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冷言熱語篇(2 / 3)

在這則典故中,“花言巧語”指的是一些虛偽但是好聽的話。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曆史故事】

丙吉,字少卿,魯國(今山東)人,年少的時候非常好學,後來求取功名,當過朝廷的廷尉監。他一生做人極為厚道,從不炫耀自己的善行。漢宣帝劉詢在繈褓之中就因為巫蠱之禍而隨家人入獄,丙吉非常重視劉詢的生命安全,想盡各種方法去營救,最終保住了劉詢的性命,使之安全脫險。

後來,劉詢即位,稱宣帝。丙吉也因為曾經的功勞而被封為關內侯,但是他從來不會驕傲和自誇,尤其是對於營救過宣帝劉詢的事情。關於這件事情,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什麼人都“絕口不道”,以至於宮廷中極少有人知道他曾經救過劉詢的往事。

丙吉做人非常忠誠厚道,從來不在人前談論自己的善行,也從來不倚仗自己過去的功勞而要求加官進爵。

有一次,漢宣帝劉詢認為丙吉的功勞大,就加封他為博陽侯,采邑三百戶。不過當時丙吉臥病在床,後來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丙吉一生功勞頗多,卻還沒有得到回報,不可能就這樣死去。”果然,在醫生的精心施藥和調養下,他的疾病終於痊愈了。

哪知,他病一好,立馬就上書辭謝皇帝的敕封。他一再稱自己的功勞非常小,這樣突然受封,心裏感到非常愧疚。經過宣帝劉詢的堅持和一再勸說之後,他這才勉強接受了。經過了五年,他取代魏相成為丞相。

這個典故中的“絕口不提”(也稱為“絕口不談”),後來被用來形容閉口不說,絕對不漏嘴。

【來源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雲:‘郭子玄語義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曆史故事】

郭象,字子玄,西晉時期著名的玄學家,河南洛陽人,著有《莊子注》。

他年輕時就已經特別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現象,他都能留心觀察,肯花心思去冷靜地思索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有非常淵博的知識,對於一些事情有獨到的認識。

年長後,郭象愛好上老莊學說,整天都潛心研究這些知識,日積月累,終於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當時,有許多達官貴人都舉薦他去做官,為朝廷效力,他好幾次都找借口推辭掉了。後來經不住一再邀請,他隻得答應,到朝中做了個黃門侍郎。

他去京城赴任後,由於他淵博的知識,沒過多久他就成為人們欣賞和關注的對象,不過他仍是把談論哲理和研究學問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他的知識非常豐富,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加上他口才好,常常能在其中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解。每次人們在聽他談論的時候,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的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常常在別人麵前稱讚說:“我聽郭象說話,就如同一條倒懸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向下灌水,永遠也不會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在這句讚揚的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後人通過王衍的話,衍生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善於說話,言辭如同倒懸的河水,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與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曆史故事】

商鞅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國推行了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強盛和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在新法製定完畢,還沒有公布之前,擔心老百姓因循守舊,不相信自己,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派人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了一根足足有三丈高的木頭,貼出告示,招募能把這根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的人,賞賜十金。

南門前很快聚集了許多百姓,大家都對此議論紛紛,許多人都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也不敢貿然跑過去移木頭。商鞅看到這個情況,就親自在百姓麵前保證:“如果有人能夠把這木頭搬到北門,賞賜黃金五十兩。”

這時,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了一名壯士,舉起這根木頭,一口氣搬到了北門,商鞅也遵守諾言,當場就賞賜給壯士五十兩金子,用來表示自己不會欺騙百姓,言而有信。

這件事過後不久,他就頒布了新法。

後人通過這個典故,提煉出“立木南門”,用來告訴我們,在辦事情時,要言而有信,隻有以誠為本,說到做到,才能夠取信於民,絕對不要朝令夕改,否則將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來源出處】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shǐ)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似,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曆史故事】

春秋時,孔子為了宣揚他的儒家思想,經常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

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得意門生子夏到晉國去。他們在途經衛國的時候,聽到路旁有個人在讀史書並高聲念道:“晉國伐秦,三豕(豬)涉河。”子夏聽到這句話,感到非常莫名其妙。他自言自語道:“真是奇怪,晉國的軍隊去征伐秦國,怎麼會有三隻豬跟著渡過黃河呢?也許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奔波,他們一行來到了晉國,子夏趕緊找人問明情況。一問,果然不是什麼“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

原來,在當時的漢字中存在一些字形相同或相似的字,像“魯”和“魚”,“亥”和“豕”等,一不注意就會用錯。

這則典故發展到後來,人們習慣用“魯魚亥豕”來表示一些書籍在傳抄、刊印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文字錯誤。

【來源出處】

北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閑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

【曆史故事】

潘大臨是宋代江西派詩人,字邠(bīn)老,一字君孚,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寫出過不少好詩。著有《柯山集》,已經流失。

有一年秋天,潘大臨的好朋友謝逸寫信問他:“邠老,最近有沒有新詩出爐?”

潘大臨在回信中說:“本來在秋天到來之後,自然界的許多景物,件件都可以成為詩中的好材料。昨天,我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聽到窗外樹林中的風雨聲,那種感覺美妙極了,我馬上有了靈感,起身提筆,在牆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剛剛寫了第一句,正在醞釀下一句的時候,催交租稅的人突然拍門闖入,把我作詩的興致一掃而光,沒法再繼續寫下去了,所以現在就把這一句寄給你看看。”

在這則典故中,“滿城風雨”指的是城內到處都是風雨交加的深秋景色,發展到現在,意思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用來比喻某件事情很快傳播開來,人們議論紛紛。

【來源出處】

春秋《尚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曆史故事】

皋陶(yáo)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相傳他是虞舜時期的司法官,在後來成為獄神或者獄官的代名詞,是史學家公認的“中國司法鼻祖”。

有一次,舜帝召來皋陶和禹,一起談論治理國家的事情。在討論的時候,皋陶對舜帝說:“相信並且按照先王之道來處理政務,就能夠讓謀劃的事情順利實現,大臣們也能夠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禹聽完皋陶的話,說:“是啊,皋陶說的話是很有道理,但是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

皋陶說:“唉,要想這樣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花費力氣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對待同族的人要態度寬厚,這樣才能讓他們也變得賢明起來,一起努力來幫助你治理好這個國家。”

禹非常佩服皋陶,對他說:“你說得非常好啊!”

皋陶接著說:“光做到上麵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選拔人才的方法,知人善任非常重要。”

禹說:“是啊,知人善任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用人得當。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又‘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這樣做,何必怕那些像孔壬那樣花言巧語善於諂媚的人呢?”

“巧言令色”這一成語含有貶義,後人多指用花言巧語和偽情媚態來迷惑和取悅別人的人。

【來源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