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品味哲理篇
【來源出處】
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三:“金陵清涼泰欽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日問眾:‘虎項係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係者解得。’”
【曆史故事】
南唐時期,金陵有個清涼寺,寺裏有個著名的禪師,叫泰欽,法號法燈。在他還是小和尚的時候,就性格豪爽,不像其他小和尚一樣聽話,不僅不去念經拜佛,而且還不遵守寺院的紀律,其他小和尚都看不起他。隻有方丈法眼覺得這個小和尚聰明機靈,悟性很高,特別器重他,認為他以後一定能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
一天,和尚們都聚在一起聽方丈講經,法眼禪師突然問道:“老虎的脖子上掛著個金鈴,誰能把金鈴解下來?”半天也沒人回答出來,正好在這個時候,外出玩耍的小法燈回來了,法眼又把那個問題問了一遍,法燈不假思索地說道:“是誰把金鈴係到老虎脖子上去的,誰就能解下來啊!”
眾和尚一聽,豁然開朗!法眼禪師也非常讚賞他的回答,於是當眾表揚了法燈。後來,法燈果然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解鈴還須係鈴人”這則典故後來用來比喻是誰引起的麻煩,誰惹的禍,就應該由誰去解決。
【來源出處】
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有僧問:‘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聞明眼人又作麼生?’”
【曆史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很有智慧,但是他的王國裏很多人都盲目信仰旁門左道,這讓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靈機一動,讓大臣把國內的盲人都召集來。
沒過幾天,大臣們就把自己找到的盲人帶了回來。這時國王很高興地說:“你們牽一頭大象來。”眾人聽到這個消息,很奇怪,不知道國王要幹什麼,於是紛紛趕來參觀。
國王心裏暗喜:今天我就好好教育教育你們。他讓盲人們分別摸大象的不同部位,然後問他們:“大象是什麼樣子?”
摸象牙的盲人說:“大象就像個長蘿卜。”摸耳朵的盲人說:“大象就像一隻簸箕。”摸到頭的盲人說:“它就像是個大石頭。”摸鼻子的盲人說:“不對,大象像一根木杵。”摸背的盲人說:“它簡直就是一張大床。”摸肚子的盲人說:“可是我摸著它像一隻大甕呢!”摸尾巴的盲人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它像一根繩子。”
盲人們各自持著自己的觀點,爭論得沒完沒了。這時國王大笑地說:“哈哈哈,盲人們,都不要爭了,你們說的都不對,因為你們隻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這就像是某些人,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本身,去相信那些不完全的假‘象’,那是不對的啊。”
“盲人摸象”這則典故用來比喻沒有看清事物的整體就妄加評論的事情。寓意告訴大家要了解事物的全麵和整體的真實情況,不應偏執己見。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又曰‘前車覆,後車戒。’”
【曆史故事】
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少年時期就很出色,才華出眾。十八歲時就聲名遠揚。漢文帝得知賈誼少年得誌,精通百家學問,就召他入朝擔任博士之職,當時的賈誼年僅二十歲。
有一次,賈誼向漢文帝進諫安邦治國的政策,上書闡述時他說:“秦朝時期,宦官趙高教導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專門教他怎麼去處決犯人,胡亥學到的都是些斬殺和滅絕族人的手段。後來秦始皇死了,胡亥做了皇帝,第二天就開始殺人。有人進諫勸他,他認為這是誹謗;有人向他獻計治理國家,他認為是妖言惑眾。他殺人就像是割草一樣。難道胡亥本身天生就這麼凶殘嗎?當然不是,隻是他受到的教育是這樣的。俗話說:‘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說的就是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失敗,作為以後做事情時的警戒,要小心行事,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漢文帝看了覺得很有道理,認為賈誼很有見地,就提升賈誼做了大夫。
“前車之鑒”的本意是前麵的車子翻了,後麵的車子要提高警惕。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形容以他人或者自己犯過的錯誤,作為後來做事的例子,自己也要吸取教訓,謹慎做事,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來源出處】
元·劉基《鬱離子》:“晉平公作琴,大弦與小弦同。使師曠調之,終日不能成聲。公怪之。師曠曰:‘夫琴,大弦為君,小弦為臣,大小異能,合而成聲,無相奪倫,陰陽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統矣。夫豈瞽師所能調哉?’”
【曆史故事】
晉平公愛好琴音,就讓人造了一張琴,琴上的弦質地大小都一樣,沒有什麼大小弦之分。琴造好了,晉平公就把樂官師曠叫來調琴。可是,師曠調了一整天都沒調出個曲調來。
晉平公很不滿意,怪師曠根本不會調琴。師曠無奈地說:“普通的琴都是有大小弦之分的,大弦為主音,小弦為輔音,各有分工,彼此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因為它們不一樣才能合成音律啊。現在您把琴弦弄得一模一樣,根本就調不出音律來,您把它們原有的係統破壞掉了。這樣的琴我怎麼會調出音樂呢?”
後來人們用“師曠調琴”教育人們要有秩序有分工地共同配合,這樣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來源出處】
戰國·孟子《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曆史故事】
宋國有一個農夫,每天都在地裏辛勤地勞作。晴天的時候,農夫就頭頂著炎炎烈日,弓著腰插秧。整個人就像是剛從水裏出來一樣,渾身濕透了,豆大的汗珠順著臉往下滑。下雨的時候,沒處避雨,隻能冒著雨水繼續耕地,因為他總是低著頭,也分不清雨水和汗水。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每天農夫都累得筋疲力盡,躺在床上連話都顧不上說。但他覺得自己做了那麼多,卻一點效果也沒有,更別提什麼收獲了,那些禾苗好像每天都是一個樣子,一點都沒長高。
有一天,農夫又在地裏幹活,直到累得受不了了才坐在田埂上休息。他看著眼前這大片莊稼開始著急了,怎麼莊稼對自己的勞動無動於衷呢?他對著莊稼說道:“你們怎麼這樣無情,我伺候你們這麼久了,有多辛苦你們還不知道嗎?也不知道報答我。你們快點長啊!”
他一邊說著一邊扯著自己衣服上的線頭。誰知道,線頭不僅沒斷,還拔出來一段。農夫盯著線頭,腦子一閃靈光,興奮地跑到地裏忙碌了起來。
天黑後,農夫回到家中,他大汗淋漓卻異常高興,他興奮地說:“今天累死我了,我見禾苗自己不長,我就幫助一下它們,把它們全拔高了一大截。”
他兒子一聽,驚呼道:“你都幹了些什麼啊?”然後提著燈籠跑到田裏,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禾苗已經枯死了。
“揠苗助長”形容不按事物客觀規律發展而急於求成的態度或做法,隻會讓事情更失敗。
【來源出處】
戰國《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楚懷王死後,楚襄王繼位。楚襄王是個昏庸無道的國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楚國的大夫莊辛看不過去了,決定勸勸楚襄王。
一天,莊辛對楚襄王說:“大王您在宮中的時候,有州侯、夏侯陪著您,外出遊玩時有鄢陵君和壽跟君陪著您。但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根本不是關心國家大事,而是吃喝玩樂。現在秦國野心勃勃地想占領楚國的領土,國家已經麵臨危險了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道:“你是不是瘋了,不要在這裏妖言惑眾!”
莊辛說:“大王要是不相信就請讓我去趙國吧,我並不是故意要那麼說的。但是如果你繼續聽信他們四個的話,那楚國一定會滅亡的。”
莊辛到趙國的第五個月,秦國就對楚國發動了攻擊。秦軍很快就占領了大部分地區,不久楚國連國都也被占領了。楚襄王流亡到了陽城,他想起莊辛的話,又恨又悔,馬上派人到趙國把莊辛請了回來。
莊辛見到楚襄王真心悔過,就誠懇地說:“以前,一個農民養了一圈羊。一天清晨,他發現羊少了一隻,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裏狼來了,把羊叼走了。好心的鄰居勸他說:‘你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吧。’農民卻說:‘羊已經丟了,還補它幹什麼?’第二天,羊圈裏又丟了一隻,他很後悔沒有聽鄰居的話,趕快把窟窿堵上了。後來狼再也沒有叼走羊。”
楚襄王說:“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莊辛耐心地給楚襄王分析當下的形勢:“過去的賢王都是從百裏左右的地方強大起來的,但是昏庸的君王就算有天下,也照樣亡國。現在雖然您的領土變小了,但是隻要振作起來,一定可以度過危機的。”
楚襄王聽了,按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然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說的是羊丟了以後再補羊圈,表示出了事情要及時想辦法補救。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造父為繆(通‘穆’)王禦,長驅歸周,一日千裏以救亂。”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為了相互製約,必須將國君的孩子送到別國做人質,燕國的太子丹,就曾在趙國做人質。那時,太子丹與同在趙國的秦國人趙政相處得十分好。
趙政回到秦國後做了秦王,太子丹又成了秦國的人質。原本太子丹以為秦王會顧念舊情,對他特別照顧,沒想到趙政回國後,就變了一個人,對太子丹大不如從前,不但冷淡他,還處處為難他。
太子丹此時明白了人心難測,便尋了個機會回了燕國。回到燕國後,太子丹一直對秦王懷恨在心,想要找機會報仇。沒過多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這些國家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眼看著秦國就要打到燕國了。太子丹十分擔憂,自己的仇還未報,難道就要被亡國了嗎?於是他向自己的老師鞠武求教救國之道。鞠武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便給太子丹推薦了一個名叫田光的人,田光是鞠武的好朋友,人很機智也很有謀略。
太子丹見到田光後,十分熱情地款待了他,然後說出了自己的請求。田光聽後,沒有直接回複,拉著太子丹來到了門外,門外拴著一匹馬。田光指著馬對太子丹說:“這是一匹好馬,年輕時一天能跑一千裏。可是現在孬馬都能跑在它的前麵,您知道為什麼嗎?”
太子丹說:“因為它已經衰老了,沒有精力了。”
“就是如此啊,您聽說的關於我的那些往事,都是我年輕時候做的。現在我已經老了,精力不行了,不敢耽誤太子的救國大事。不過我倒是可以向您推薦一個人,這個人名叫荊軻,他定能擔當這個重任。”就這樣,太子丹認識了荊軻。
“一日千裏”形容馬跑得十分快,一天能跑一千裏。現在多被人們用來形容在學習中或工作中進步得快,或是一件事物發展得很快。
【來源出處】
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於海,海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曆史故事】
戰國初期,齊國、晉國、楚國都是十分強大的國家,夾在他們中間的魯國,就顯得有些弱小。魯國的國君魯穆公天天擔心齊國會攻打魯國,便想與晉國、楚國兩個國家交好,這樣當齊國攻打魯國時,魯國就可以向晉國和楚國尋求庇護。
魯穆公為了能夠達到與兩國交友的目的,準備派自己國家的公子到晉楚兩國去做官。但是有的大臣卻認為這並不是個好主意,但是又不敢直言進諫,便給魯穆公講了一個故事:“越國是一個水鄉之國,那裏幾乎人人都會遊泳。有一天,我國一個人不小心掉進了水裏,他不會遊泳,如果我們求越國的人前來搶救,還能來得及嗎?”
魯穆公聽後,笑著說:“當然來不及了,還未等越國的人趕到,我們的人就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