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絕技藝篇(3 / 3)

白居易的詩歌“老嫗能解”一直都被後來的人傳為佳話。後人用“老嫗能解”形容詩文通俗易懂。

【來源出處】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二八引《雲台治中錄》:“施存,魯人,夫子弟子。學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煉不成,唯有變化之術。後遇張申為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曆史故事】

相傳有一座雲台山,位於現在的成都東北部,在當時是著名的道教聖地。

在雲台山上有一座非常高大雄偉的道觀,據說是道教的正一天師張道陵帶著數百名弟子來到這裏修建的。後來,這裏成為修行的寶地,這些弟子兩年後全部修煉成神,飛升到天界去了。

後來,為了弘揚道法,張天師派弟子張申來管理雲台山道觀。在他的管理下,雲台山的香火越來越旺,每天都有各地的香客前來參拜還願。過了不久,來雲台山道觀的香客就發現,管理道觀的觀主張申有一把神奇的酒壺,隻要張申念動咒語,在壺裏麵就會出現日月星辰、藍天白雲、崇山峻嶺、亭台樓閣等各種奇異景象。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一到夜晚,香客散盡,張申就會把這把寶壺放在地上,念動咒語,然後鑽進壺裏盡情享受著壺中的奇景,有如到了仙境生活一樣,後來他把壺中的天地稱為“壺天”,後來人們也就把張申稱為“壺公”。

當時,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施存,非常崇尚修道。他在一開始學的是各種煉丹之術,但是學了幾年還是道行不深,沒有進步。這可把他急壞了,後來他聽說雲台山上有一位“壺公”道行非常深厚,是張天師親自派駐的弟子。於是施存不顧路途艱辛,來到了雲台山上向張申學道。張申為他學道的誠意所打動,就收了他做弟子,把自己所學悉數教給了施存。

經過幾年的修行,據說施存也修成正果,成了神仙。

後人用“壺中天地”來指道家悠閑清靜無為的生活,也用來比喻超凡脫俗的仙境。

【來源出處】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八:“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了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曆史故事】

李成是生活在五代末和北宋初期的畫家,字鹹熙,唐宗室的後裔,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人在五代時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遷到營丘(今山東昌樂),所以後來人又稱他為李營丘。

李成從小就喜歡讀書,遍覽古代經史。他最擅長畫山水畫,也愛好寫詩、彈琴、下棋等娛樂活動。

李成最喜歡用畫作來描繪北方山野寒林的景致和風雨、煙雲、雪霧等景色。他的山水畫特別注重畫麵的構圖和筆墨的運用,畫法簡練,筆勢鋒利,最喜歡用淡墨。他畫的山石就像是卷動著的雲朵,後人稱他這種技法為“卷雲皴(cūn)”,北宋書畫評論家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時,說其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畫法發展到後來,成為李成作畫的筆法的重要風格標記了。

李成博學多才,年輕時就胸懷大誌,但是由於當時的時代所限,才華得不到充分的施展,於是後來放浪形骸,寄情於詩酒書畫,晚年因為喝酒過度客死在陳州(今河南淮陽)的住所裏,實在為人歎惜。

後來人讚揚李成說:“李成作畫不輕易落筆,先用淡墨,後用濃墨,愛惜筆墨就像吝惜金子一樣。”成語“惜墨如金”指的就是李成作畫時愛惜筆墨的故事,原來指作畫時用墨先淡後濃,後來泛指寫字、作畫和作文時不輕易下筆,力求精練。

【來源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梁國的文惠君有一個技藝精湛的廚師名叫庖丁,他有一項令人嘖嘖稱奇的本領。他殺牛的時候,隻需要用手輕輕一觸,用肩膀一倚,用膝蓋一踏,就能聽到牛皮和骨骼脫離的聲音。牛殺完,庖丁用起刀來也是恰到好處。梁惠王看到這情形,不由歎道:“啊,真是妙呀!你的技術怎麼這麼高明呢?”庖丁收起解牛刀,來到梁惠王麵前,恭敬地對他說:“我之所以技術好,不隻是因為熟練,而是我掌握了用刀的道理,並且用到技術方麵了。我在剛學殺牛的時候,眼睛裏全是牛,但是三年以後,就再也沒有看見過全牛了。現在,我隻需要憑借感覺,就能夠知道牛身上的骨骼結構,用刀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將牛肢解開來,不必再用眼睛去看牛。這算是熟能生巧。在運用起來的時候,也能夠砍到緊要的地方。此外,一個好的廚師,一年就需要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去硬割;差一點的廚師,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在硬砍。我現在所用的刀,已經有十幾年了,我用這把刀也殺了幾千頭牛,然而您看我這把刀,看起來和剛剛磨出來的一個樣。牛的骨骼之間都是有骨節的,骨節之間有間隙,而刀刃並不厚,用這不厚的刀刃,去剖有空隙的地方,當然是覺得空隙非常大,刀刃在骨骼裏麵轉動了。”

後來人們借用“遊刃有餘”這個成語比喻有了好的工匠,即使修建很高大的樓台和宮殿也很輕易。發展到現代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常用來比喻技巧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來源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魏書·華佗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或難其異,佗曰:‘ 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 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曆史故事】

華佗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他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同情貧苦人民,一直為後世稱道。

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都患上了頭痛發熱的病症,就一同請來華佗醫治。華佗仔細看了兩個人的病症之後,就開出了藥方子,對他們說道:“倪尋要吃瀉藥,李延吃發汗的藥物。”

兩個人聽了覺得非常奇怪,就問華佗:“華先生,為什麼我們兩個人的病症一樣而吃的藥物不一樣呢?”

華佗微笑地解釋道:“我剛才仔細看過二位大人的情況,倪尋的身體外部並沒有什麼病症,疾病是由於內部傷食所引起的;李大人的身體內部沒有什麼疾病,病症是因為身體外部受冷造成的,所以在治療用藥上會有所不同。”

說完,華佗就吩咐藥童去配藥,倪尋和李延兩個人拿到不同的藥回去服用之後,沒過一天,兩人頭痛發熱的病症就完全好了。

症:病症;下藥:用藥。故對症下藥即是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客觀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

【來源出處】

唐·房玄齡等《晉書·王殉傳》:“殉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雲:‘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殉所草。”

【曆史故事】

東晉的文士王殉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20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後堂直衝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措,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

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又想了一個主意,他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言的文稿。等到王殉發言時,他依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博得了眾人的好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得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後,他認為這一定有什麼預兆。對家裏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於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諡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曆史上少見的。

所以,後人用“大筆如椽”來誇讚別人文筆雄健有力或文章氣勢宏大。

【來源出處】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詞。富貴無能,磨滅誰記。”

【曆史故事】

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字子厚。他自幼刻苦勤學,10歲時,他的詩文就受到人們廣泛地稱讚。公元793年,21歲的柳宗元,憑他的才華考取了進士。26歲時他擔任集賢殿書院正字,負責編輯、整理圖書,有機會閱讀了許多書籍。他主張改革朝政,曾積極參加王叔文的革新活動。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現在湖南省零陵縣)司馬,過了10年再貶為柳州(現在廣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死的那年,他僅僅47歲。

柳宗元的散文豐富而多彩。他的短篇寓言簡練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遊記形象生動,色彩鮮明。他的論說文縝密謹嚴,條理井然。他的詩風清朗疏淡,用功精細。他死後的第二年(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寫了《祭柳子厚文》,其中用了這樣兩句來讚揚柳宗元的文采才華:“玉佩瓊琚,大放厥詞。”意思是說文筆秀美,盡力鋪陳辭藻,美如晶瑩潔淨的玉石。

“大放厥詞”原是用來讚美柳宗元寫出了大量優美的文字,含褒義。現在這個成語的意義和色彩有了變化,常用來諷刺人大發議論,含有貶義。

【來源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曆史故事】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麵前說他的好話,最後終於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曹丕稱帝後,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在當時很重,按理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說:“父親在世時,常誇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七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豉,抱來豆梗當柴燒。豆子在鍋裏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麼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讚他有“七步之才”。

現在人們用“七步之才”這個成語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