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會交際篇
【來源出處】
南朝梁·江淹《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裏,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曆史故事】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從小的時候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能,到了二十歲就已經博覽群書了。在王莽專政時,拒不出仕,後來成為反抗王莽的義軍劉玄的部下,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起義軍的一支——赤眉軍攻入了長安,劉玄在投降後被絞死。
不久,漢光武帝劉秀招降了馮衍等人,並且任命他為曲陽縣的縣令。他雖然非常有才能,治理曲陽縣的時候也立過功勞,但是當時朝中有一些大臣在背後詆毀他,所以一直都得不到升遷。
後來,馮衍結交外戚才升為司隸從事,不久又因為這個緣故而被罷免。馮衍在免官之後,心灰意冷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京兆杜陵,從此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當時的世態炎涼,仕途險惡,有感於自己的人生坎坷,馮衍在回故鄉之後就閉門自保,不敢再和一些親戚朋友往來,最後潦倒而死。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江淹對馮衍等人的悲慘遭遇深感同情,於是他寫了一篇《恨賦》來抒發自己的同情之心。在賦中提到馮衍回故鄉之後“閉門卻掃,塞門不仕”(閉上大門,掃除馬車的痕跡,不與外界交往)。
後人通過文中的“閉門卻掃”用來表示不和外界來往。
【來源出處】
戰國·列子《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有一個著名琴師叫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藝極其高超。
有一次,俞伯牙遊曆到漢江,看著清澈的流水和周邊的高山,他突然感到靈感迸發,於是拿出自己的琴演奏起來。這時候,路邊的一個樵夫聽著琴聲,說:“好曲子,彈得氣勢雄壯,聲音鏗鏘有力,就像泰山一樣巍峨挺拔。”伯牙覺得這個樵夫不簡單,看著漢江的流水,就彈起了另外一首曲子,是在吟詠流水的美妙。這時那個樵夫又開口說話了:“這曲子妙啊,曲調舒緩自如、歡暢明快,真是浩浩蕩蕩有如江河奔流不息。”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馬上起身相迎,兩人交談甚歡,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後來,他們兩個一同去泰山之北遊玩,路上遇上一場暴雨,就跑到一處大石頭下麵避雨。伯牙看了看當時的環境,就又拿出琴來彈奏。在一開始的時候,談的是山風陣陣,大雨滂沱;然後是風聲正緊,暴雨如注;最後彈出了驚天動地、山崩地裂的感覺。每次彈奏完一曲,鍾子期就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把琴聲描繪的意境勾勒出來。
俞伯牙彈到後來也十分感歎:“子期啊,你對琴聲的理解能力確實太奇妙了!對於琴聲的描繪跟我心裏想的一模一樣。我在琴中有什麼心思都逃不過你的耳朵,你真是一個難得的知音啊。”
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非常傷心,拉斷了琴弦,摔碎了心愛的琴。他傷心地對人說:“知音都沒有了,我還彈什麼琴呢?”至此以後終生沒有彈琴。
後人用“伯牙鼓琴”或者是“高山流水”來形容琴曲高妙,或者指好朋友之間心意相通,也指朋友間心意相通,又用“知音”比喻知己朋友。
【來源出處】
東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曆史故事】
齊景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國君,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麵指責他的過失,他因此常常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後,大家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真好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他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大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大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大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奉承大王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自言自語地說:“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因此,他說什麼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人從“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這句話中提煉出“上行下效”這個成語,意思是上麵的人怎樣做,下麵的人就跟著怎樣學。多指不好的事情。
【來源出處】
春秋《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曆史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稱霸於中原,無視鄰近的小國家。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並指示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向其借路。申舟估計這樣會觸怒宋國,很有可能會被殺死。楚莊王不以為然地說:“如果你被宋國殺死,我必定會帶兵討伐宋國為你報仇。”聽到楚王這樣說,申舟也沒有辦法,臨行前把自己的兒子申犀托付給了楚莊王,然後就出發了。
不出申舟所料,在經過宋國時被抓住了。當時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後對楚國的這種做法非常憤怒,他對宋文公說:“楚國的使者經過宋國卻不通知我們,這是把我們宋國當成了附屬國,當附屬國就相當於亡國。如果現在殺掉楚國使者,楚國必定會來討伐我們,也一樣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現在就把楚國使者殺掉!”宋文公同意華元的看法,把申舟給處死了。
消息很快傳到楚國,楚莊王非常生氣,於公元前595年出兵攻打宋國。雖然宋國是個小國家,但是想要滅掉也不容易,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也沒有攻下宋國的都城。這時楚莊王決定先解圍回國,申舟的兒子申犀知道後,就跑到楚莊王的馬前叩頭說:“大王,當年我父親明知道要死,也不敢違抗您的命令,現在您卻忘記以前說的話了。”
楚莊王聽了之後也無法回答。馬車上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現在可以讓士兵在這裏蓋上房屋、種上農作物,裝作要長期留下的樣子,宋國肯定會因為害怕而投降的。”
果然,宋國人害怕不已。華元鼓勵軍士們寧可戰死、餓死也不要屈膝投降。一天深夜,華元混進楚軍主帥營房,對楚帥子反說:“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你們如果能夠退兵三十裏,我們將聽從你們的任何吩咐。”
第二天,子反向楚莊王說了這件事。莊王本來就想撤兵,自然就同意了,馬上就命令楚軍後撤三十裏,然後華元到楚兵軍營簽訂了盟約,並到楚國去做人質。盟約中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欺騙你,你也別欺騙我)!”
在這之後,宋國和楚國又恢複了和平。
後人用爾詐我虞,也作爾虞我詐,來比喻鉤心鬥角,互相猜忌。
【來源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子猷(yóu)、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曆史故事】
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生了四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叫王徽之,字子猷,不光書法很好,還非常喜歡竹子,官至黃門侍郎;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字子敬,書法造詣比他的哥哥都好,和自己的父親並稱“二王”,除了書法以外,他還彈得一手好琴,為當時的人所稱道,官至中書令。
王家兄弟幾人關係很好。王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麼總聽不到我弟弟子敬的消息呀?一定是他已經死了。”他說話時並不悲傷。後來子猷坐著轎子硬撐著去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王子敬一向喜歡彈琴,王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旁,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琴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王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的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王子猷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家人勸了又勸,終於勉強止住痛哭,但還是流淚不止。回到家中,才過了一個多月,王子猷也去世了。
後人從《世說新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人琴俱亡”這個故事,用來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來源出處】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曆史故事】
範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他擔任副宰相時,針對當時社會的一些腐敗現象提出了十條改革意見,建議改革吏治,裁汰冗濫,選賢任能,並減徭役、厚農桑、修武備等。這些建議大都被宋仁宗采納,陸續施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是新政最後由於大官僚大地主階層的反對而失敗。他也因為改革失敗而被貶南京,出任地方官吏。
當時和範仲淹一同考中進士的滕子京也被貶到巴陵郡任太守。一年後,滕子京把巴陵郡治理得很好,頗有政績,於是決定重新修繕嶽陽樓用以彰顯他的功勞。
經過幾個月緊張有序的施工,嶽陽樓修繕一新,竣工之後,滕子京請範仲淹寫文章記敘這件事。
範仲淹欣然前往,看到一片政通人和的景象,非常高興,就寫下《嶽陽樓記》這一篇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先是頌揚了滕子京上任一年所取得的政績,接著說了一些巴陵郡的風景和事物,最後抒發他的高尚情操,願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後來簡化成“先憂後樂”,用來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或遇事憂慮在別人之前,享樂在別人之後,以仁義來治理天下。
【來源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龐統法正傳》:“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曆史故事】
東漢末年,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的侄兒,名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襄陽人。
當時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也成了好朋友。龐德公非常讚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世俊傑。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送葬到吳郡。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說龐統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論間,眾名士請龐統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先評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說:“先生像是一匹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眾人聽了,都說他評到了點子上。接著,龐統又評顧劭。他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耐勞的牛,但能夠背負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有人請他評評自己,他頗為自負地說:“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
後人從文中引申出“負重致遠”的成語,又作“負重涉遠”,意思是能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處的目的地。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來源出處】
戰國《戰國策·燕策》:“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曆史故事】
戰國時期,燕昭王繼承了王位,但是之前齊國攻占了燕國的許多城池,燕昭王拚盡全力才守住了兩座城池,弄得元氣大傷,急於招賢納士來振興國家。
一次,他問自己的老師郭隗:“怎麼樣才能找到那些有才能的人來幫助我呢?”
郭隗說:“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好的,先讓我為您講個故事吧。”
古代有個國君想用千金購買千裏馬,過了很多年仍沒買到。
他的侍臣對他說:“請讓我來找它吧!”
國君派遣他出去尋找,三個月之後,他找到了一匹千裏馬,但是馬已經死了,他花費五百金買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報告國君。
國君非常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白費五百金買這死馬的屍骨回來有什麼用? ”
侍臣回答道:“死馬尚且能用五百金買下它,何況是活馬呢?天下人都一定會認為大王是能用重價買千裏馬的。很快就會有人帶著千裏馬送上門來了。”果然不出一年,國君得到了多匹別人獻來的千裏馬。
燕昭王聽完這個故事覺得非常有道理。
郭隗說:“千裏馬就像是有賢德的人,現在您要招賢納士,就應把我當成那匹死的千裏馬,讓天下人都知道您是多麼的愛惜人才,那麼他們都會從各個地方前來幫助您的。”
於是燕昭王大張旗鼓地給郭隗蓋華麗的房子,給他豐厚的俸祿,封他做了大官,而且對他非常恭敬。
這件事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很快就傳遍了周邊各國,於是一些賢能之士都來燕國投奔昭王,燕國因此又複興起來了。
後人通過郭隗講的故事提煉出“千金市骨”的成語,比喻重視和愛惜人才。
【來源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嚐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裏,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裏。’”
【曆史故事】
漢時,浙江上虞地區有一個14歲的少女,名叫曹娥。因為父親在江裏淹死,所以曹娥投江尋覓父親的屍體,最後也被淹死了。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並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為封建社會“孝女”的典型。當時的“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了紀念碑。這個碑就是後世所傳的名碑——《曹娥碑》。
據說碑文是邯鄲淳所作,當時,邯鄲淳年僅13歲。他當著眾人之麵,略加思索就將碑文一揮而就,寫得相當出色。著名文學家蔡邕(yōng)路過上虞時,曾特地去看這個碑,可是他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在蒼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撫摸著讀完碑文,然後在碑的背麵題了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當時誰也不明白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在蔡邕題字後的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楊修路過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指著蔡邕的題字,問楊修:“這八個字的意思你知道嗎?”楊修回答:“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講出來,讓我想一想。”
他們走了三十裏路,曹操才明白過來,說:“我也想出來了。咱們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吧。”楊修於是寫道:“黃絹,色絲也,這是一個‘絕’字;幼婦,少女也,這是一個‘妙’字;外孫,女之子也,這是個‘好’字;齏臼,受辛也,這是一個‘辭’(‘辤’同‘辭’)字。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曹操一看,跟自己寫的完全一樣,便十分感慨地對楊修說:“我的才能不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