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品味哲理篇(3 / 3)

後人用“狐裘羔袖”這個典故比喻大體很好,隻是稍有不足之處。

一動不如一靜

【來源出處】

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僧端相隨。見飛來峰,問端曰:‘既是飛來的,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曆史故事】

杭州西湖有個小山峰名叫飛來峰,據說有個印度和尚看到它,驚訝地說:“這個山峰原來是坐落在西天靈鷲山前的,怎麼會飛到這裏來了呢?”聽到這話的人說:“你怎麼知道它是西天飛來的呢?”印度和尚說:“這峰中有個老猿,常常出來到靈鷲山聽佛講經,我見過多次,不信我把它喚出來你瞧瞧。”於是嘬口作嘯聲,果然半山腰有個老猿應聲出來,向印度和尚拱手行禮,從此人們把這座山峰稱為飛來峰。

這年,南宋孝宗皇帝到西湖遊玩,看到飛來峰,就問跟隨他一起遊湖的和尚僧端:“這峰既然是飛來的,那麼它為什麼不再飛走呢?”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諺語不是說‘一動不如一靜’嗎?”他的回答,一方麵宣揚了佛教“動不如靜”的哲學思想,一方麵規勸孝宗皇帝不要在政事上經常更變,騷擾百姓。

後人用“一動不如一靜”這個典故比喻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妙。

按圖索驥

【來源出處】

明·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相馬經》有‘隆顙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所謂‘按圖索駿’也。”

【曆史故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己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資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著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隻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按圖索驥”,也作“按圖索駿”,比喻讀書不知道思考,死守教條。

抱殘守缺

【來源出處】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曆史故事】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勘校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秘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道:“這些博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懷著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於劉歆的信言辭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並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後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最初詞彙為“保殘守缺”,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原意為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現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滄海桑田

【來源出處】

東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曆史故事】

傳說東漢仙人王方平在門徒蔡經家見到了仙女麻姑,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餘山修行得道,千百年過去了,長得仍如十八九歲的姑娘,頭頂盤著發髻,秀發垂至腰際,身上的衣服光彩奪目。麻姑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為桑田。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著說:“難怪聖人說海中行路都會揚起灰。”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地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麵,也會成為陸地。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但這種過程一般曆時十分久。

如今,人們用“滄海桑田”比喻人世間事物變遷極大,或者變化極快。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來源出處】

春秋《國語·周語下》:“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曆史故事】

周朝周敬王的時候,有個王子興兵作亂,占據了王城洛邑。周敬王得到晉國的救援,到了成周這個地方。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築起城牆,使其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持。晉國的國君魏獻子準備答應他們的請求,幫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個王城。恰巧這時衛國的大夫彪侯來到這裏,聽說築城的事,很不讚成。

他找到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單穆公,對他說:“周朝從幽王以來,開始一代一代地衰落下去。俗語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做好事像登山那麼費勁兒,可學壞、墮落下來就像山崩一樣,快得很呀!你想想曆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然而從帝甲開始衰落,隻七代就垮台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無法補救了,滅亡是注定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扶植它,豈不是枉費心機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招來災禍呢!”

幾年以後,果然應了彪侯的話,萇弘被人殺了,而且遭到滅族之禍。

人們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來形容人學好、做好事難;學壞、做壞事容易。

打草驚蛇

【來源出處】

南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斥主簿貪賄於具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曆史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王魯的人,非常貪財。他在當塗(今安徽當塗縣)為官的時候,行為不檢,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

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原來是控告他的主簿營私舞弊,接受賄賂。上麵列舉了主簿的許多條罪狀。王魯拿過狀子一看,不由得心裏一驚。狀子上列舉的罪行,與他自己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戰。他心想:“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等到把狀子看完,他已經忘記應該作出審理意見,就趕緊把它扔在一邊了。別人提醒說還沒有批示意見,他隻得又拿起來,但愈看愈害怕,都忘了狀紙要怎麼批,卻不由自主地批上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字寫得哆哆嗦嗦,歪歪扭扭。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雖然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像伏在草裏麵的蛇一樣,已經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引申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後人用“打草驚蛇”來比喻對甲方嚴罰而使乙方有所警戒。也可以比喻做事不密,使對方得以警戒預防。

當頭棒喝

【來源出處】

南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義玄禪師》:“師問洛浦:‘從上來,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個親?’曰:‘總不親。’師曰:‘親處作麼生?’浦便喝,師乃打。”

【曆史故事】

黃檗禪師是古代一個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個叫臨濟,臨濟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向禪師請教。禪師不回答他的話,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臨濟的頭上打下去,把臨濟弄得莫名其妙。臨濟被打了之後,雖然很痛,還是忍著痛問,黃檗禪師見他再問,又是一棒打下去;這樣一直三問三打,臨濟隻好停止請教,自己專心研究,後來終於明白佛法的奧妙,參悟了黃檗禪師的宗旨。

以後,臨濟和他的師父黃檗禪師講佛法的時候,總是機鋒敏捷,這時,他對佛法的奧妙,已研究到和黃檗禪師是一樣的高深了。當時,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們請教,但黃檗禪師一樣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頭打下去,而臨濟還在一旁吆喝助威;他們用這種奇怪的方法,點醒了不少人。因此,後人把這種警醒人們迷誤的行為,叫作“當頭棒喝”。

因為黃檗禪師和臨濟研究的是佛教裏麵的禪宗,禪宗主張頓悟,因此,他們想出許多法子,來點醒世人。“當頭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種。

當頭:迎頭;喝:大聲喊叫。佛教語,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的儀式。後人用“當頭棒喝”來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一鳴驚人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少年即位。此時,朝政混亂,為了穩住朝廷局麵,也為了讓鄰國放鬆警惕,他當政三年,從未發布一項政令,所有朝政大事也都由大臣處理。他每天吃喝玩樂,也不允許他人進諫,為此,眾大臣十分為楚國前途擔憂。

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遊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的辦法,在遊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莊王準備宣布退朝的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衝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由於三年來楚莊王暗中做好了一切準備,所以上朝理政後,他知人善任,整理朝綱,廢除不合理舊製,興辦利國利民之事,誅殺若幹貪贓枉法大臣,一時間君臣為之大振。

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楚國日漸強盛起來。最終,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就做出驚人的成績,在現代社會常被人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