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食用色素類特種植物栽培 第七節 玫瑰茄(1 / 2)

第九章 食用色素類特種植物栽培 第七節 玫瑰茄

一、概述

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1inn)又名洛神花、洛神葵、山茄等,是錦葵科木槿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見彩圖9-7),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原產於西非、印度,目前在我國的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台灣等地均有栽培。

二、特征特性

1.植物學特征

玫瑰茄株高1. 5-2. 0m,莖淡紫色,無毛,直立,主幹多分枝。圓錐形根係,側根發達。葉互生,異型,葉柄長2~8cm,托葉線形,疏被長柔毛;莖下部葉卵形麵不分裂,裂片披針形,長2~8cm,寬5~15mm,先端印或漸尖,基部圓形至寬楔表,邊緣具鋸齒,兩麵均無毛,主脈3~5條,下麵肋具腺。花單生葉腋,近無梗;小苞片8~12片,紅色,肉質,披針形,疏被長硬毛,近端具刺狀附屬物,基部與萼合生;花萼杯狀,紫紅色,疏生粗毛及刺,5裂,裂片三角狀,長1~2cm,花瓣5枚,黃色,基部與雄蕊柱合生,內麵基部深紅色,直徑6~7cm;雄蕊多數,花絲連合成柱;子房5室,花柱5枚。蒴果卵球形,直徑1. 5cm,密被粗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無毛。

2.生物學特性

玫瑰茄適宜在熱帶、亞熱帶短日照條件生長,具有喜溫暖、耐旱、耐瘠薄、適酸、畏寒冷、怕早霜的特性。喜陽光充足,為短日照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喜陽光充足,隻生長不能孕蕾開花結果。全生育期200~240d左右,需積溫5000~5500℃左右。種子發芽適宜溫度16~18℃,苗期20~28℃,蕾期25~28℃,開花至成熟要求日平均溫度23~25℃。

三、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玫瑰茄土壤適應性強,丘陵山地、平原酸性紅壤和赤紅壤、青紫泥、礫石沙土均可種植。高產栽培要選擇陽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壤疏鬆深厚的紅壤或砂壤土。不宜連作,否則容易暴發病害。

每公頃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0kg作基肥,施後翻耕,耙細整平。

2.品種選擇

玫瑰茄根據收獲期可分為兩個類型。

(1)早熟型植株較矮,高1.0~1. 5m。分枝能力強,分枝部位低。枝條細軟,株型鬆散,不宜密植。花萼紅色,萼片較薄,果略小,單株結果數130個以上。抗寒力較強,需肥量大,耐旱力較差。適宜初霜早的地區栽培。

(2)晚熟型株高2.0m左右,以一次性分枝為主,枝條較粗硬,株型緊湊,適宜密植。花萼深紫紅色,萼片厚,果實較大,單株結果數120個左右。根係發達,抗旱耐薄,抗寒力較弱,適宜山地種植。

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合於當地的品種。

3.播種

(1)播種方法通常采用兩種播種方法,一是直接播種,二是育苗移栽。

①直接播種。於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播種前穴內施足基肥如雞糞等農家肥,每公頃施15000~22500kg,磷肥400一700kg。選雨後晴天,按株行距Im×Im開穴,寬10~15cm,深10cm左右,每穴點播4~5粒,播種深度3cm,覆土0.5~1. 0cm,每公頃播種量約9.0kg。播後約一周出苗。苗高15cm左右間苗,每穴留壯苗1~2株。

②育苗移栽。要選擇砂質地、新墾地或水稻田作苗床,但不能用鹽堿地育苗。苗床要精細整地,畦寬1. 3~1. 6m,高20cm。每公頃施農家肥1s000kg作底肥。選擇晴天播種,以防止播後遇暴雨而造成爛種。每公頃播種量60~75kg。可條播或撒播,株行距為Scm×8cm。用細砂土蓋種,而不能用垃圾土或豬糞蓋種。苗齡40~60d,苗高25~40cm時可移栽。選擇雨後晴天、陰天土壤濕潤時移栽,則成活率高。

(2)播種時期玫瑰茄係短日照植物,早播並不能早收。播種期過早易產生發芽率過低,苗期生長極其緩慢,且易受蟲害,往往害蟲把嫩苗莖部剪斷。此期如遇高溫幹旱,播種後兩個月時間苗仍隻有兩片子葉,不抽生真葉。因此,過早播種不僅延長管理時間,而且易造成徒長。

一般可在3月底到6月初播種,若采用苗床播種方法,可適當提早15~20d播種,若延遲到7月播種,則因生長期過短而影響產量和品質。

(3)種植密度應掌握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則。根據土壤肥瘦每公頃種植15000~30000穴,定苗時,肥地留單株,瘦地留兩株,實行單行或寬窄行條點播。單行種植株行距,肥地為100cm×66cm,每公頃15000穴(株);中等肥地66cm×80cm,每公頃18500~22500株;山坡、瘦薄地為66cm×50cm,每公頃30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