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毛主席為他們餞行。
5月14日,告別延安,到達西安,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做出國前的準備工作,辦理出境手續,並等候交通。在八路軍辦事處,中共中央駐陝代表林伯渠設宴餞行,鍾敬之出席。
11月,到達莫斯科。通過第三國際,將帶去的《延安與八路軍》全部底片素材,送到有關部門去洗印。其間,留在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後被介紹給蘇聯著名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做助手。在莫斯科一家書店,買到了俄文版《黨論電影》。1941年(民國30年)33歲
6月,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被迫遷移,導致《延安與八路軍》全部素材丟失。1942年(民國31年)34歲
年初,奉黨中央電召,與冼星海及幾位在蘇聯的同誌一起,取道蒙古起程回國,受阻,滯留在蒙古。
12月,折回蘇聯。直接來到已撤退到阿拉木圖的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繼續給正在拍攝《伊凡雷帝》的愛森斯坦當助手。1943年(民國32年)35歲
用俄文寫作《小小環球》提綱。1944年(民國33年)36歲
4月,根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改編的六幕劇《鍾樓怪人》由上海世界書局印行。1945年(民國34年)37歲
在阿拉木圖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編導傳記片《江布爾》。1946年(民國35年)38歲
2月,回國,到駐撫順的東北局宣傳部工作。與錢筱璋、田方、許珂會合,根據東北局宣傳部部長凱豐的指示,商討接管偽"滿映"的計劃。
4月18日,與舒群一起進入偽"滿映",實行正式接管,任顧問,舒群任經理。
5月13日,率東影公司開始分批撤離長春,將全部電影器材搬遷到哈爾濱,後又轉至佳木斯。
6月1日,領導東影公司遷到興山(今鶴崗市),開始建廠。
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任顧問,舒群任廠長。
12月,接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1947年【民國36年)39歲
初,東影拍攝完成了木偶片《皇帝夢》。
3月,派出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的第一批攝影隊。
夏,與陳波兒在哈爾濱結婚。1948年【民國37年)40歲
9月,應中共中央電詢,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呈交《關於電影事業報告(一)》,提出新中國成立後電影事業的構想。
11月,根據中央指示,向全國各解放戰場派出六個戰地攝影隊。
12月,親自主持張紹珂、王靜安、楊蔭萱三位烈士的追悼會,並致悼詞。
12月18日,向中共中央宣傳部遞交《關於電影事業報告(二)》,詳細提出關於接收國民黨官僚電影機構的構想。1949年41歲
2月14日,離開興山,奉調前往北平組建中央電影領導機構03月8日,到達北平。
4月,中央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正式成立,任局長。
7月,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作《關於解放區的電影工作》專題發言,並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11月20日至12月14日,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文化部電影管理局第一屆行政會議。1950年42歲
1月10日,向在京的北京電影製片廠、華北影片經理公司和中央電影局三個單位的同誌發表了新年講話,進一步闡述了1950年的電影兩大目標。
9月16日至30日,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電影局第二次行政擴大會議。1951年43歲
11月,妻子、戰友陳波兒因心髒病突發在上海去世,感情上受到很大打擊。
12月24日,聽取羅靜予有關"電影村"建設問題的專門彙報。1952年44歲
1月5日,在中央電影局整風學習學委會上作了題為《兩年來的電影工作及今後任務》的講話,對電影局兩年來的工作作了認真的總結和檢查。
3月初,經組織上批準,去大連養病。19S3年4S歲
2月至3月間,參加了電影局第一次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
夏,接到文化部通知回京參加文化部黨組擴大會議,會議主要討論文化部提呈給毛主席的報告,在會上作了發言。1954年46歲
正式提出辭職,得到批準,離開中央電影局局長崗位。
春天,在杭州養病期間,與女作家丁玲一起觀看國風昆蘇劇團演出《長生殿》、《牡丹亭》後,四處奔走,反映情況,救活了瀕臨滅亡的昆劇劇種。
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外地養病的他,趕回北京參加第一次人大會議。
養病期間,dj浙江省文化局幹部沈祖安等陪同路過寧波,參觀了天一閣,但沒有回楊家橋老家。1955年47歲
擔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與昆劇演員朱心結婚,建立新的家庭,後生有二女一子。1956年48歲
寫作《小小環球》的"創作構思"。1957年49歲
反右派鬥爭中,已離職養病離開電影局6年,又被召回北京,就"電影村"問題寫出了檢查報告。1959年51歲
擔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0年52歲
6月,在全國第三次文代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
攜全家到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采風。1961年53歲
4月,完成《小小環球》的"創作總綱",將該"創作總綱"從雲南寄給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夏衍,作為彙報,同時將以前寫的4篇也重新寄了去。1962年54歲
10月,開始擬寫《小小環球》的分回提要,1963年春寫成。1965年57歲
在北京的家裏設宴招待寧波楊家橋徐家在清華大學工作的後代徐元德。1969年61歲
全家下放到湖北丹江文化部"五七幹校"勞動。其間,接連病倒三次。1971年63歲
5月25日,終於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小小環球》創作。
7月1日,在黨的生日這一天,托大女兒牧女和妻子朱心將《小小環球》分別寄給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1972年64歲
5月27日,艱難的五七幹校生活終於結束,與家人回到北京。但因病住進了醫院。1978年70歲
6月28日,最後一次修改完了《小小環球》。在家突然暈倒,被送到了醫院。在醫生建議下,回家觀察,3天後病情加重,又被送進了醫院。生命垂危。
6月30日,夜3時許,文化部副部長劉複之到北京朝陽醫院探視。
6月30日,7時45分,在北京朝陽醫院逝世。
7月7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追悼會。當時的權威電影刊物《人民電影》第7期及時報道了"著名電影藝術家、前文化部電影局局長袁牧之同誌逝世"的消息。
袁牧之電影創作一覽表
《桃李劫》(1934)
編劇:袁牧之
導演:應雲衛
攝影:吳蔚雲
主演:袁牧之陳波兒唐槐秋周伯勳《風雲兒女》(1935)
編劇:田漢
分場劇本:夏衍
導演:許幸之
攝影:吳印鹹
主演:袁牧之王人美談瑛顧夢鶴《都市風光》(1935)
編導:袁牧之
攝影:吳印鹹
主演:張新珠唐納周伯勳白露吳茵《生死同心》(1936)
編劇:陽翰笙
導演:應雲衛
攝影:吳印鹹
主演:袁牧之陳波兒李清《馬路天使》(193"
編導:袁牧之
攝影:吳印鹹
主演:趙丹周璿魏鶴齡趙慧深<八百壯士》(1938】
編劇:陽翰笙
導演:應雲衛
攝影:王士珍
主演:袁牧之陳波兒張樹藩洪虹《延安與八路軍》(1939,大型紀錄片,未出品)
編導:袁牧之
攝影:吳印成徐肖冰
1940年至1946年,在蘇聯參加拍攝《伊凡雷帝》、《江布爾》等影片。
參考文獻
《袁牧之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版。
《中國電影發展史》一、二卷,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
《世界電影史》,[法]喬治·薩杜爾著,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陳播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版。
《延安電影團成立五十周年》畫冊,關明國主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8年印。
《憶東影》,蘇雲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評論文選》,陳播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版。
《中國電影年鑒》,中國電影年鑒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2004年版。
《百年電影閃回》,陳默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上、下冊,丁亞平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版。
《百年電影經典》,尹鴻、何建平主編,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浙江電影紀事》,費靜波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新中國電影史》,尹鴻、淩燕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中國當代電影史》,陸紹陽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中國電影批評史》,李道新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
《新中國電影50年》,酈蘇元、胡克、楊遠嬰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人民電影的奠基者--寧波籍電影家袁牧之紀念文集》,竹潛民、沈瑞龍主編,寧波出版社2004年版。
後記
2004年3月,承蒙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有關領導及專家的厚愛,筆者有幸成為該院推出的大型課題"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現已被整體確認為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工程)的第五批作者之一,承擔了《千麵人生--袁牧之傳》的撰寫任務。
袁牧之是作為電影界文化名人被列入該課題100位浙江籍文化名人之中的。自1978年袁牧之逝世加多年以來,對袁牧之的研究還顯得很薄弱。迄今為止,除了1984年在袁牧之逝世5周年時,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袁牧之文集》;2004年由袁牧之的家鄉寧波市海曙區文化局、寧波工程學院地方文化研究所編輯、寧波出版社出版《人民電影的奠基者--寧波籍電影家袁牧之紀念文集》外,還沒有正式出版過袁牧之的傳記。因此,這本《千麵人生--袁牧之傳》應該是袁牧之的第一本傳記了。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袁牧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對於這樣一位電影文化名人,我作為後生晚輩,隻有高山仰止的分,為他寫傳,確有幾分惶恐和不安,更何況自己對袁牧之的研究還很膚淺,知之甚少,生怕由於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限製,留下不可彌補的遺憾。但既已受命,隻得鼓足勇氣勉力而為,加之責任感也不容我有絲毫的猶豫和動搖。聊以自慰的是,隨著寫作的深入,我逐漸走近了袁牧之,從知之甚少到了解,從了解到熟知,從熟知到崇敬,從而被他打動,被他感染。經過調查走訪,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幾番推敲構思,幾易其稿,最終完成了全書的寫作。
本書之所以定名為"千麵人生",是出自於對袁牧之"舞台千麵人"之美稱的聯想。回顧袁牧之的一生,不正是一個"千麵人生"嗎?無論是在藝術舞台上,還是在政治舞台上,乃至在人生的舞台上,他都自覺不自覺地扮演了"千麵"角色:涉足舞台,戲劇表演、創作、理論研究樣樣精通,是傑出的戲劇藝術家;步人影壇,集編、導、演於一身,成為一代電影大師;從事電影行政工作,表現出了非凡的領導和組織才能,是傑出的電影事業領導者;作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他對民族解放事業和黨的電影事業,忠心耿耿,奮鬥終生。概括袁牧之的一生,九九歸一,最終,他的千麵人生都獻給了人民電影事業。以上種種,就是本書取名"千麵人生"的最重要理由和依據。
《千麵人生--袁牧之傳》得以順利完稿,首先應該感謝的是中國電影史學家程季華老。他在百忙之中,給予本書的寫作以熱情支持和悉心指導。在寫作過程中,本人有幸在北京采訪了十餘位中國電影界的專家--於敏、幹學偉、徐肖冰、侯波、張建珍、趙偉、魯明、申伸、楊海洲、劉國典等,他們都是與袁牧之共過事的電影界老前輩。從這些老前輩的口述中,我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對他們所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深表感謝。再要感謝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黨史資料征集工作辦公室主任解治秀,他不僅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具體指導,而且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我還要感謝我的同事、寧波工程學院竹潛民教授,他是寧波市袁牧之研究的最先發起者02001年10月,第十屆中國金雞百花節在寧波舉行期間,竹教授就開始了這項工作,他的前期研究成果為本書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在對袁牧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得到了袁牧之親屬的支持和幫助,她們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資料和大量照片,其中關於袁牧之童年時代的生活資料,鮮為人知,非常的珍貴。2005年4月,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導演、袁牧之的長女袁牧女曾來寧波,其間本人曾有幸采訪了她。在交談中,袁導在關於父親的許多問題上都談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些都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借鑒。在此,對她們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謝。在本書寫作過程中,還參閱了許多書刊資料,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這些資料,本書也就不可能順利完成。因此,對於這些書刊資料的作者和編者,筆者謹一並表示由衷的感謝,請恕我在這裏就不一一一列其名了。
最後,我要真誠地感謝本叢書的常務副主編、浙江省社科院越文化研究所所長盧敦基先生。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他給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導。還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陳巧麗編輯,她為本書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勞動,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在此,敬請電影界的前輩、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令我欣慰的是,在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際,這本《千麵人生--袁牧之傳》得以出版了。謹以此書獻給人民電影的開拓者袁牧之,獻給為中國電影百年發展作出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郭學勤
200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