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絕技藝篇
【來源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將軍名叫養由基。他從小就非常喜歡射箭,學射箭也非常專心,每天都堅持練習,終於練出了非常高的射箭本領,以至於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被當時的人稱為“神箭將軍”。
養由基射箭非常準,他能夠在百步遠的地方射中小小的一片楊柳葉子,而且百發百中,當時的人看了都讚歎不已。
他射箭不但精準,而且力道非常大。有一次,有人將七層鎧甲疊在一起請養由基去射。結果他一箭射去,竟然把鎧甲都穿透了。
有一次他在表演射箭的時候,圍觀的人都說他射得個很好,可是有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我可以教他該怎樣射箭了。”
養由基聽了這句話,心裏非常不是滋味,就對那個人說:“其他人都說我射得好,你竟然說可以教我射箭,那麼你為什麼不試試去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射柳葉是百發百中,卻不善於調理氣息,等一會疲倦之後,如果你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於是養由基就拜這個人為師,學習調理氣息的方法,箭術比以前更加精湛了。
楚王非常喜愛一隻白猿,它非常聰明,極通人性,楚王經常把它帶在身邊玩。有時候楚王要射箭,就讓白猿去對麵接箭,白猿不但不害怕,反而輕鬆地接住了楚王射過去的箭,拿在手裏玩弄。後來,楚王讓養由基來射箭,也指揮這隻白猿去對麵接箭。這隻白猿知道養由基箭術非凡,自己是接不住養由基射去的箭的,就非常害怕,抱住柱子就淒慘地號叫。楚王看到白猿如此可憐的樣子,就不讓它接箭了。
後來楚國同晉國發生戰爭,養由基持箭射向晉國士兵,百發百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人由此總結出“百步穿楊”的成語,用來形容射術高明。
【來源出處】
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曆史故事】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疆也想稱霸。
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隻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幹不幹!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
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而是幹與不幹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後人根據這篇文章中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簡化成“明察秋毫”。其中“秋毫”指的是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這則成語形容眼裏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可以洞察一切。
【來源出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曆史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之一,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裏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以至於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都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裏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工夫有多深了。
據說王羲之很愛鵝,常常望著河裏戲水的鵝發呆,還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這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去一個道觀,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歎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後人從這篇文章中提煉出“入木三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來源出處】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李賀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曆史故事】
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鄭王的後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三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在很小的時候李賀就聰明伶俐,七歲就能寫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到還不相信,當麵讓李賀寫詩,李賀提起筆就像早已構思好的一樣,命名為“高軒過”,二人大吃一驚,李賀因此而出名。
李賀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他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驢子,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破爛不堪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他很少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等到晚上回來,再將白天的感受整合成詩。若非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過後也不怎麼反省這樣做對身體的傷害。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裏麵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最後李賀果真因病去世,死時才剛27歲。
後人從上麵這兩個典故中提煉出“嘔心瀝血”這個成語,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來源出處】
明·劉基《鬱離子》:“楚王田於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zhān)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曆史故事】
有一次,楚王帶領一群臣子和隨從,來到雲夢(古代大澤,範圍極廣)打獵。他讓虞人(當時掌管山澤苑囿打獵的官)把飛禽走獸轟起來,供自己射箭獵殺。
很快,就有許多飛禽走獸出現在楚王的麵前。楚王看到左邊的方向跑過來一隻鹿,剛想開弓去射箭,不料又看到右邊的樹林裏竄出幾隻麋,正思考著該射哪隻時,又看到天上有一隻天鵝從他頭頂的大旗上飛過,兩隻寬大的翅膀就像是天邊垂下的白雲。
楚王看到這種情形,頓時感到眼花繚亂,驚愣在當場,一動也不動,箭也一直搭在弦,卻不知道該射向哪一個。
大夫養由基看到楚王這個樣子,就上前說:“我在射箭的時候,百步之外放上一片樹葉,能夠十發十中;如果放上十片樹葉,能不能射中,我也就很難說了。”
楚王覺得非常有道理,就放下了心理的負擔,隻盯著一個獵物射,很快也就有不小的收獲。
後人用“楚王射獵”這個典故形容人要集中精神,專心一意,才能夠辦好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都想幹,往往會什麼事也幹不成。
【來源出處】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至於製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曆史故事】
在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韓朝宗的人,做過荊州的刺史,世稱“韓荊州”。在他任職期間,為人熱心,非常愛護有學識的年輕人,也喜歡提拔和舉薦一些人才。當時有不少人,都是受了他的推薦,才出人頭地有所成就。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提到韓朝宗大都一臉敬慕。
唐朝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在當時還是青年才俊,希望得到舉薦而獲得一官半職,就給韓朝宗寫了一封信,這就是文學史上非常有名的《與韓荊州書》。李白在信中對韓朝忠的為人和學問大大地讚頌了一番,然後說了自己的誌願以及在寫作方麵的一些情形。最後,在信的末尾,他為了表示自謙,寫到“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所寫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兒,不符合大人的品位。
後來,人們通過這段話提煉出“雕蟲小技”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微小的技能,多用來指文學上的一些技巧。
【來源出處】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張璪》:“唐張璪(zǎo)員外畫山水鬆石名重於世,尤於畫鬆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幹,勢淩風雨,氣傲煙霞。”
【曆史故事】
張璪(一作藻),字文通,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是唐代著名的畫家,官至檢校祠部員外郎,後來被貶至衡、忠兩州司馬。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客居長安作畫,他繪畫的技法主要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被後人稱為“南宗摩詰傳張璪”。他最擅長畫的是鬆和石,尤其以鬆樹令人叫絕。
據後人記錄,當時張璪作畫的時候,能夠一隻手畫鬆樹的樹幹,另外一隻手畫鬆枝,兩隻手同時進行,在場看他作畫的人無不佩服他的本領,於是有人就發出這樣的感慨:“張璪作畫,真是雙管齊下!”
張璪作畫不求精心修飾,在畫山水時著重靈感,富有激情,是唐代山水畫的代表。他作畫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以墨為主,不在乎其他顏色,這種“不貴五彩”、“筆墨積威”的繪畫技法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可惜的是,張璪的山水畫作品到現在已經沒有存世的了,但是後人受他的繪畫理論影響依然很大,對中國畫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撰寫的《繪境》業已散逸,但是他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意思是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對後世有著巨大的意義。
後人從“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這句話中提煉出“雙管齊下”這一成語,原來指手握雙筆一同作畫,後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麵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