走路方式。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他每天都在換不同的走路方式,最後竟連自己怎麼走路都忘記了。而此時他身上所帶的盤纏也用完了,他隻好爬著回了燕國。
現在人們用“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其實,善於向他人學習是好事,可是盲目學習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狐裘羔袖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餘狐裘而羔袖。”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的右宰相名字叫轂,他居官清正、辛勤,很有政績,卻不善於打仗。在一次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被打得大敗,轂逃了回來,聽候處分。衛君和大臣們商議後,認為喪軍辱國,罪很大,決定判處他死刑,問他有什麼辯護的意見沒有。轂說道:“就這次打仗的失敗而言,您的處分是適當的,我絕不為此而分辯。但是,我正如諺語說的,是‘狐裘而羔袖’者也,你們可不可以整體地評價一下我的功過呢?”衛君聽了,回憶起轂一生的功績,於是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行。
“狐裘而羔袖”,是說:一件袍子,整體都是用極貴重的狐皮做的,隻有袖子用的是賤價的羊羔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