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落寞際遇篇(3 / 3)

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後來謝玄主張繼續前進,收複北方,實現統一。但是東晉的皇族嫉妒謝玄的功績,怕他實力強大了會威脅到自己,就說無法支持巨大的戰爭資金並要求謝玄回朝。就在謝玄雄心勃勃地準備收複失地,統一南北的時候,接到了讓他回朝廷的聖旨。謝玄隻能眼看著就要成功的大好時機溜走,帶著遺憾回到了朝廷。他回來後一直悶悶不樂,最終抑鬱成疾,兩年以後與世長辭。

“功敗垂成”意思就是事情做到快成功的時候失敗了,有惋惜、遺憾之意。

【來源出處】

南宋·範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曆史故事】

宋朝時期,有一個秀才叫孫山,為人風趣開朗,說話詼諧幽默,能言善辯。這年秋天,孫山和許多秀才一樣,帶著自己的滿腹經綸到省會參加州裏的科舉考試。臨走前,一位親戚來找他並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他,讓他帶著一起去參加考試。

孫山高興地答應了,就和鄉親的兒子去趕考了。放榜的日子終於來了,一大早,大家就都擠在張貼榜單的地方,把道路圍得水泄不通。孫山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了進去,從上麵一直看到最底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名字,他深深地鬆了口氣,雖然是倒數第一名,但好歹也是考取了。他又找了一遍,卻發現自己親戚的兒子沒在榜單上。

付出了十年的努力,孫山終於有所收獲,他很是高興,急忙回到了家鄉,他的親戚也聞訊趕來,就問孫山:“我的兒子考得怎麼樣?考中了沒有?”

孫山一見這位親戚,覺得他很關心兒子,對兒子期待很大。因為不忍讓老鄉失望,就沒有直接說出來。他突然想起了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歐陽修寫的兩句詞:“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他靈機一動,就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他的意思是說:解元是當時的第一名,孫山是榜上倒數第一名。親戚的兒子在他之後,自然就是沒有上榜。他以這種委婉的方式告訴了這位親戚,他的兒子沒有上榜。這也正說明了他為人詼諧善辯。

“名落孫山”的意思是名字在孫山之後,意思是沒有被錄取。後來,當成績張榜公布時,考上的人被稱為“金榜題名”,沒有考上的則被稱為“名落孫山”。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曆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請來的醫生都說大王的病已經無藥可治了。晉景公聽了十分生氣,認為是醫生們的醫術太差了,一怒之下把許多醫生都殺了。後來,有位禦醫對晉景公說:“秦國地大物博,人才眾多,或許秦國有神醫可以治好大王的病。”晉景公一聽,忙派人去秦國求助,向秦桓公尋求神醫治病。秦桓公就派當時的名醫秦緩去給晉景公看病。秦緩的醫術很高明,治好過很多疑難雜症,在當時聲名顯赫。他也對自己的醫術非常自信。晉景公以為自己的病有救了。

誰知,就在秦緩趕來晉國的前一天,晉景公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說:“聽說秦國的神醫秦緩要來了,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我怕他會傷到我們,我們去哪裏藏身好啊?”另一個小孩說:“不用擔心,到時候我們分別躲到膏的下麵和肓的上麵,這樣那個神醫也拿我們沒辦法了。”

到了第二天,秦緩來到了晉國給晉景公看病。他仔細檢查了晉景公的身體之後,非常遺憾地對晉景公說:“您的病實在是太嚴重了,病症已經侵入您的膏肓之地,那裏是針灸和藥效都無法達到的地方啊,我也是無能為力了。”晉景公一聽,秦緩說的和他夢到的完全一樣,又是驚訝又是佩服,他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病已經無藥可治了,也明白了過去醫生們說的沒有錯。他對秦緩說:“你的醫術太高明了,你說的和我昨天夢見的一樣。我知道病症到了膏肓之處就已經無藥可治了,所以你也不要自責,是你讓我明白了真相,我很感激你。”然後晉景公賞賜給秦緩很多財物並送他回到了秦國。

不久之後,晉景公就因病情加重而辭世了。

古時候人們把心尖部位的脂肪叫作膏,心髒與隔膜之間的部位叫作肓。“病入膏肓”原意是指病症侵入膏肓之地,無藥醫治,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了。後來,也可以形容事情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來源出處】

南宋·王楙(mào)《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太公取一壺水傾於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曆史故事】

商朝末年,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薑尚,人稱薑太公,字子牙。他才華橫溢,智謀蓋世,但是年近八十歲了,還是得不到重用,一直隻有一個小小的官職。他看不慣紂王昏庸無道、驕奢淫逸的殘暴統治,放棄了官職,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的偏僻地區。那裏是周族領袖周文王的領地。薑太公知道周文王是個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的君主。,也知道周文王求賢若渴,隻要是有才能的人都會得到周文王的重用。薑太公也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實現自己安邦治國的理想。

薑太公在渭水河邊種田賣肉為生,他並不善於這方麵,所以他種的地收不到錢,賣的肉也臭掉了。但是他並不著急,一天到晚去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日複一日,家裏越來越貧窮,妻子馬氏覺得薑子牙沒什麼能力,也養不活自己了,就心灰意冷地想離開他。薑太公苦苦哀求妻子留下,說以後自己肯定會得到重用,享受榮華富貴的。馬氏覺得薑太公是騙她,最後還是離開了。

後來,薑太公終於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和信任,位居丞相,還幫周武王打敗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周武王為了獎勵薑太公,賞賜了他很多錢財和封地,還給他建了一座宅院。馬氏知道薑太公真的富貴了,就想回去乞求原諒。

薑太公看透了馬氏的為人,就把一盆水倒在地上,說道:“你要是能把這水全收起來,我就答應你。”馬氏趕緊去收,可是隻能收起一些泥漿。

薑太公冷冷地對馬氏說:“你無情地離我而去,我們不可能在一起了。就像這地上的水不可能再收回。”

“覆水難收”就是這個意思,倒在地上的水不可能收起,說明事情已成定局,不可能再改變。後人多用它形容做過的事情不能再改變,不能後悔。

【來源出處】

南宋·陰幼遇《韻府群玉·陽韻·一錢囊》:“阮孚持一皂囊,遊會稽。客問:‘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曆史故事】

魏朝時期,阮鹹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正直,蔑視禮教,放蕩不羈。

阮鹹與婢女生了個孩子叫阮孚,阮孚生來也是高傲不羈,不與權貴同流合汙。他與父親一樣,整天衣冠不整,喝酒遊玩,生活十分貧窮。但是他卻不在乎,他曾經拿著值錢的金貂換酒喝。阮孚出門的時候總是拿著一個黑布袋子,最窮的時候裏麵隻有一枚小錢。

有一回,阮孚又挎著那個黑布袋子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遊玩,一個人問他:“你總是背著這個袋子幹嘛啊?布袋裏有什麼好東西嗎?”阮孚看了那人一眼,說:“裏麵隻有一枚小錢在看守布袋,假如什麼都沒有,我擔心布袋會不好意思。”

“阮囊羞澀”原指阮孚的布袋因為沒錢而不好意思。後來形容人窮到極點,生活比較困難。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曆史故事】

秦朝滅亡之後,勢力最強的就剩下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了。為了爭奪天下,他們進行了有名的楚漢之爭。

長達四年的戰爭使得雙方筋疲力盡,第四年的秋天雙方協議停戰。規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以東為楚,中分天下互不幹涉。項羽遵守協議,率領楚軍撤到東邊,劉邦卻聽取張良、陳平的計策,與韓信、彭越乘機追擊項羽。

開始時,韓信和彭越都對追擊項羽沒什麼興趣。張良就向劉邦獻計說派人通知韓信、彭越,打敗楚軍後就平分楚地,北部歸韓信,南部歸彭越。果然,韓信和彭越答應和劉邦一起進兵,奮力追擊項羽。

為了徹底消滅楚軍的鬥誌,一天夜裏,劉邦叫漢軍在營地周圍齊聲高唱楚地的歌曲。楚軍的將士離家很久了,也厭倦了長年的戰爭,一聽到家鄉的歌曲都淚如雨下,紛紛扔下了手中的武器投降了。

項羽半夜聽見四麵都響起了楚地的歌聲,不覺得嘀咕:“難道漢軍已經完全占領了楚地嗎?這裏怎麼這麼多楚人呢?”他感到大勢已去,命人在營中擺酒,想痛飲幾杯解除心裏的憂愁。

虞姬見狀,知道項羽為難自己的去處,不想拖累項羽,就拔劍自刎而死。項羽懷著悲痛的心情帶著僅剩的八百名騎兵,拚死殺出重圍,向南逃走了。到了烏江邊上時,項羽身邊隻剩下了二十多名騎兵。項羽寡不敵眾,直到最後一刻,他向著東方拔劍自刎而死。

“四麵楚歌”原指周圍響起了楚地的歌曲,後人用這個成語形容人同時遭受各方麵的攻擊,孤立無援的處境。

喪家之狗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累累若喪(sàng)家之狗。”

【曆史故事】

春秋時,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了鄭國。

不巧,孔子與弟子們失散了,隻身來到東城門外。弟子們分開尋找,後來,一個人告訴子貢說:“我出城時,見東城門外有一個人站在那裏東張西望,像等什麼似的。”子貢說:“那人是什麼樣子?”這人說:“要說樣子還真有些特殊,額頭像上古時的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又像子產,但腰以下很短,還不及從前大禹腰的三寸。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像是一條沒有主人的狗一樣。”子貢來到東城門外,找到了孔子,就把剛才在路上的情況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欣然笑道:“說我像沒有主人的狗,雖然形狀不像,但神情的確像啊!”

“喪家之狗”嘲諷某人慘遭失敗後的一副狼狽相,亦表示窮途末路,四處逃竄的景況。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曆史故事】

東晉時代,前秦國控製了中國的北方。為了統一全國,前秦的皇帝苻堅率領九十萬大軍,攻打江南的東晉。東晉大將謝石、謝玄領兵八萬前去抵抗。

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抓住機會,迅速出擊,以多勝少。但是苻堅的部隊二十五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這時,秦軍和晉軍隔著一條江河對峙。晉軍要求秦軍後退一些,才好過江作戰。苻堅也想讓部隊靠近江水北岸布陣,憑借地理優勢扭轉劣勢,並力圖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以作戰之機,進行突襲,所以命令軍隊後退。

不料,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也中箭而逃。

後人常將“草木皆兵”用來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