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shān)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經常為了擴大勢力而打仗。一次,衛國與陳國聯合起來討伐鄭國,鄭莊公勢力單薄,不是對手。遂請求陳國的陳恒公,希望兩個國家能夠講和,但是陳恒公不答應。
此事被陳恒公的弟弟陳五父知道,陳五父勸說陳恒公:“治國的根本之道是,與善人親近,與鄰國友好相處,所以我們還是與鄭國講和吧。”陳恒公聽後,反駁道:“如果是宋國或是衛國這樣的大國家,我或許會害怕他們為難我,可是鄭國這樣的小國家,他能奈我何?我就是要攻打他。”
可是,一個再弱小的國家,也可能有一天會強盛起來。鄭國就是這樣,兩年後,鄭國就變得強大起來,派兵侵襲陳國,陳國被打得沒有反擊之力。與陳國相鄰的國家,眼看著陳國打敗仗,卻視而不見,沒有出手相救。
事後,人們都在議論這件事情,認為這是陳國咎由自取,如果陳國不是長期作惡不知悔改,又怎麼會引禍上身呢?正如周朝的大夫周任所說:“作為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雜草一樣,將它們鏟除,連根挖掉,不讓它們再生長出來,隻有這樣做,善事才能伸張起來。”
後來這句話就演變成了成語“斬草除根”,比喻除掉禍根,以免後患。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鹹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曆史故事】
在楚漢之爭時,項羽與劉邦約定,誰先入關誰就稱王,結果劉邦先於項羽入關,項羽不服,便自立為西楚霸王,將漢中及巴蜀一帶封給了先入關中的劉邦,同時,為了使劉邦不拉幫結派,項羽將劉邦軟禁在了鹹陽。
劉邦身邊有一個十分懂謀略的人,名叫張良,在他的設計之下,項羽終於同意放劉邦回到自己的領地,劉邦一早就馬不停蹄地離開了。路上,韓信對劉邦說:“主公,我主張把棧道燒毀(這些棧道都是由木頭搭建),一來可以防止追兵,二來可以向項羽證明,咱們以後不會再回來了。”劉邦聽罷,便命人將路上的棧道都燒毀了。
回到漢中後,劉邦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從諫如流,使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幾位得力大臣的輔佐之下,劉邦的實力日益強大起來,終於到了可以與項羽匹敵的時候。劉邦按照韓信所出的計謀,先是派人修複當年燒毀的棧道。這一舉動被項羽的密探發現,並稟告給了項羽,項羽並未當回事,還譏笑劉邦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當年燒毀的棧道現在重修談何容易,等劉邦修好了,他早已統一天下了。然後項羽命人備齊糧草、兵力,準備攻打齊國。
而事實上,劉邦修棧道隻是為了蒙蔽項羽,暗地裏他已經從陳倉出兵,攻打項羽的領地。項羽對此毫無防備,被劉邦打得措手不及,節節敗退,一直被劉邦逼到了烏江前。項羽的部下已經傷的傷,死的死,糧草武器極度缺乏,但是項羽仍在負隅頑抗,沒想到夜裏忽然從四麵傳來楚國的歌聲,士兵們以為自己已經被劉邦的部隊重重圍困,軍心立刻渙散了。
最後項羽雖然領著八百精兵突出重圍,但是自覺無顏麵對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殺了,一代霸王的人生就此終結。最後劉邦稱王,並統一了全國。
後人將劉邦的計策稱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後用來比喻一邊麻痹對方,一邊偷偷摸摸暗中進行活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達到某種目的。
【來源出處】
唐·李延壽《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複追,以降者往,斬以徇。”
【曆史故事】
南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濟被宋文帝授予督征討諸軍事,前往討伐北魏。檀道濟憑借著自己的本領,打了不少勝仗。
第二年,檀道濟率領軍隊到了曆城(今山東濟南市郊),沒想到遭到北魏將領叔孫建等人的突擊,所帶的糧草焚燒一空。沒有了糧草,部隊就無法繼續前進。這時,北魏德爾部將安頓、司馬楚之等趁機攻打滑台,鎮守滑台的將領朱修之奮力抵抗數月之久,但是最終因為缺少糧草而兵敗。
檀道濟知道這個消息後,既懊悔自己的糧草被劫,無法提供支援,又灰心喪氣,於是準備撤回。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軍中有人與魏軍勾結,已經將他缺乏糧草、士氣大落的消息告知了魏軍。魏軍準備趁機一舉殲滅道濟的部隊。
檀道濟的部隊撤回到邯鄲曲周縣境內時,遭到了魏軍的包圍。檀道濟靈機一動,令士兵們大聲數著籌碼量沙子,然後將僅有的一點糧食覆蓋在沙子上麵,看起來就好像糧草十分充足的樣子。魏軍一看檀道濟的糧草並不短缺,以為先前來通風報信的是檀道濟派來的奸細,一氣之下將那人處死了。
檀道濟一看局勢有所緩和,心中便又生一計,他先命令士兵全部穿上盔甲,然後自己換上一身白色的衣服,帶領著士兵們大搖大擺地走出了曲周縣城。駐守在周圍的魏軍看到後,心想:在明知道被包圍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從容不迫,一定是設有伏兵。所以不敢輕舉妄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檀道濟從他們手中逃掉了。
“籌”就是籌碼,是用來計數的用具。現在人們用“唱籌量沙”比喻為了穩定軍心,製造出來一些假象來迷惑敵人。
【來源出處】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六回:“瑜大驚,慨然歎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曆史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帶兵攻打東吳,孫權聯合劉備一起對抗曹操,一場水上交戰即將開始。水上打仗需要射箭,但是箭支不夠,孫權手下的周瑜命令諸葛亮負責造箭,並要求十天內製造出十萬支箭。但是諸葛亮表示自己三天就能製造出來,並立了軍令狀。
周瑜這個人可以說是智勇雙全,為人卻心胸狹窄,他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華,認為三天製造十萬支箭是不可能的事情,便想趁著這個機會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麵指揮工匠們不要把製箭用的材料準備齊全,一麵又派大臣魯肅隨時監視諸葛亮的一言一行。魯肅奉命跟在諸葛亮身邊,等著看諸葛亮怎麼造箭。結果諸葛亮卻開口要他準備20隻船,並在每隻船上安排30名士兵。然後將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船的兩邊分別放置多個草把子。
魯肅雖然不知道諸葛亮這樣做的原因,但是還是照著諸葛亮吩咐辦妥了此事。可是諸葛亮卻沒有動靜了,直到第三天三更半夜時,諸葛亮才來請魯肅陪他去取箭,魯肅帶著滿腦子的疑問,跟諸葛亮上了船。那天晚上,江麵上大霧彌漫,快行至曹操駐兵處時,諸葛亮命令士兵們將船一字排開,然後擊鼓呐喊。
曹操聽到動靜,以為對方想趁著大霧進行突襲,但是又怕霧大有詐,便下令隔江放箭。一時間,箭就如雨點般落在船上,把船打得左右搖晃,船裏的魯肅嚇得大驚失色,諸葛亮卻麵不改色,繼續自酌自飲。
天亮後,霧氣漸漸散開,諸葛亮立刻命人將船往回開。到了安全地後,諸葛亮和魯肅走出船艙,看到船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20隻船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十萬支,正好用了三天時間。
魯肅回去後,將諸葛亮借箭的過程說給周瑜,周瑜感歎道:“諸葛亮果然是神機妙算,我自歎不如啊。”
此後,人們就用神機妙算來形容一個人計謀高明,善於估計形勢,製定策略。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
【曆史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國君魏惠王為了搶回被趙國占領的地方中山,派大將龐涓帶兵前去攻打趙國。趙國國君自知情況危急,便立刻派使者到齊國求助,齊國的國君齊威王很痛快就答應了趙國的要求,他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前往趙國支援。
臨行前,孫臏向威王獻計說:“依微臣之見,直接到趙國援助,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威王聽後,問:“那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孫臏回答說:“是。現在魏國的主要兵力用在攻打趙國,這樣勢必導致魏國國內兵力薄弱,守備空虛。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出兵魏國,直接攻進他們的都城大梁,占領交通要道,龐涓等人知道後,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返回救魏。這樣,我們不僅幫趙國解了圍,也讓魏國知道了我們的厲害。”
威王對孫臏的計策稱讚不已,田忌也認為這個方法不錯,於是帶兵直接攻進了魏國的都城大梁。與此同時,孫臏還讓田忌在龐涓回魏國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龐涓得知大梁被圍的消息後,果然立即從趙國撤兵,返回魏國。結果在桂陵地帶遭到了齊兵的突襲,龐涓的部隊經過長途跋涉,本來就有些疲憊,再加上毫無防備,所以損兵折將,受到了重創,死傷兩萬多人馬。
這一戰齊軍大勝,既救了趙國,又打擊了魏國,可謂是一舉兩得。
後人用“圍魏救趙”來形容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根據地,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戰方法。這種方法的精彩之處在於,用逆向思維的思考方式,表麵看來好像是舍近求遠,實際上確實通過繞開問題的表麵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來源出處】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陳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何為盜者。述古乃紿(dài)曰:‘某寺有一鍾,至靈,能辨盜。’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囚立鍾前,諭曰:‘不為盜者摸之無聲,為盜者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鍾甚肅,祭施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驗其手,皆有墨,一囚獨無墨,乃見真盜——恐鍾有聲,不敢摸者。訊之即服。”
【曆史故事】
樞密直學士陳述古出任建州城知縣時,有一天一大早,就有人在縣衙外擊鼓,原來此人家中進了盜賊,丟失了很多貴重物品。陳述古聽完,便立即派人去查這件案子,沒多久,就抓回來幾個人,但是抓回來的人都不承認自己偷過東西。
既然通過逼問查不出真正的小偷,陳述古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法子。他對跪在堂下的幾名疑犯說:“寺廟裏有一口大鍾,那口大鍾在寺院裏久了,沾染了佛家的靈氣,隻要是摸過大鍾的人,大鍾就能夠知道此人是善人還是惡人。你們現在不承認不要緊,我已經命人將那口大鍾抬了來,你們隻需摸上那口大鍾一下,大鍾就會告訴我誰是盜賊了。”
不一會兒,大鍾便被衙役抬到了殿堂之上,陳述古又說:“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大鍾,鍾不會響;如果是偷了東西的人摸,大鍾就會發出聲響。”說完,陳述古和衙役們都虔誠地對著大鍾祈禱。祈禱完畢,就讓人將大鍾用帷帳圍起來,然後暗地裏找人將大鍾上塗上墨汁。一切準備就緒後,陳述古就讓嫌疑人一個一個將手伸進帷帳去摸大鍾,並檢查每個人的手,最後隻有一個人手上沒有沾到墨汁。
陳述古便對這個人進行審問,這個人自知躲不過,就承認了自己就是盜賊。原來他害怕大鍾響,不敢真的去摸大鍾。
這裏的“虛”是指怕,意思是做了壞事怕人知道,心裏老是不安。後來人們用“做賊心虛”這個詞來形容“做盜者做賊心虛”的道理。
【來源出處】
春秋·鄧析《鄧析子·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曆史故事】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時,經過一個名叫匡的地方,遭到了當地人的圍困。原來幾年前,有一個名叫陽虎的人,長得跟孔子有幾分相似,曾經侵犯過匡,當地的百姓對陽虎恨之入骨。所以,當孔子的弟子顏回跟匡地的人吹噓孔子的本領時,激怒了匡地人。當地人將他們重重包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