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千麵歸一(2 / 3)

杭州市和寧波市的報紙、電視台競相報道了電影節關於袁牧之紀念活動的新聞,在寧波乃至浙江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002年,在寧波市第十一屆五次政協會議上,寧波市政協委員、寧波工程學院(原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竹潛民,向大會提交了《關於保護寧波籍電影藝術家袁牧之故居的建議》的提案,受到了寧波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2002年6月11日,寧波市政府發出"甬文提[2002]12號"文件,就竹潛民委員的提案給予了答複,將袁牧之位於寧波市南郊路楊家橋巷1號的故居公布為寧波市市級文物保護點,俟日後再提升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其故居進行整修,計劃開辟為"寧波人與中國電影"陳列館,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點。

2002年12月3日,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黨史資料征集工作領導小組,由組長、原國家電影局局長陳播前輩主持召開了一次座談會,電影界前輩於敏、電影史學家程季華、《當代電影》雜誌主編張建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舒曉鳴、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克、電影局黨史辦主任解治秀、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館員朱天緯、夏衍的女兒沈寧以及袁牧之的長女袁牧女參加了座談會。

座談會除了感謝寧波市將袁牧之故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點及計劃開辟為_寧波人與中國電影"陳列館外,還提出'廠"一個希望、兩個建議":鑒於袁牧之參加革命戲劇、電影,以至是創建人民電影事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是多麵手,希望寧波當地能成立研究袁牧之及曆史上寧波籍電影工作者的小組,研究他們各自的曆史地位和對中國電影事業所作出的貢獻,為"寧波人與中國電影"陳列展覽做充分的準備;建議在2004年3月,袁牧之誕辰95周年時,為他的故居和"寧波人與中國電影"除列館落成組織紀念活動;建議為紀念袁牧之誕辰95周年,組織編寫《袁牧之紀念文集》、《袁牧之畫傳》、《袁牧之文集》及《寧波人與中國電影畫冊》,還可以考慮舉辦電影回顧展和研討會。同時表示,由於袁牧之是我國著名的電影藝術家、事業家,又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管理局、國家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第一任局長,新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奠基者,以上這些紀念活動計劃實施之際,會得到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和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大力支持。

對於國家電影局黨史辦的希望和建議,寧波方麵作出了積極的回應02004年10月,在中國電影百年紀念即將到來之際,為了紀念這位從寧波海曙走出去的電影大師、電影事業家,袁牧之的故鄉,寧波市海曙區區政府、區文化局主辦了紀念袁牧之的活動,並委托寧波工程學院地方文化研究所主編,由寧波出版社出版了《人民電影的奠基者--寧波籍電影家袁牧之紀念文集》。全書長達近40萬字、共計521頁,其中收錄了與袁牧之並肩戰鬥過的老同事、老戰友的回憶紀念文章,收錄了全國電影界權威的理論專家、學者研究袁牧之的文章,並收錄了袁牧之家屬的懷念文章,也收錄了一般袁牧之研究者的研究文章,更為寶貴的是收錄了從未公開發表過的袁牧之的5篇遺文,這5篇遺文具有很高的曆史文獻價值。這本紀念文集是迄今為止第一本袁牧之紀念文集,也是袁牧之研究之集大成者。

2005年,為了隆重紀念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全麵推進"電影走出去工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與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合作,分別於3月27日至4月3日和3月30日至4月6日在澳門和香港舉辦了"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優秀影片展",共展映了20部各曆史時期代表性影片,袁牧之的《馬路天使》列在其中。此次展映,受到了港澳兩地觀眾熱烈歡迎。

2005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中共中央、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央電視台、中國影協、中國電影基金會和中國電影各專業學會都將準備舉行一係列的大型紀念活動,將出版發行一係列電影叢書等。正在建設中的、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擬於2005年12月29日正式開館。在即將建成的中國電影博物館裏,將敬放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每一個重要時期,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五位先驅者的半身雕塑銅像,以供後人瞻仰,作為永久的紀念。這五位先驅者,第一位是拍出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創中國電影曆史的任景豐,第二位是開創反帝反封建、予人警醒的中國民族電影的鄭正秋,第三位是開創香港電影的黎民偉,第四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電影的先驅者夏衍,而第五位就是人民電影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袁牧之。

袁牧之是不相信天才的,他說過,"我不知道什麼是天才,我隻知道怎樣叫努力。"他的一生,正是不懈努力的一生,而他一生中所有的努力,千麵歸一,最終都獻給了人民電影事業。中國電影為有袁牧之這樣一位富於才華和卓著成就的藝術家、傑出的事業家和領導者而感到幸運和驕傲,他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人民電影事業所作出的貢獻,永輝千秋。

袁牧之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袁牧之大事年表

1909年(清宣統元年)1歲

4月12日出生在寧波市楊家橋。現址為寧波市南郊路楊家橋巷l號。1916年【民國5年)8歲

人袁氏祠堂的崇誌小學,接受啟蒙教育。這時,文明戲興起,在家人帶領下,經常去看"文明戲"演出,深受其影響,邀來玩伴,在自家過道上一起試演"文明戲",顯露出戲劇表演天賦。1920年民國9年l2歲

求學上海。告別親人與家鄉寧波,孤身一人乘船從海路趕往上海,投奔上海同父異母的姐姐。1922年(民國11年)14歲

人上海澄衷中學讀書。

因具有演講天賦,經常參加中學生的演講比賽,引起了當年上海灘的名流張嘯林的注意,張送給他一幅門框大小的匾,並題了字。1924年(民國13年)16歲

加入應雲衛主持的上海戲劇協社,成為劇社裏最小的演員,由於年齡小,戲份並不重,做過劇社裏的"領座員"。1927年【民國16年)19歲

澄衷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東吳大學,專習法律專業。其間加入辛酉劇社,成為辛酉劇社的一名業餘演員,在戲劇表演上,深受朱穰丞的啟發和影響。1928年(民國17年)20歲

開始嚐試戲劇創作,完成了4部獨幕劇本:8月2日,創作完成《愛神的箭》;8月14日,創作完成《叛徒》;Il月24日,創作完成《愛的麵目》;12月7日,創作完成了《水銀》。

這一年春天,養母大奶奶在寧波去世。1929年(民國18年)21歲

創作4部獨幕劇本,3月28日,創作完成《生離死別》;4月12日,創作完成《流星》;4月19日,創作完成《甜蜜的嘴唇》;8月3日,創作完成《寒暑表》。這是提倡"兩個角色演的戲"的實踐作品。1930年(民國19年)22歲

1月,將1928年創作的4部獨幕劇集為《愛神的箭》,由上海光華書局印行。

8月,中國左翼劇團聯盟成立,參加了左翼劇聯,從此投身於左翼進步戲劇運動。由於聯盟主要成員南國劇社和藝術劇社先後被查封,中國左翼劇團聯盟遂改組為由個人參加的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這時,辛酉劇社已被迫解散。1931年(民國20年)23歲

1月,將1929年創作的4部獨幕劇集為《兩個角色演底戲》.由上海新月書店印行。夏季,加入寧波同鄉馬彥祥組織的"聯合劇社",參加業餘話劇演出。

12月,由上海世界書局印行《戲劇化裝術》。

因投身左翼進步戲劇活動,遭到姐姐、姐夫的反對和阻撓,毅然與姐姐、姐夫脫離關係,中斷學業,開始了近似於流浪人的職業演劇生涯。1932年【民國21年)24歲

春末夏初之際,回到寧波,邀黃耐霜一起合演《酒後》,這是第四次演《酒後》。

將寧波楊家橋老宅典押給徐姓人家。1933年(民國22年)25歲

9月,參加應雲衛導演的大型進步話劇《怒吼吧!中國》的演出,在劇中扮演老船工。

11月,將多年來積累的40篇演劇心得,集為《演劇漫談》,由上海現代書局印行。1934年(民國23年)26歲

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電通電影製片公司。

同年,創作電通第一部電影作品《桃李劫》,並在該片中扮演主要角色--知識青年陶建平。

8月,主編《中華日報·戲》周刊。改編《阿Q正傳》,並以袁梅為筆名,在周刊上連載,同時發表給魯迅先生的公開求教信。1935年(民國24年)27歲

初,與王人美合作主演電影《風雲兒女》,扮演青年詩人辛白華,並主唱該片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是第一個在銀幕上唱《義勇軍進行曲》的人,該主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5月,《風雲兒女》公映。

10月,編導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並在影片中親自扮演放西洋鏡的老頭。該片是我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

冬,電通公司因受國民黨迫害被迫結束。在黨的地下組織領導下,與大批進步藝術工作者一起轉入明星二廠。1936年(民國25年)28歲

8月,與陳波兒合作主演應雲衛導演的《生死同心》,一人成功扮演了兩個造型、經曆、性格迥異的青年形象:革命者李濤和愛國華僑青年柳元傑。

8月,劇本《一個女人和一條狗》收在《現代戲劇文選》一書中,由上海仿古書店印行。

9月,與田漢、史東山、艾思奇、冼星海、洪深、陳荒煤、陽翰笙、錢俊瑞等100多名文藝界工作者聯名發表了"爭取演劇自由宣言",強烈抗議租界當局無理禁止戲劇演出、幹涉我國主權的蠻橫行為,表示要堅決為爭取演劇的自由而鬥爭。

11月29日,《生死同心》衝破國民黨當局無理阻撓,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

12月1日,在《明星》半月刊第七卷第四期上發表《創造者的苦心和觀眾》,談《生死同心》的創作。1937年【民國26年)29歲

1月21日,與上海愛國進步的文藝、電影、戲劇、音樂工作者共122人聯名發表了《上海文藝界電影界戲劇界音樂界等為意大利水兵暴行宣言》,要求國民黨政府必須向意大利"提出賠償損失,懲罰凶手,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發生同類事件"。

5月25日,電影文學作品《理發師與小胡子》刊登在《青春電影》半月刊第三年第四期上。

6月,為營救"七君子",與應雲衛、鄭君裏、趙丹、白楊等20餘人,響應宋慶齡發起的"愛國入獄運動",聯名具狀,要求立即釋放"七君子",否則請求與沈鈞儒等人同罪同罰,一同"受審",入獄連坐。

7月7日,《馬路天使》小範圍試映聽取電影圈內專業人員意見以作最後修改。

7月21日,《馬路天使》略作改動後,再次舉行試映。這次招待的是各行業的朋友,並很快有了反響。

7月24日,《馬路天使》正式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至8月13日,共放映了21天,近10萬觀眾觀看。

8月7日至13日,參加第一部大型抗戰三幕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為導演委員會成員。演出結束後,與陳波兒、宋之的、崔嵬、賀綠汀等人率先組織了被稱為"文化戰鬥的遊擊隊"的戰地移動演劇隊,準備到前線去進行抗戰宣傳演出。後該演劇隊被改編為救亡演劇隊第一隊,由宋之的和馬彥祥擔任正副隊長。

8月中旬,與陳波兒、錢筱璋一起來到武漢,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加人中國電影製片廠,參加抗日影片《八百壯士》的拍攝,在影片中扮演愛國將領、我守軍團長謝晉元。1938年(民國27年)30歲

1月29日,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理事會由共產黨的電影工作者、進步電影工作者、香港電影界投資拍片的電影公司老板羅明佑和邵醉翁以及國民黨的電影文化官員張道藩、方治、羅學濂、鄭用之等71人組成。

春,受周恩來派遣,為組建延安電影團,去香港購置電影器材和膠片。回到武漢後,在周恩來的安排下,秘密會見荷蘭進步紀錄片導演大師約裏斯·伊文思,與伊文思長談,伊文思贈送一台攝影機和膠片。

8月,攜帶一大一小兩台攝影機,與吳印鹹一起到達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成立,任總編導。

10月1日,大型新聞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軒轅陵"開拍,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橋山上的黃帝陵園。1939年(民國28年)31歲

1月6日,編導的三幕舞台劇《延安三部曲》在延安與觀眾見麵。此劇是為拍攝《延安與八路軍》所孕育的一種新的藝術構思在舞台上做出的嚐試。

1月中下旬,完成延安攝影任務後,率電影團從延安出發,深入到華北敵後根據地進行拍攝,臨行前,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宴請。

2月初,率電影團渡過驚濤駭浪的天險黃河,來到晉西北根據地,受到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的熱烈歡迎。

4月,率電影團從晉西北穿過敵人封鎖線,來到晉察冀邊區的二軍分區,分區司令員趙爾陸接見了電影團全體人員。在這一帶的農村,電影團的拍攝活動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搶拍了許多救災的真實鏡頭。

6月,率電影團來到平山滹沱河一帶的四軍分區,在熊柏濤司令員、劉道生政委等的熱情協助下,拍攝了部隊活動、婦救會、兒童團、識字班及支軍等鏡頭。

7月,率電影團越過雁北的崇山峻嶺,進入晉察冀邊區的阜平,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分局書記彭真正在此處。彭真馬上接待電影團,並與電影團的成員一起到十多裏外的溫泉洗塵。第二天,晉察冀邊區司令員聶榮臻接見電影團全體人員。袁牧之等向聶榮臻等軍政領導詳細彙報拍攝工作。聶榮臻司令員指示,一定要拍好白求恩大夫的事跡。

I0月,率電影團來到易縣。得到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羅元發的熱情幫助和指導。在這裏,拍攝了敵人殘酷的"三光"政策、我軍優待戰俘的鏡頭,搶拍了白求恩大夫上前線救護傷員的場麵。

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追悼會在於家寨舉行,聶榮臻司令員親自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率電影團及時趕到追悼會的現場,搶拍下了這些曆史鏡頭。

12月,在一軍分區主持召開了電影團出發以來第一次總結會議。決定自己攜帶已拍好的素材返回延安,電影團則兵分兩路,繼續完成未拍攝的任務。

12月底,動身返回延安,與關向應政委同行。關政委願意做其入黨介紹人。1940年(民國29年)32歲

年初,回到延安,加人中國共產黨。

春,受中共中央派遣,與作曲家冼星海一起準備前往蘇聯完成《延安與八路軍》後期製作,並學習和考察蘇聯電影創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