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冷言熱語篇(1 / 3)

第七章 冷言熱語篇

【來源出處】

唐·杜牧《樊川文集·阿房(páng)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曆史故事】

杜牧是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區別杜甫和李白。因為他晚年定居在樊川別墅,所以後世稱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十分關心民間疾苦,也心憂祖國。唐敬宗李湛做皇帝的時候,整日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朝廷混亂腐敗,民不聊生,加之大量召集民工修建宮殿,民間怨聲載道。杜牧非常著急,寫了一篇《阿房宮賦》,借秦朝統治者大修阿房宮的奢侈和荒淫無道最終導致滅國這一史實來勸諫唐敬宗。

他在《阿房宮賦》中寫道:秦始皇應當以自己的心去體會天下人民的心。秦朝貴族喜愛豪華奢侈的排場,而平民百姓也都想念他們的家。為什麼把極其微小的東西都掠奪幹淨,卻在之後像泥沙一樣去使用?阿房宮裏的柱子的數目比在田裏辛勤勞動的農夫還多,房梁上椽(chuán)頭比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那裏使用的釘頭比糧倉中的穀粒還多,屋頂上的瓦比人身上的絲綢衣物還多,縱橫的欄杆比九州的城郭還多,雜亂的管弦樂器的聲音壓過了市集上人們說話的聲音。這樣的窮奢極欲,全天下的百姓雖然不敢說出來,但是心中卻是充滿了憤怒。

後人取文中的“不敢言而敢怒”引申出“敢怒而不敢言”,比喻心裏憤怒而嘴上不敢說。指由於害怕威脅,胸中有憤怒不敢吐露出來。

【來源出處】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行且不息,以蹈於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jí)矣,大其聲而疾呼矣!”

【曆史故事】

韓愈,字退之,是唐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非常想報效國家,25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但是到了28歲還沒有得到任何官職。於是他寫信給當時的宰相趙憬,希望能盡快得到任用。

可是事與願違,在這封信發出去19天之後他沒有得到任何音信,於是他又寫了第二封信,就是這篇《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

在這封信中,韓愈寫道:“我努力學習,而且身體力行已經有好多年了。不管前方的道路是充滿艱險還是平坦開闊,我都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我感覺現在已經陷入了窮困饑餓的水深火熱中,這種情形非常艱辛和急迫,我已經大聲疾呼了,您也應該聽見和看見了,您是前來救我呢?還是不救我呢?”

這一段內容表明了韓愈希望朝廷能夠像救水火之災那樣,快速地救援和任用那些麵臨困境卻有真才實學的人。

這則典故中的“大聲疾呼”表示大聲而急切地喊叫,後來常指向人迫切地大聲呼籲,引起人們的注意。

【來源出處】

春秋《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曆史故事】

在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名叫艾子。有一次他剛從楚國回到齊國,他的一個朋友毛空十分愛說大話,對他說:“艾子,你回來了。有一戶人家的鴨子一次就下了一百個蛋。”

艾子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就說:“這不可能,怎麼會有這種事呢?”

毛空於是改口說:“我剛才說錯了,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一百個蛋。”

“那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艾子還是不信地說道。

毛空又改口說:“可能是三隻鴨子一起下的吧。”

艾子依舊不信毛空說的事情。後來毛空就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增加到十隻。艾子便說:“你可以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就行了嗎?”

毛空說:“那不行,我寧願增加鴨子的數目,也不減少蛋的數目。”艾子聽完隻好不說話了。

毛空見艾子沉默不語,就又說:“上個月,天上突然掉下來一塊肉,有三十丈長,三十丈寬。”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毛空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二十丈寬。”

艾子說:“沒有這個道理。”

後來毛空又改口說是十丈長、十丈寬。艾子這時已經忍不住了,就問毛空:“你見到過世界上有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塊嗎?”接著他又說:“你剛才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那塊肉又掉在什麼地方呢?”

毛空這才老老實實地說:“我也是在市集上聽別人說的。”

艾子若有所思,就轉過身去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要像他這樣‘道聽途說’啊!”

在這之後,人們就用“道聽途說”表示人們隨便聽來的,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

【來源出處】

明·馮夢龍《廣笑府·刺俗》:“甲曰:‘家下有鼓一麵,每擊之,聲聞百裏。’乙曰:‘家下有牛一隻,江南吃水,頭直靠江北。’甲搖頭曰:‘那有此牛?’乙曰:‘不是這一隻牛,怎謾得這一麵鼓?’”

【曆史故事】

甲和乙有個人在街上相遇,就相互攀談起來。

甲說:“我的家中有一麵非常神奇的鼓,每次我在家中敲擊的時候,它發出的聲音能夠傳到百裏遠的地方。”

乙聽完甲的話,心裏嘀咕了一下,哪有這樣的鼓?於是料定甲在吹牛,就對他說:“你知道嗎,我家裏養了一頭牛,非常大,它在江南喝水,頭一直靠到江北去了。”

甲搖了搖頭,對乙說:“這不可能,哪裏會有這麼大的牛?”

乙笑著說:“如果不是這一頭牛,怎麼能夠蒙住一麵神奇的鼓呢?”

這個典故中的,甲是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是一個善於揭露謊言的人,乙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讓甲的謊言不攻自破。後來人們用對話中的“鼓聞百裏”諷刺吹牛和說大話的人。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鉞,即三令五申之。”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學家名叫孫武(即孫子),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否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

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任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

等到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

眾女子說:“知道。”

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子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人搬出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子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然後再次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子仍然隻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已經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隨從將兩名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子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毫無喧嘩嬉鬧的聲音了。

後人把“即三令五申之”簡化為“三令五申”,指的是再三命令和告誡。

【來源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對人前巧言花語,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裏愁眉流淚。”

【曆史故事】

《西廂記》的全名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寫的是崔鶯鶯和張生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它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王實甫。

張生和當時崔相國的女兒鶯鶯因為一次偶然的相遇而一見鍾情。由於崔鶯鶯獨處深閨,張生見不到她,就寫了一封情書,托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帶給她。後來他們倆相愛的事情被崔鶯鶯的母親,也就是嫌貧愛富的相國夫人知道了,隻許他們以兄妹相稱,不許他們相愛。

於是,相國夫人成了阻隔在崔鶯鶯和張生之間的一大障礙。崔鶯鶯雖然十分愛張生,但是又非常害怕自己的母親。後來,她看到張生寄來的書信,就故意發怒,對周圍的人說道:“我是堂堂相國家的千金小姐,是誰拿這種信來戲弄我?”並且當場責備遞送書信的丫鬟紅娘。

事後,崔鶯鶯馬上寫了回信讓紅娘送給張生。其實,鶯鶯是非常愛張生的,她在信中秘密約定和張生月下相會。紅娘也知道鶯鶯的良苦用心,在送信給張生時,對他說:“我們家小姐,對人前花言巧語,沒有人時便想張生,背地裏愁眉不展,暗自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