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左翼文學運動的政治精英意識 第二節左翼文學運動的曆史延續性(2 / 3)

五四"個性主義思想而成為舊社會政治體製的殉葬品(如《到莫斯科去》中的徐大齊和《光明在我們的前麵》中那群頹廢的無政府主義者),或者像素裳與白華那樣毫無條件地去接受無產階級的價值觀而重塑全新的自我形象。有被拯救者必然就需要有拯救者的出現,所以胡也頻又傾力塑造了施洵白與劉希堅這兩個男性主人公的正麵形象。他們雖然也曾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追求過個性解放的時代潮流,但是由於他們都出身貧寒飽受磨難,因而就能很自然地轉變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忠實信仰者。比如施洵白從十三歲起就去一家布店打工,三年非人生活的經曆使他變的意誌堅強、愛憎分明,並因此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確立了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誌向。正如他本人所說的那樣:"我是一個C.P。我時時都有危險的可能。我已經把所有都獻給了社會了的--我有的隻是我的思想和我的信仰。"胡也頻毫不掩飾地用男性形象的勇猛、剛毅、大度和俠義精神,去塑造了施洵白舍生取義的英雄人格,其用意不外乎是要向廣大的社會讀者闡明這樣一個真理: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人都出身貧寒、社會地位低下,作為黑暗社會的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他們本身就具有追求革命的主觀要求;知識分子不是不可以作為中國社會政治革命的精英人物而存在,但前提條件是他們必須要像施洵白與劉希堅那樣,出身於無產階級並代表大多數人的群體利益。而那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則隻能通過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其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造,他們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到工農大眾的革命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