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絕技藝篇(2 / 3)

【來源出處】

明·王世貞《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曆史故事】

我國書法的風格多樣,有行書、楷書、草書、隸書等,其中草書的產生是為了便捷書寫。草書最早見於漢代,當時通行的是“草隸”,顧名思義,即為草率的隸書。經過時間的推移,這種草隸逐漸發展為“章草”。到了漢朝末年,當時有位著名的書法家名叫張芝,他完全擺脫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又相互的利用,發展成為“今草”,就是一般人們稱為的草書。

到了唐朝的時候,草書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當時有一位和尚叫釋亞樓,他和其他和尚一樣,整日在寺中居住,吃齋念佛。他有一個愛好就是練習書法。其他和尚在燒香念經的間隙,都會聚在一起偷偷地下棋或者幹脆回房間睡覺,釋亞樓卻拿出筆墨紙硯來練習書法。他練習的時候非常用心,也很刻苦,有時到了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地練習。

釋亞樓每天都堅持練書法,就這樣一直持續了許多年,他寫出來的字也越來越好,功夫也比以前更加深厚。那些前來寺廟燒香念佛的香客,也經常找到釋亞樓,向他求字。本著出家人樂善好施的性格,他都會不厭其煩地答應絡繹不絕的求字者。他最擅長的就是寫草書了,他的字寫得十分奔放飄逸。有人去求教他:“草書怎樣才算好?”釋亞樓聽完之後,自題一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草書要想寫得活潑生動,就必須像鳥兒飛出林子,受到驚嚇的蛇竄入草叢一樣。

後來人們從釋亞樓說的話中提煉出“飛鳥驚蛇”,用來形容草書自然流暢,讚美草書的優美。

【來源出處】

戰國·列子《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返,終生不敢言歸。”

【曆史故事】

薛譚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大概是戰國時期秦國人,自幼就非常喜歡唱歌,也十分聰明好學,嗓音也十分的甜美嘹亮。

後來,薛譚為了在音樂上有新的突破,就去向當時著名的音樂家秦青學習。他在學藝期間非常認真,也很刻苦,學業十分優異。一段時間之後,自信的薛譚認為自己對於歌唱的技巧已經全部掌握了,就去跟秦青道別,說自己去各國演唱,展示自己甜美的歌喉。

秦青聽到薛譚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後,想了一會兒對薛譚說:“你非常有天賦,現在我的技藝,你已經掌握了七八成了。但是如果能夠留下來再學習一段時間,很有可能還會有更大的進步。”

薛譚看到老師說話的表情,認為是老師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心裏有些不高興。秦青看出了他的想法,就笑著對他說:“好的,既然你決心要走,我不攔你。我們師生一場,也有不錯的師生情誼,明天我就準備些薄酒,為你餞行。”

第二天一早,天氣晴朗,師生二人邊走邊聊,秦青說:“送君千裏終須一別,從此以後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我唱首歌,為你餞別吧。”說完,秦青就放聲歌唱起來,他的歌聲高亢激昂,直上雲霄,振動了山林,使整片森林都發出嗡嗡的回響,最後他的歌聲竟然讓天上原本飄浮的白雲也停了下來,好像是在靜靜地傾聽。

薛譚也被老師著美妙的歌聲所打動,好半天才醒悟過來。這時他才看清了自己與老師的差距,於是對秦青說:“老師啊,您唱得真是太好了,到了現在我才知道,我以前學到的還隻是一點皮毛。老師,我不走了,我還需要向您學好多東西,我要永遠在您的身邊學習,直到把您的全部技藝都學下來。”

後人從秦青歌唱時描述的情景中引申出“聲振林木”這個詞語,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

【來源出處】

戰國·莊子《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jù,古代一種樂器),成,見者驚猶鬼神。”

【曆史故事】

慶是春秋時期魯國一名技藝高超的木匠,人稱“梓慶”。梓慶能夠用簡單的木匠工具製作出各種各樣精妙絕倫的木器,人們看到之後都非常佩服他的技藝。

有一次,他用一塊木頭雕琢出一個。它的外形非常漂亮,上麵的花紋也極其精細,看到這個的人都感到特別驚奇,不相信這樣的東西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而好像是出自鬼神之手。

當時,有人把送給了魯王。魯王看到之後也覺得這東西非常精妙,就特地把梓慶召到麵前問他:“你是用了什麼法術才製成它的?”

梓慶聽完魯王的話,笑了笑說:“大王,我隻是一名凡夫俗子,哪裏會什麼法術。”

魯王聽他這樣說,但還是有點不相信,又問他:“那你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梓慶說:“我在製作這個的時候,全神貫注,心中沒有一絲雜念,不去想著通過它獲得什麼樣的封賞,忘掉這些名利的東西,集中精神地去想怎樣才能把它製作好。這時,心裏麵也有了的具體形象,想好之後,我親自到山林中仔細地觀察,尋找合適的木材。然後在加工製作的時候,所有的心血就聚集在這上麵,心裏麵一直想著的樣子,避免出現失誤。最後再精雕細琢,終於把給製作好了。”

後人用“鬼斧神工”來形容建築雕塑等藝術設計巧妙,技藝高超。

【來源出處】

戰國·列子《列子·湯問》:“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者可言射矣。’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昌以氂(máo)懸虱於牖。南麵而望之。旬日之閑,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餘物,皆丘山也。乃以燕魚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曆史故事】

《列子》又名《衝虛經》,是道家的重要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所撰,其中也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寓言故事。

甘蠅是我國古代射箭技藝非常高超的人,隻要他拉開弓,瞄準的野獸就會倒下,鳥兒就會從空中落下,百發百中。甘蠅後來收了個徒弟叫飛衛,從小就向甘蠅學射箭,學到後來射箭的本領竟然超過了他的師傅。

後來紀昌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告訴紀昌:“你先要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後我們才可以談射箭。”

紀昌回到家中,仰麵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張大了眼睛用眼睛死盯著織布機一上一下的腳踏板,練習不眨眼睛。兩年之後,即使是錐子的尖頭刺到眼眶裏,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於是,紀昌把這兩年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對他說:“你這功夫還沒學到家,你得鍛煉自己的視力才行。要練到看微小的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看非常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就又回到家中,捉住一隻虱子用犛牛的毛係上,掛到窗戶上,麵朝南遠遠地看著它。十天過後,看到虱子漸漸變大了;三年以後,虱子在他的眼睛裏有車輪那樣大。這時候再看比虱子大的東西,都好像是山丘一樣大。於是他就用燕國牛角造的弓,北方的蓬竹做得箭,去射那隻虱子,結果箭不偏不倚就穿透了虱子的心髒,繩子卻沒有被射斷。

紀昌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得跳了起來,拍著自己的胸脯說:“你現在已經真正掌握射箭的門道了!”

後來的人用“紀昌學射”這個故事比喻射箭的技藝高超。

【來源出處】

北宋·趙佶《宣和畫譜》:“顧冠於前,張絕於後,而道子乃兼有之。”

【曆史故事】

顧愷之是晉朝時著名的大畫家,學問非常淵博,以精湛的畫技在當時為人稱道。傳說,他在畫人物的時候,從來不去點眼珠。看他繪畫的人覺得非常奇怪,就問他原因。顧愷之聽完來人的疑問,說:“人最傳神之處,就是眼睛。”他在當時被人稱為“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人們以此讚揚顧愷之對繪畫的喜愛程度、精湛的繪畫技巧以及淵博的學識。

南北朝時期,梁國出了一位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áo),這個人的長處在於畫佛像及山水人物。當時的梁國梁武帝篤信佛教,在梁國境內建造了許多的寺廟和佛塔。由於這些建築需要布置許多佛像畫,因而梁武帝親自召來張僧繇,命令他為這些新建的寺廟作畫。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大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龍,但是沒有點眼珠子,圍觀的人看到這四條龍,覺得非常詫異,就問他為什麼不點眼睛。他說道:“恐怕點了眼珠子,這些龍就會破壁飛走了。”旁人不信,非要張僧繇試一試,於是他就點了兩條龍的眼睛,果然龍破壁飛走了,但沒點眼睛的那兩條龍還在。這一傳說盡管看起來比較荒誕,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作畫的功夫非常深厚。

後來到了唐朝,出了一個更加有成就的畫家名叫吳道子,又名道玄。畫史上尊稱他為吳生。他在畫山水和佛像方麵的造詣非常深,下筆的形勢非常絕妙,有“畫聖”之稱。據說,有一次唐玄宗請吳道子畫巨幅的嘉陵江圖。嘉陵江是長江的一個大支流,其流域的三百裏山水竟被吳道子一天就畫好了。後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沒有畫鬼怪但卻陰森逼人。相傳,有許多人在看過這幅畫之後,都決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趙佶在《宣和畫譜》中談論到吳道子的繪畫成就的時候就認為,晉朝顧愷之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人,南北朝張僧繇的成就後人很難追趕得上,而唐朝的吳道子兩樣都有。

後來的人就從《宣和畫譜》中提煉出“空前絕後”這一成語,用來比喻某種藝術或者某件事情的成就超絕古今。

【來源出處】

南宋·曾《類說》卷四八引《黑客揮犀》:“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曆史故事】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其先人是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題材廣泛,通俗易懂,被後人稱為“詩魔”和“詩王”。

在文學主張上,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積極支持和提倡新樂府運動。貞元年間,白居易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

白居易強調寫詩歌時,要繼承《詩經》中“風雅比興”的傳統和發揚杜甫的創作精神,反對那些“嘲風雪,弄花草”卻毫不寄托的作品。所以,白居易的詩,大都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一直以來都受到普通人民群眾的喜愛,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等作品,在當時就很出名,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根據宋朝和尚惠洪編撰的《冷齋夜話》記載,白居易在作詩的時候,經常會把醞釀好的詩句讀給一些不認識字的老婦人聽,問她們聽不聽得懂。老婦人如果說理解了,他才會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沒有理解,他就會進一步修改,直到她們能夠理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