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智謀英勇篇(1 / 3)

第八章 智謀英勇篇

【來源出處】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守州城者皆贏老卒,可乘虛直抵其城。”

【曆史故事】

唐玄宗年間,統治力量被削弱,各地的藩鎮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在統治範圍內稱王稱霸,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裏。尤其是當時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盤踞在蔡州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當地的百姓痛苦不堪。

唐玄宗知道此事後,派兵到蔡州討伐吳元濟,結果不但沒有討伐成功,還兵敗而歸。公元816年,唐玄宗又派李愬(sù)前往討伐。

李愬到蔡州後,為了降低吳元濟的防備之心,對吳元濟說:“我是來安撫軍民的,不是來打仗的。”說完,便積極地前往軍營,慰問投降的將士。然後暗自從中了解吳元濟的軍事實力。一天,李愬與降將李祐一起聊天時,談到了吳元濟軍中的情況,李祐透露到:“吳元濟的精兵都鎮守在洄曲及四境拒守,而蔡州城內都是些老幼病殘,可乘虛直抵其城。”也就是說,可以趁著蔡州城內兵力單薄,在他們不備時進行攻打。

李愬認為李祐的主意很可行,便提前製訂好了作戰計劃,等到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率領人馬,直奔蔡州。當時,吳元濟還在溫暖的被窩裏睡覺,做夢也沒想到李愬會悄悄潛入城內,突然襲擊他。等他清醒過來時,李愬早已打開了武器倉庫的大門,並得到了老百姓的幫助,在城牆上布好了兵力。吳元濟一露頭,密集的箭雨就向他飛了過來,一時間,整個蔡州殺聲震天,老百姓們無不翹首期待吳元濟的人頭落地。

戰鬥一直持續到了下午,太陽都快要落山了,吳元濟此時已經知道自己失去了抵抗能力,隻好向李愬投降。

後人將“可乘虛直抵其城”簡化為“乘虛直入”或“乘虛而入”,意思是說,可趁著對方虛弱的時候侵入或是進攻。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兵以正合,以奇勝。善之者,出奇無窮。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

【曆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位十分有名的將領,名為樂毅和田單。他們兩個人都非常精通兵法,最擅長的就是布陣打仗。

有一次,田單和樂毅在戰場狹路相逢,那是齊國和燕國之間的戰爭,田單帶領的是齊國的軍隊,樂毅帶領的是燕國的軍隊。兩軍在即墨這個地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很快,樂毅占了上風,將田單的部隊重重圍困在了城中。田單為了避免更多的將士犧牲,選擇了停戰。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放棄抵抗,他想盡一切辦法鼓舞士兵們的士氣,跟他們同吃同住,安撫士兵打了敗仗後的沮喪心理。

士兵們看到將領與自己生死與共,大為感動。然而三年的時間過去了,田單依舊沒有突圍成功。此時軍隊的供給成了最大的問題,所有人都麵臨著吃了上頓飯,下頓飯還不知道在哪裏的境遇。但是大家依舊堅持著,這時忽然傳來了好消息,燕國的老國君死了,新的國君正在即位,人心正處在動蕩時期。

麵對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田單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先是派人到燕國散播謠言,到處說樂毅的壞話,說樂毅揚言要起兵謀反。如果換做是老國君,定不會相信這樣的謠言,可是新君即位,對樂毅並不十分了解,再加上樂毅兵權在握,屢立軍功,甚得人心,要是謀反那還了得。所以不管謠言是否屬實,新的國君都已經對樂毅起了防備之心。

沒多長時間,燕國的國君就將樂毅撤職了。身在戰地的樂毅得知自己觸犯了國君,害怕撤職隻是第一步行動,接下來會性命難保,於是連夜逃往趙國避難。除掉了樂毅這個阻礙後,田單又派人到燕國散播謠言,說即墨這個地方的人,最怕祖墳被挖,祖墳一旦被挖,就會人心大亂,是個攻擊的好時機。

接替樂毅的將領是一個隻會溜須拍馬的無用之徒,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因為這可是立功的好機會。於是這個新將領便派兵挖了即墨人的祖墳,這一舉動觸怒了即墨當地的百姓和鎮守的士兵,發誓要報仇雪恨。田單一看自己的部隊的士氣高漲,再一看對方將領昏庸無能,於是先假裝投降。

燕國的將領以為即墨人是因為被挖了祖墳才投降,於是得意洋洋地走進即墨城內。結果他沒想到,田單事先讓人將刀子綁在了牛角上,將鞭炮綁在了牛尾上,並用彩色的綢子將牛全身包裹住,等燕軍一出現,田單就命人點燃鞭炮,牛聽到鞭炮的聲音都受了驚,發瘋似地衝向燕軍,將燕軍人嚇得四處逃竄。

田單的兵馬,就這樣打了勝仗。司馬遷得知事情的過程後,在史書中評價此次戰役為“出奇製勝”。後人用這個詞形容使出神奇的策略取得勝利。

【來源出處】

戰國《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曆史故事】

管莊子是一個獵手,經常一個人出入深山中,捕殺豺狼虎豹,十分勇敢,十裏八鄉幾乎人人都聽說過他的名字。

一天,管莊子又到山中打獵,途中看到兩隻老虎為了爭吃人肉而拚命廝打。一隻老虎用力撲向另一隻老虎,另一隻老虎立刻緊咬住對方的脖頸不放,它們相互打鬥的嘶吼聲,在叢林中回響,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管莊子見狀,舉起手中的獵叉,準備趁兩隻老虎不備之際殺死它們。這一舉動被跟他一起出來的管與看到,管與連忙拉住管莊子進行阻止,說:“哥哥且慢,現在還不是動手的時候。”

管莊子聽了,不解地看著管與,問:“為何?難道要等它們停止爭鬥的時候動手嗎?那時候我們就不是它們的對手了。”

管與接著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因為老虎是凶猛的野獸,而人肉對它們而言是最美味的食物,為了美食它們必定會拚死搏鬥,不見高低絕不會罷休。其中實力弱的那個,一定會被實力強的咬死,實力強的也會被咬傷,那時候它們死的死,傷的傷,才是我們動手的大好時機。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同時殺死兩隻老虎。”

管莊子聽完,才恍然大悟。不禁暗暗佩服管與的智慧,隻需要付出殺死一隻老虎的力氣,卻能夠得到兩隻老虎,簡直是妙極了。

通過這則故事,我們能夠明白做事情前要先進行分析,把握住對的時機,以逸待勞,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

【曆史故事】

東漢末年,在山東鄒縣有一個叫劉表的人,字景升,是漢室皇族的宗親。公元190年,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深得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支持,他的勢力範圍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後來,劉備在曹操的逼迫下,不得不離開袁紹,投靠了劉表。

劉表起初最喜歡的是自己的大兒子劉琦,並立劉琦為自己的接班人。可是在娶了蔡夫人之後,劉表的心意就變了。因為蔡夫人偏向劉琮,再加上劉琮娶了她的侄女,所以她對劉琮更是寵愛有加。蔡夫人希望劉琮能夠繼承劉表荊州刺史的職位,於是視劉琦為眼中釘,不但常常在劉表麵前稱讚劉琮,貶低劉琦,還暗中陷害劉琦。劉表十分寵愛蔡夫人,對她的話十分信任,時間久了,對大兒子劉琦也越來越感到厭惡。

對此,劉琦感到很苦悶,卻又沒有辦法保全自己。劉備和諸葛亮來到荊州後,劉琦見諸葛亮十分有才華,便多次請求諸葛亮,為他想一個辦法,擺脫困境。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他不願意卷入劉表的家務事中,以免給自己招致麻煩,於是每次都婉拒了劉琦。一天,劉琦又約諸葛亮出來,當他們一同登上後花園的高樓飲酒時,劉琦暗中命人將高樓的梯子抽走了。然後對諸葛亮說:“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身邊也沒有外人。望先生能聽我一言,我現在的處境與此時無疑,懇請先生賜教。”

此時,諸葛亮才感覺到劉琦的處境確實很危險,但是他並沒有直接告訴劉琦該怎麼做,而是給劉琦講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晉國的公子申生在國內遇害,公子重耳棄國出走保全自己。”劉琦聽後,頓時醒悟。當時正值江夏太守黃祖去世,劉琦便趁機對父親劉表提出出任江夏太守的要求。

現在,“上樓去梯”被用來比喻極端秘密的策劃,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應事先準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也有用來比喻誘人上前而斷其退路。

【來源出處】

《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曆史故事】

鴟鴞(chī xiāo)是一種鳥,這種鳥會在下雨之前,用桑根的皮將自己的窩纏緊,防止被暴風雨襲擊。

周武王滅掉商紂後,將管叔、蔡叔及霍叔分別封到商都的近郊做諸侯,以便於監視殷商的遺民。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即位,但他由於少不更事,便由其叔父周公輔政。但是這卻引來了管叔、蔡叔及霍叔的不滿,為了打擊周公,管叔等人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圖謀不軌,不利於成王。

周公聽到流言後,為了避免讓成王產生誤會,便遠離京城,遷至到洛邑。成王身邊沒有了周公的輔佐,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管叔等人趁機與商紂王之子武庚相互勾結,企圖謀反。成王派周公前去討伐叛賊,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的餘民。叛亂平定後,周公寫了一首詩給成王看:“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拌以泥灰,以縛門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這首詩就是詩經中的那首詩,意思是讓成王向鴟鴞學習,在出現動亂時,盡快采取措施製止。

成王聽出詩中有諷刺之意,但是因為周公所言確實有理,也不敢責備周公,隻能默默聽著。

鴟鴞趁雨天來臨之前穩固窩巢的行為,被人們引申為“未雨綢繆”,現在多用於形容事先進行準備,防患於未然。

【來源出處】

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yún dāng)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曆史故事】

故事發生在宋朝,有一個姓文,名同,字與可的讀書人,他十分擅長寫生,經常畫一些花鳥石魚、翔鷹飛燕、旭日晚霞之類的水墨畫,人們見了,都對他的畫技讚不絕口。

但是在所有的景物中,文同最喜歡竹子,在他的住所之外,他栽種了很多竹子,從窗外望出去,就能看到一大片竹林。每天,文同都會對著竹子欣賞許久,從早春到嚴冬,從晴天到雨天,從日出到傍晚,他把竹葉和竹枝在每一個季節、每一種氣候裏的變化和不同的姿態都看在了眼裏。

漸漸地,他對竹子的各種形態都了如指掌,即便是閉著眼睛,都能夠在紙上將竹子描畫出來,而且每幅作品都很生動。一天,文同的知己晁補來拜訪他,看到他畫竹子時的樣子,便賦詩一首,其中寫道:“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意思是說,在文同落筆開始畫竹子之前,心中就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

現在人們用“胸有成竹”來比喻在做事情之前,心中已經有了可行的計劃。

【來源出處】

戰國《戰國策·魏策一》:“君予之地,知伯必驕驕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故予之。’”

【曆史故事】

春秋末期,當時晉國有六卿,分別為範氏、中行氏、知伯、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範氏、中行氏被滅後,四卿之中就隻剩知伯最強。

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地,知伯開始向魏桓子強行索要土地。同樣都是權貴,魏桓子肯定不願意屈服於知伯,於是斷然拒絕了。

這讓知伯很生氣,揚言要出兵攻打魏桓子。這時候一個叫任章的人勸說魏桓子,讓魏桓子把土地讓給知伯,魏桓子聽後很不解,任章解釋道:“你把土地割讓給他,他必定會認為你怕他,認為咱們兵力薄弱而輕視我們。周邊的其他屬地也會因為我們這個舉動,而對知伯有所忌諱,為了保全自己,他們就會團結起來,對付蠻橫輕敵的知伯。”

魏桓子認為此言有理,就照著任章的話做了。知伯果然因此得意忘形,最終因為貪得無厭引起眾怒而喪命。

後人們用“欲取先與”,比喻想要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就先要給對方一點好處。有時候也寫作“將欲取之,必先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