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食用色素類特種植物栽培 第八節茜草(1 / 2)

第九章 食用色素類特種植物栽培 第八節茜草

一、概述

茜草(Rubia c0rdif01ia1)又名四輪草、拉拉蔓、小活血、過山藤,為茜草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見彩圖9-8),分布較廣,我國各地區均有野生,生於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茜草為多年生攀援草本;根紫紅色;莖長約1. 5~2. 5m,粗糙,基部木質化;小枝四棱形,棱上有倒生的刺。葉4片輪生,或生於莖中部以下的有時6~8片輪生;葉片紙質,形狀和大小差異很大,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cm、寬1.5~2. 5cm,頂端漸尖,基部通常心形,邊上具倒刺,上麵常粗糙,下麵被刺狀糙毛,脈上有倒刺;基出脈3~5條;葉柄長1~5cm。夏秋開花。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常多數結成大而疏鬆的圓錐花序狀;花萼球狀,頂端截平;花冠白色或淡黃色,輻狀,裂片5,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 5mm,被緣毛。果近球形,直徑約5~6mm,初為淺棕色至橙黃色,充分成熟時變紫色或黑紫色。花期6~9月份,果期8~10月份。

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上側有莖基,下側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子形,波狀彎曲,長10~25-cm,直徑0.2~1. 0cm,表麵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紋及少數細根痕。質脆,斷麵平坦,皮部紫紅色,木部淺黃紅色。氣微。味微苦。

2.生物學特性

茜草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據研究表明,茜草種子在室溫條件下吸水率在36h達到飽和,為161%;在20℃條件下萌發率最高為69%;不同的光照條件對發芽率和發芽勢無影響,但在黑暗條件下可以縮短茜草種子的發芽時間。

三、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茜草主產於陝西、河南、安徽、河北、山東等地,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以肥沃、深厚、濕潤、含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為宜。

每公頃施入20000~30000kg腐熟廄肥或堆肥,深耕細耙,做1.3m寬的畦或0.65~0. 70m的壟。

2.繁殖方法

用種子、扡插、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10月份種子成熟采收。在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播種,按行距30~50cm開淺溝,條播,覆土壓實。

(2)扡插繁殖選擇呈圓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個節以上約33cm長的插條,在已整好的地上,開1. 3m寬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開穴,深約15~20cm,每穴插2~3根,插條頂端露出畦麵,填土壓緊,澆水。

(3)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份,將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藥,留下根莖分切成每叢有芽2~3個,並帶有9cm長須根的小段,按行株距35cm×30cm,深20cm開穴,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澆水。

3.田間管理

(1)施肥與管理苗高30cm左右,應搭支架以利生長。苗期喜陰,用油菜、玉米間作,生長前期注意鬆土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長,第一年4月下旬看葉色適量追施人畜糞肥,第二年4月份施1次追肥,每公頃磷酸二銨450~600kg,第三、第四年可適量增施磷、鉀肥。每年要摘除花軸。

(2)病蟲害防治

①茜草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褐斑病、白粉病。根腐病一般6~7月份發生,使枝葉調萎,葉片發黃,根部發黑腐爛,逐漸枯死,發病初期,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褐斑病,7月份發生,為害葉部,可用1:1:120波爾多液或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白粉病,可用0.5。Be石硫合劑噴射。

②蟲害主要有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施或用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1000~1500倍液噴施,也可用50%殺螟鬆1500倍液噴施。四、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