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在混亂中被人群擠到了一邊,與孔子等人失散了,他十分擔心老師孔子因此而受到驚嚇,於是又急忙衝進人群中。沒想到,他卻看到老師正站在人群中,與匡地的百姓談笑風生,還彈起了隨身攜帶的琴,臉上絲毫看不出半點驚慌之色。子路感到很不解,問道:“老師,我們現在身處險境,您不想辦法趕快脫身,怎麼還有閑情逸致撫琴聊天呢?”
孔子聽了,笑著看了看子路,回答說:“漁父之勇,在於能夠在水中來去自如而不怕蛟龍;獵人之勇,在於能夠在野外上山下嶺而不怕豺狼虎豹;戰士之勇,在於麵對刀槍的威脅而不懼生死,還能夠勇猛殺敵;聖人之勇,則在於能夠認清當下的局勢,掌握自己的命運,麵臨大難而不懼。”
子路聽完這一席話,更加佩服老師孔子了,遂勸說其他還在害怕的學生說:“我們要向老師學習,做一個聖人。”
後人用“臨危不懼”形容麵臨危險而從容不迫,一點也不畏懼,體現了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
【來源出處】
戰國《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曆史故事】
在戰國後期,秦國是實力最強的國家,經常侵犯其他國家。先是趙國的國君被秦王俘虜,趙國被滅後,秦國的兵力又直指燕國,燕國的處境十分危險。
燕國的太子丹日夜為國家的命運擔憂,為了避免亡國的危險,丹找到了昔日的好友荊軻,謀劃刺殺秦王。荊軻是一名十分驍勇的勇士,丹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接到太子丹的命令後,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秦王知道自己樹敵眾多,所以防備森嚴,一般人都無法接近他。荊軻在出發前,為了接近秦王,做了一番周密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一副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是燕國假意獻給秦國的禮物,希望秦王對燕國手下留情。荊軻計劃當秦王接過地圖時,他就從地圖中取出那把已經塗了劇毒的匕首,殺掉秦王。
荊軻到了秦國後,秦王聽說他手中提著秦王仇人的人頭,還有燕國割讓的土地,果然答應親自接見荊軻。這樣,荊軻的同伴秦舞陽捧著秦王仇人的人頭,荊軻手中捧著地圖走進了秦國的宮殿。當秦王要求看地圖時,荊軻來到秦王麵前,一點一點地打開地圖,當地圖差不多全都展開時,一把匕首露了出來,荊軻一手拿著匕首,一手拉住秦王,準備刺下去。
秦王發現荊軻是刺客,立刻將衣袖撕斷逃脫,荊軻連忙追趕秦王。這時秦國的一個醫官用藥丸擊中了荊軻,荊軻倒地。秦王一看反擊的機會到了,抽出劍砍向荊軻,一連砍了數刀。在這個過程中,荊軻用盡了全力去刺秦王,但是都沒有刺中,最後在重傷和遺憾中死去。
“圖窮匕見”從字麵上理解,是地圖完全展開後,就會露出匕首。後來人們用來比喻事情發生到最後,才顯露出真相和本意。
【來源出處】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鬥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曆史故事】
薛仁貴自幼喜歡習武,天生臂力過人,20歲時就已經身懷十八般武藝,一心想要為國效勞。但無奈家境貧寒,父親早逝,他隻能在家務農,日子過得很清貧。
30歲那年,經過村裏人的介紹,薛仁貴娶了妻子柳氏,柳氏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她見薛仁貴的抱負不能得以實現,終日愁眉不展,便規勸他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機會。現在正處亂世,皇帝親自征戰遼東,可見正是缺少得力幹將的時候。夫君一身武藝,何不去參軍,立軍功,為國效忠。”
薛仁貴聽罷,覺得妻子所言極是,就告別了妻子前去參軍。起初他隻是一個小兵,但是憑著自己的勇猛屢立戰功。一次,唐太宗親自帶兵攻打高麗,結果被敵軍包圍,既無法脫身,也沒有人有本事前去營救。這時,隻見薛仁貴單槍匹馬,從上萬軍馬中挺身而出,眨眼功夫,就取掉了高麗將領的項上人頭。
敵軍看到薛仁貴如此英勇,個個嚇破了膽,不敢再向前進攻。此時,唐軍的救兵也趕到了,唐軍的大將被救出,薛仁貴也在軍中出了名。後來薛仁貴做了大將,多次為國家守衛邊疆,穩定了唐朝的統治。
後人們用“舍生忘死”形容薛仁貴,意思為了國家的安危不顧自身的生命安危。
【來源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曆史故事】
趙雲,名子龍,是劉備的得力幹將。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黃忠在定山斬了曹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一氣之下,親自率兵到達漢中,誓與劉備決一死戰。
一天,曹操大軍運送糧草的車子到達北山時,黃忠準備領兵前去偷襲。臨行前,黃忠與趙雲商量好了回來的時間,如果到了時間還沒回來,趙雲就率兵前去接應。結果到了約定的時間,黃忠仍舊沒有回來,趙雲立刻召集了少量的兵馬,前去迎接黃忠。沒想到在途中,遇到了曹軍的大部隊,情勢十分危險。
隻見趙雲臉上絲毫沒有露出害怕的神色,他飛身上馬,衝入曹軍的隊伍中,揮刀一砍,曹軍的將士就從馬上掉下來了。不多時,曹軍就被趙雲一人打散了。這個場景被站在遠處的曹操全都看在眼裏,曹操驚歎趙雲身手不凡,忙問身邊的人:“此乃何許人也?”
手下的人回答說:“這是劉備手下的常山趙子龍。”
曹操聽後,想到了長阪坡戰役,不禁讚歎道:“這趙子龍還真是個英雄,傳令下去,讓將士們小心應戰。”
這邊,趙雲一邊擊敵,一邊向自己的營隊方向撤退。曹軍的將士們得到曹操的傳令,很快又集合起來,追著趙雲打,一直追到趙雲的營地。趙雲回到營中,命人將營門打開,曹軍見到營門大開,恐防有詐,不敢貿然闖入。正在曹軍準備撤退之時,趙雲忽然率領士兵們擊鼓呐喊,並用弩弓在曹軍身後放箭,曹軍嚇得連忙跑掉了。
第二天,劉備聽說了此事,專門到兩軍交戰的地方去觀察,發現趙雲是在沒有任何地形優勢的情況下,以少數的人馬對抗曹軍的大敵,忍不住連連讚歎道:“子龍一身是膽啊!”
現在人們用“一身是膽”形容膽量十分大,什麼都不怕。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曆史故事】
項羽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所以被人們稱作“霸王”。
秦朝末年,秦王的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抗擊秦,重新建立起了趙國、楚國、齊國等國家,項羽也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加入到反秦的隊伍中。
與此同時,秦朝也在鎮壓各地的起義。有一次,秦朝派兵包圍了趙國的巨鹿城,趙王連夜趕到楚國,向當時實力最強的楚國國君求救。楚國當即派出一個名叫宋義的人為將領,項羽為副將領,率領二十萬人馬前往支援趙國。可是這個宋義是一個膽小鬼,一聽到打仗,就已經膽戰心驚了,更何況對方是強大的秦軍。
因此,還沒有到達趙國,宋義就害怕了,他讓隊伍停了下來,不肯再向前進,隊伍隻好駐紮在原地。但是二十萬人要吃要喝,很快所帶的糧草就不多了,士兵們隻好將蔬菜和雜豆煮在一起,當做食物吃。而宋義自己卻整天飲酒吃肉,完全不顧士兵們的死活。這讓士兵們十分氣憤,項羽忍無可忍,一氣之下殺死了宋義,自己帶領部隊前往趙國支援。
項羽先是派兵搶了秦軍的糧草,然後渡過了漳河。過了河後,項羽讓將士們吃飽喝足,又命令他們各自帶齊三天的食物,然後就一把火將渡河的船隻都燒毀了,還將做飯用的鍋砸爛了。項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士兵們,眼前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滅掉秦軍。
士兵們一看項羽滅秦的決心如此之大,也都紛紛下定決心拚死一搏。項羽衝在隊伍的最前麵奮勇殺敵,後麵的將士們也跟隨著他,連續進行了九次衝鋒,秦軍終於沒有力量再次抵抗,幾個大將要麼被項羽殺死,要麼繳械投降。這一戰,削弱了秦軍的主要軍力,兩年後秦朝就滅亡了。
“釜”指的是做飯用的鍋,“破釜沉舟”的字麵意思是,將做飯的鍋砸破,把渡河用的船沉到河底。後來人們用“破釜沉舟”形容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絕不回頭。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等《東觀漢記·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曆史故事】
馬援年輕時做過督郵,有一次,他在押解一個犯人時,看到那個犯人一身襤褸,骨瘦嶙峋,頓時起了憐憫之心,便私自將那個犯人放走了。
放走犯人是大罪,不但現在督郵的職位會被撤銷,還有可能被判罪。於是馬援不敢再回到朝廷,找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躲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國君大赦天下。馬援不再是有罪之身,於是在當地圈養了牛羊,過起老百姓的生活。他為人仗義,又樂善好施,周圍越來越多的人聽說他的美名,都前來投奔他。
馬援本就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經常對身邊的弟兄說:“男子漢要胸懷大誌。”就在這時,天下局勢大變,馬援覺得機會來了,便準備放棄遊牧的生活,到外麵做一番大事業。走之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分給了當地的朋友和百姓,自己報名參加了軍隊,奔赴沙場抵禦外族的侵略。
每次馬援帶隊出征,都是勝多敗少,光武帝看到馬援的才華,封他做了“伏波將軍”。後來馬援年事已高,便很少上戰場了。但是當他聽說將軍劉尚在貴州打仗陣亡,光武帝十分著急時,便自願請求出征。
光武帝擔心馬援身體吃不消,馬援卻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光武帝勉強同意了。在貴州,馬援英勇殺敵,打退了敵軍,卻不幸生病,在戰場上病死了,最後他的屍體用馬革裹著送了回來。
“馬革”指的是馬皮,“馬革裹屍”形容戰士英勇犧牲在戰場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來源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曆史故事】
東漢時期,匈奴經常侵犯漢朝的邊境,朝廷為了穩定邊疆,派奉車都尉竇固去攻打匈奴,班超作為代理司馬一同前往。雖然代理司馬的官職很小,但是班超每次帶兵出征,都能夠打勝仗而歸。
因此,竇固十分欣賞班超的才能,提升了他的官職後,又委以重任,派他到西域,聯絡西域的鄯(shàn)善國國王,一起對抗匈奴。班超帶領了36名手下前往,到了鄯善國後,鄯善國國王一看是東漢的使者,對班超等人十分恭敬,熱情地款待了他們。但是幾天之後,鄯善國國王的態度忽然轉變,變得十分冷淡。
班超認定這其中必定有蹊蹺,遂派人去打聽,原來匈奴也派使者來了鄯善國,並且那個使者在鄯善國國王麵前講了很多東漢的壞話,這才導致國王與班超之間產生了誤會,甚至還派人秘密監視班超等一行人。班超得知此消息後,召集了所有人商量對策。大家一致認為隻有除掉匈奴的使者,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時也能解除和國王之間的誤會。可是匈奴人多勢眾,而且防守十分嚴密,很不好對付,這讓大家很泄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嚴密的布防,也難免有疏漏的地方,到時候你們聽從我的指揮,我們打他個出其不意。”班超的話立即令大家重新燃起士氣,並按照班超的吩咐,做好了突襲的準備。深夜來臨後,班超見匈奴使者營地中的守衛已經很疲憊了,於是立即下令攻打。一時間,匈奴使者的營地被班超等人放火點燃,匈奴人也被他們用弓箭刀槍等殺死了。
第二天一大早,班超就來都了鄯善國國王麵前,向他說明了真相,國王一看班超如此勇猛,也有些忌憚東漢的勢力。於是,表示願意與東漢建立友好合作的關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表麵是說,不進去老虎窩,就無法抓到小老虎。現在多用來比喻不親身經曆陷阱,就無法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