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快病死了,他兒子在旁侍奉,他對兒子說:“我死了以後,家裏就更窮了。要是你實在活不下去了,就去找宮中知名的藝人優孟,他會幫助你的。”
幾年以後,他兒子因為貧困挑著柴在街上賣,碰巧遇見了優孟,就對優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我現在是真的窮得一無所有了,父親臨終前對我說要是窮得沒辦法時就找您幫忙。”優孟一看,孫叔敖的兒子確實窮得可憐,就說:“你等我的好消息吧,不要離開。”
於是,優孟在一次楚王請客時,穿著孫叔敖生前的衣服,模仿孫叔敖的聲音向楚王敬酒。楚王一看大驚,這神態、語言都和孫叔敖一樣。以為是孫叔敖複活了呢,就有意請優孟做丞相。優孟卻說:“等我回去和老婆商量一下,三天後再回複您。”
三天後,優孟前來覲見,對楚王說:“我老婆講,讓我別答應做丞相,楚王的丞相做不得。就像孫叔敖,做宰相時那樣盡忠盡責又公正廉潔,使楚國可以雄霸天下。現在他死了,他的兒子卻貧無立錐之地,挑著柴過日子。你要是答應做了宰相還不如自殺呢!”
大王恍然大悟,很慚愧地感謝優孟把孫叔敖兒子的情況告訴他,然後立即把孫叔敖的兒子找來,給他封了一塊寢丘之地,還撥了四百戶人家的稅收給他,以便養活母親,祭拜孫叔敖。
“貧無立錐”的意思是窮得連一塊放錐子的地方都沒有了。後人用“貧無立錐”表明一個人窮到極點。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司馬公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也。”
【曆史故事】
三國後期,魏國八歲的曹芳即位,朝廷則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掌朝政。曹爽當了大將以後,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大權,趁機拉攏黨羽,借著自己的勢力,驕奢無度,任情恣肆地享樂,當時有很多人勸他別光知道享樂,他都不聽勸,但是他唯獨害怕太傅司馬懿。
河南主官李勝是曹爽的親信。他被調任到荊州當刺史,機靈的他知道曹爽最害怕的就是司馬懿了,就想借著向司馬懿辭行順便偵察司馬懿的行動。
司馬懿早就看出了李勝的想法,就假裝生了重病,叫兩個婢女扶持著,衣服一半掉落在地上,用手指指嘴,表示口渴。婢女就喂他喝粥,他特地裝出沒有力氣的樣子去接碗,喝的粥都流到胸前衣服上了。
李勝見他這個樣子,說:“我還以為你隻是舊病複發,現在看來,你的身體居然衰弱成這個樣子了。”司馬懿有氣無力地說:“我年紀大了,就快要死了。你要去並州,並州那地方接近胡人,你可要好好小心防備啊。我恐怕不能再與你相見了,我的兒子請你好好照顧。”
李勝說:“我是去荊州不是去並州。”李勝見他神誌不清,心裏很是欣喜,他不知道其實司馬懿是故意胡言亂語的。趕緊回去彙報給曹爽這個好消息。李勝對曹爽說:“司馬懿屍居餘氣,神誌不清了,大概過不了多久就死了。您大可放心,不必再憂慮他了。”
果然,曹爽放鬆了警惕,不久就被司馬懿一網打盡。
“屍居餘氣”原意是指像屍體一樣但是還有一口氣,後人用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接近死期,也可以形容人碌碌無為,與風燭殘年、風中殘燭是近義詞。
【來源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qí)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子。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幾者,非昔之隱幾者也。’”
【曆史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子綦的人。那個時候,人們的號多用居處的名字。子綦家住在南郭,因此號為南郭,人們稱他為南郭子綦。他是楚昭王的庶弟,也是楚莊王的司馬官。南郭子綦為人正直,淡泊名利;懂得道義,講究德行。
有一天,南郭子綦靠著茶幾坐著,冥思遐想,向天長歎,一副忘卻現實的超然自若的神態。他有一個弟子叫顏偃,字子遊,號成。別人稱他顏成子遊。顏成子遊坐在南郭子綦的身旁,奇怪地說:“這是怎麼回事啊?就算人可以像幹枯的樹木固定呆坐,難道心靈也可以像熄滅的灰燼,不再浮起嗎?您今天坐在這裏的樣子和過去在茶幾旁坐著的樣子不一樣啊。”
“心如死灰”就是從這樣的典故而來,原意是指內心像燒盡的灰塵,塵埃落定,不再為任何物質情感所動搖,現在多是用它來形容一個人精神意誌消沉,思想頹廢,靜止不動。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
【曆史故事】
公元前595年(魯宣公十四年),楚莊王派遣申舟出使齊國。出使的行經之路是宋國,楚莊王仗著自己國家的強盛,就告訴申舟不要向宋國借路。申舟說:“要是不向宋國借路的話,我肯定會被殺的。”
“宋國人要是敢殺你,我就派兵去攻打他們。”楚莊王信心滿滿地說。
果然,楚國不向宋國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國。宋國君臣都認為這是對宋國的侮辱,大臣華元對宋王說:“楚國事先沒通知,無視我們國家,我們必須維護我國的尊嚴,不能受到屈辱。”宋王聽取了華元的話,就下令把申舟殺了。楚莊王沒有料到會是這個消息,氣得暴跳如雷,馬上派兵攻打宋國,一下子圍住了宋國的都城。
幾個月下來,楚軍也沒能勝利。到了第二年春天,宋國派人到晉國請求救援。晉景公想發兵救宋國,可是晉國大夫伯宗卻說:“大王,我們不能出兵啊!古人說,這鞭子雖長也打不到馬肚子上啊。現在楚國強大,正是上天最寵它的時候,現在和楚國相爭,不是違背天意嗎?晉國雖強大,但是也解決不了事情啊,您還是忍忍吧。”
晉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停止了對宋國的援助,但又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叫宋國不要投降,還說援兵馬上就到了。
宋國人在城中苦苦堅持了幾個月,楚軍也沒攻打下來,最後雙方同意和解。
“鞭長莫及”原意是指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肚子上。後引申為就算想做,力量也觸及不到,表示距離太遠而無能為力。
【來源出處】
唐·李延壽《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孝文帝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曆史故事】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孝文帝很賞識河間公元齊的兒子元誌。元誌聰明過人,飽讀詩書。他很有才華,就是性格很驕傲,當時正是洛陽縣令。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後,洛陽的縣令自然顯得更加有權威了。他也因此更加傲慢了,在朝廷中看不起那些學識不高的達官貴族,可是,他太有才能,別人也拿他沒辦法。
有一天,禦史中尉李彪帶領一大隊人馬出行,發現前麵不遠處也有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前進。李彪派人前去打聽究竟是哪位官員,去的人回來說是洛陽縣令元誌。李彪一聽就生氣了,當時的規定是下級官員要為上級官員讓道。他心想:我怎麼說也是個比他大的官僚,論官職我比他大,論規矩也是他給我讓道啊。
這邊元誌的駕車馬夫對元誌說:“主人,還是咱們讓道吧。”誰知,元誌也很生氣地說:“憑什麼讓我給他讓路?”
李彪命令車隊加快速度,沒想到元誌的車隊也加快了速度。兩隊人就大聲爭吵起來。雙方互不相讓,最後隻能找孝文帝評理。
李彪把前因後果報告給了孝文帝,然後理直氣壯地對孝文帝說:“我身為中央官員,禦史中尉。他元誌隻是個地方長官,按照規定他就應該給我讓路。”
元誌一聽,一點也不退縮,也理直氣壯地對孝文帝說:“我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地方長官,你在我的都城中,隻不過是一個把戶籍編在我洛陽的百姓。”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得麵紅耳赤,孝文帝也為難了,認為兩人說的都有道理。在場的大臣都不好說什麼,生怕得罪了任何一個人。最後,孝文帝說:“洛陽是我的京城,以後你們分道揚鑣,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據說,兩個人一回來,元誌就馬上派人去街上丈量尺寸畫上線,從此兩人各走一邊。
“分道揚鑣”是指分路行走,互不幹預。後來人們常用來表示因誌趣不同、性格不同或目的不同而互不相幹。也指原本在一起的兩個人變成了陌路。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曆史故事】
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但是年輕時的他忍受過很多屈辱。那時,家裏一貧如洗,年輕的韓信既不會務農又不會經商,隻能靠鄉親的接濟過日子。然而,當時他投靠的亭長每天隻給他一些粥飯,亭長的妻子非常厭惡韓信,總是想辦法為難他。最後,韓信發誓再也不去亭長家了。
饑餓難耐的韓信獨自一個人在河邊釣魚,想用魚來填飽肚子。這時,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大娘看到韓信餓得快暈了,就把自己帶來的飯給韓信吃了。一連十幾天,大娘每天都給韓信帶飯吃。韓信非常感激大娘的恩惠,發誓一定要報答大娘。大娘卻笑著說:“我可不是要圖你的回報,我隻是不忍心看你這麼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淪落到這樣的地步。出於可憐才幫助你而已。”
韓信聽後,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居然靠乞討為生,確實也說不過去。於是他開始考慮怎麼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吃飯。
有一天,他正在街上邊走邊想找個事情做。就在這時,迎麵過來一個年輕的屠夫,挑釁地對韓信說:“你這個懦夫,別看你長得人高馬大的,每天帶著一把佩劍在街上走來走去,你一樣是個懦夫!”韓信沒吭聲,看了他一眼就繼續走路。屠夫見他不理自己,以為韓信是怕自己了,就大聲說道:“你現在承認自己是懦夫了吧,要是不承認你就殺了我,要是承認的話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路人一聽趕緊過來圍觀。
沒想到,韓信突然彎下腰真的從屠夫的胯下鑽過去了。眾人先是一愣,然後就是一陣哄笑。
後來,項羽起兵造反,韓信去參軍,並沒得到重用。然後他又去投奔漢軍,在蕭何的舉薦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最後為劉邦奪得了天下。
這時,韓信想起了年輕時的遭遇,他派人把救濟過他的大娘找來,給了大娘一千兩黃金作為報答,然後又把亭長找來,但隻給了亭長一百錢,並對亭長說:“我原本應該好好報答你,可是你的好心沒有做到底,我隻能用這些作為報答了。”最後,他還命人把那個屠夫找來,別人都以為他想報仇,誰知他不但沒罰屠夫,還讓屠夫做了中尉。韓信說:“其實他才是真正幫助過我的人,正是因為我當時強忍屈辱,才有今天啊!”
“胯下之辱”本意是指從兩條腿之間鑽過去所受的屈辱,後來用來比喻極大的恥辱,也表示人在低穀時受到的屈辱。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論》:“降齡何促,功敗垂成,拊其遺文,經倫遠矣。”
【曆史故事】
公元前383年,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火紛飛,百姓民不聊生。前秦皇帝苻堅在北方打敗了其他政權,逐漸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地區之後。他決心通過武力打敗東晉,統一南北。
眼看東晉麵臨危機,東晉宰相謝安派名將謝玄率領八萬軍隊前去迎戰。因為兩軍的力量懸殊,所以前秦軍以為自己一定能打敗晉軍。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第一次交鋒就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前秦軍受挫,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於是駐紮在淝水岸邊,等待好的時機。由於苻堅剛剛統一北方,後方並不穩定,雙方僵持了很久,眼看情況對前秦軍越來越不利了。因為前秦軍之中種姓混雜,還有少數民族軍隊,彼此不是很熟悉,構不成一個整體,苻堅就想早點結束戰爭。後來晉軍突然要求前秦軍往後撤一點,以便他們渡江與前秦軍作戰。苻堅正是這麼想的,就答應了。但是誰也沒想到,前秦軍接到命令認為自己的軍隊敗局已定,就亂了陣腳,四處逃散。晉軍一看前秦軍亂作一團,馬上趁機追擊前秦軍,並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