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故事】
殷浩,字深源,生於東晉,他在朝中擔任過“中軍”這個官職,人們都稱他為“殷中軍”。他非常喜歡讀書,學識淵博,對《易經》和《老子》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並且每次都能夠在交談中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後來他被封為建下將軍,管理豫州、揚州、徐州、兗(yǎn)州、青州這五州的兵馬,最後因為作戰失敗被罷官流放在信安(今浙江衢縣境內)。
殷中軍有個外甥,姓韓名康伯,從小就非常的聰明,也善於談吐,在流放的時候也跟著他來到了信安,殷中軍非常喜歡這個外甥,對他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有一次,殷中軍看到韓康伯在同人發表言論時,用的都是他殷浩的觀點,全然沒有自己個人的見解,有些甚至是完全套用他以前說過的話,而且韓康伯還自鳴得意。殷中軍看到這個情形,非常不高興,就對康伯說:“你啊,連我牙齒後麵的汙穢都沒有得到,就這麼自以為了不起了。你不該這個樣子。”
這則典故中,“牙慧”指的是牙齒上麵的汙穢。殷中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康伯:你連我牙齒後麵的汙穢都沒有得到,和別人說的言論、談的道理和我所知道的還差得很遠。後人就把典故中的“未得我牙後慧”引申出“拾人牙慧”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來當做自己的話,而自己卻沒有任何真知灼見,也用來比喻襲取別人的文字和語言。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嗟,土室之人,顧無喋喋占占,冠固何當!”
【曆史故事】
漢文帝時期,北方的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去世,他的兒子稽粥繼位。文帝按照當時“和親”的政策,從宮中挑選了一位公主嫁到匈奴去做“閼氏”(音yān zhī,當時匈奴人對王後的稱呼),以確保邊境安寧。
中行說是當時宮中的一名宦官。漢文帝決定派他護送和親隊伍去匈奴。中行說不願意,文帝就用天子的命令強迫他去。中行說對漢文帝說:“一定要我去匈奴也可以,但是我到了之後,一定會同漢王朝作對。”當時文帝以為中行說在說氣話,也就沒有放在心上。誰知,這個人一到匈奴,就投降了匈奴,並很快得到稽粥的信任,成為匈奴王的重要謀士。
從此,中行說經常向匈奴單於出謀劃策,處處同漢朝對抗。有時候漢朝使者故意提出一些暗帶譏諷的問題,中行說都能夠巧妙地回答,讓漢朝的使者反受其辱。
一次,漢朝的使者譏笑匈奴人沒有屋子住,一家老小一起擠在一個帳篷裏,服飾衣帽也沒有等級製度,不成體統。中行說聽完使者的話,毫不客氣地說:“匈奴人住在帳篷裏,是為了適應遊牧生活,並沒有什麼可笑的。倒是住在泥巴房子裏的人,別以為能說會道、穿戴整齊,戴個帽子就有什麼了不起!”
後來,中行說教導匈奴人不必羨慕漢朝的飲食起居,還教他們計數的方法。
典故中的“喋喋不休”就從這裏引申出來,形容說話時嘮嘮叨叨,令人厭煩。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王衍傳》:“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讀《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
【曆史故事】
王衍生於公元256年,卒於公元311年,字夷甫,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是著名的清談家、魏晉名士,對老莊學說的研究頗有造詣。
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由於朝廷的一再邀請,王衍做了太子舍人,後來又任尚書郎等職位。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和人談論一些大道理。後來在他擔任元城縣令的時候很少辦事,經常約上一幫朋友,一起談論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天天講一些“無為而治”的大道理。因為當時他的才學高,名氣也很大,許多有學問的讀書人都非常佩服他,經常模仿他的做法。
王衍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就是他在讀解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時,經常手中拿一把玉拂塵,看起來神態非常從容瀟灑,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當他把一些玄理讀解錯了的時候,就隨口改正。後來人們都說他是“口中雌黃”。
《晉書·王衍傳》中的原文最後一句:“世號‘口中雌黃’。”其中雌黃本來指的是產自山中的一種赤黃色的礦物。在當時,古人寫字用的都是黃紙,在寫錯字的時候,剛好用雌黃來塗抹,消去黑色的字跡。“口中雌黃”,就是指馬上改正原先說錯的話的意思。
後人通過這個故事引申出“信口雌黃”這個詞,語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容人隨口說出的一些沒有根據不負責任的話。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來源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馬良傳》:“先主臨薨(hōng)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曆史故事】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經常相互征伐,以擴大自己的疆域,但是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之後,劉備一心為關羽複仇,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吳國,但以失敗告終,後退到了白帝城,最終憂憤而死。在白帝城托孤時,他把諸葛亮召來床前,對他說:“馬謖這個人,說話不踏實,尤其喜歡高談闊論,這些話大都是言過其實,今後丞相用他的時候要看清他的能力,不可以重用。”
但諸葛亮卻認為馬謖和他的哥哥馬良一樣,都是蜀國非常難得的人才。
公元227年,諸葛亮寫了一篇著名的奏章給劉禪,就是後來廣為傳頌的《出師表》。第二年春天,他就率領軍隊去討伐魏國。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他忘記了劉備臨死前的忠告。當時曹操的大將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自告奮勇請求負責街亭的守衛工作。結果導致街亭失守,伐魏也以失敗告終。
到了這時,諸葛亮才想到劉備當時是何等的英明,自己錯用馬謖又是何等的愚蠢。因為自己沒有聽從先帝的遺言,終於造成北伐的失敗,實在太不應該了。諸葛亮命人把馬謖抓起來,以馬謖不聽軍令為由,按軍法處斬,但因為又痛失了一名愛將,諸葛亮不禁大哭了一場。
後來人們用“言過其實”來指言語浮誇,超過了實際的才能。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來源出處】
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拚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複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施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你。現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複無常。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的某一年,趙國的都城邯鄲被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到楚國,隻幾句話,楚國就像重視九鼎大呂一樣重視趙國了。”
“九鼎大呂”是指國之重器。九鼎是傳說夏禹鑄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之寶;大呂是周朝宗廟裏的一個大鍾,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今天人們用九鼎大呂比喻一個人說話的力量大、分量重,特別受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