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帝禹之死
1龍氏進言
隻是帝禹滿足了東夷集團的意願,則華夏集團就要大大失望,所以帝禹很快感受到來自華夏集團的壓力了。
在塗山之會,帝禹繼續完成此前皋陶未竟之事業,繼續向著南方巡守。視察黃帝王朝剛剛征服不久的三苗之國。就在他乘舟渡過長江的半道上,遇見了極大的變故。根據《呂氏春秋》記載——
帝禹到南方巡視,當他渡江的時候,一條黃龍把他乘的船馱了起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
帝禹仰臉朝天感慨地說:“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
於是,龍伏下耳朵垂下尾巴遊開了。這樣看來,禹是通曉死生之義、利害之道了。
然而這項意外變故事件裏頭,有一處大大說不通的細節。第一,不消說,黃龍這種動物是真實世界沒有的;第二,即便黃龍出現了,這種動物也是一種吉兆,是上天之垂顧,帝禹何以發出生死無常之感慨?漢代學者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就指出這個疑問——
古往今來,龍在人間顯現,都被視之為吉兆,何以帝禹卻發表不同的看法,認為龍之出現是凶兆。
看來,我們必須仔細端詳這個傳說。須知,神話傳說,必有所本。
從最古的文獻《尚書》裏頭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龍第一次出現的身影,是在黃帝王朝帝舜時代帝舜創設的九官製裏頭,有一個大族族長位置納言一職。
關於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族天下》一書中,我花了很長的篇幅為大家詳論過了。這個官職雖然是排名墊底,可是卻引導黃帝王朝基層的輿論,在政治鬥爭中能量很大,可以左右朝局。
出任這一官職的黃帝王朝族長便是龍氏。
這位龍氏,顯然是崇拜龍圖騰的大族。在黃帝開國時代,有一位應龍氏在輔佐黃帝追殺蚩尤的一係列戰役中表現突出,很可能這位龍氏便是應龍氏之後。而我們還知道,龍圖騰一向是華夏集團各大族共同認可的圖騰。
綜而言之,這位龍氏身居納言之位,一旦進言,代表的是華夏集團的政治利益當無疑義。
如果這位龍氏就是帝禹在渡江時候所遇到的黃龍,則根據《黃陵廟記》的說法——
古代傳說上記載,黃龍幫助帝禹疏導江河,治理洪水,花了九年的時間最終大功告成。
也就是說,在帝禹治水過程中,這位龍氏對帝禹的幫助應當是很大的。
龍氏以他的功勞、地位、身份、官職和他所代表的華夏集團的政治利益,他是絕對有資格在帝禹麵前進言的。
塗山之會的目的是確立東夷集團的新領袖伯益作為黃帝王朝的未來接班人。帝禹在會上宣布這一政治決定,鑒於上古時代通訊落後,很多匆匆趕來的華夏集團各方國各大族至為不滿。
雖然他們也深知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有輪流共治的傳統。然而,伯益作為政治家,能力並不突出,風評也不是很好。因此華夏集團很不放心。
這個不放心在塗山之後,就彙總而成一種聲勢浩大的政治輿論,那就是選定伯益作為黃帝王朝未來接班人這個主意實在是太饅了。而要告訴帝禹這個主意有多餿,最好的人選當然莫過於身居納言一職的龍氏。
於是在帝禹渡江的舟上,受到華夏集團各方國各大族委托的龍氏借著這個機會慷慨力爭。
華夏集團的這種做法,從表麵上說不過去,當然隻能靠陰謀。這也是龍氏何以要選擇這樣的地點進言的原因。
2南方!南方!
後世三國時代,有個小故事頗能幫助我們理解龍氏的舉動。
其時劉備寄居於荊州劉表帳下。
劉表寵愛自己的幼子劉琮,劉琮又娶了劉表的繼弦蔡氏的侄女,兩者聯合起來,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劉表的長子劉琦自然形勢孤弱,害怕被陷害。
於是劉琦就去請教劉備帳下的謀士諸葛亮,隻是諸葛亮為了避嫌,所以一再地回絕。
劉琦也是個聰明人,想出了個絕妙的主意——
他有一次邀請諸葛亮共登高樓之上,卻讓下人撤去梯子,然後對諸葛亮說道:“今日,高樓孤懸,在這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所在,你說出來的話,隻進入我一個人的耳朵裏頭,現在你可以說了麼?”
於是,諸葛亮才為劉琦出謀劃策。這一典故稱之為“上樓抽梯”,後來還成為“三十六計”之一。
劉琦迫使諸葛亮賜教的辦法,是將諸葛亮逼上高樓。隻有在這樣一個不用提防隔牆有耳的環境之下,諸葛亮才能暢所欲言。
帝禹以黃帝王朝天下共主之尊,慨然南巡。為安全計,自然是左右扈從雲集。而一路上,又不時要會見當地的方國首腦和大族族長,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適合進言了。
龍氏一一直等待進言的時機,直到帝禹坐上了舟船。
上古的舟船,自然無法和後世比擬,能夠坐上四五個人就至為難得了。
龍氏作為納言,也是九官之一,是以就有了和帝禹獨處的機會。而其他的護衛扈從則乘坐其他舟船拱衛。
在滔滔長江相伴之下,龍氏和帝禹君臣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執。
後世皇權時代,言官對於君主有不同看法,尚能以死相諫,在朝堂上讓君主下不了台。比如明代中期的海瑞,一封奏章就可以搞得嘉靖一直到死都不痛快。
那麼在上古帝禹時代,雖然帝禹聲望極高,在國政議事上,卻必須耐心地察納各大族的言論,出現拍桌子掀板凳破口大罵的情況往往是家常便飯。
帝禹本人也是這麼過來的,在帝舜時代,他作為主戰派就屢次和主和派皋陶為了國事在朝堂上爭得麵紅耳赤,帝舜也並不怪責,而是加以優容。
現在,龍氏和帝禹在小小的舟船上各執一詞,越吵越厲害,誰也不服誰。小小舟船之上,既沒有桌子可拍,也沒有椅子好掀,於是兩個人老實不客氣地和舟船過不去。龍氏甚至以死相威脅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帝禹忍不住抒情一把一
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
最終,龍氏之死諫還是無法改變帝禹的主意。不過龍氏這一做法,卻讓帝禹隨駕左右的護衛扈從驚呆了。
事後,這件事情當然記載在史書文獻之中。隻是中國上古文獻記載,一向秉承極簡主義,這個事情是越傳越走樣,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就成了天上的黃龍來和帝禹過不去了。
然而,由此事也可看出,華夏集團對於伯益未來主政極不認同。而帝禹則顯然比較樂觀,以為伯益既然被立為黃帝王朝未來接班人,那麼他政治智慧的成長是大可以期待的。
遙想當年,帝禹自己接掌黃帝王朝接班人之位的時候,還不是一樣懵懵懂懂,咬著牙硬著頭皮支撐過來的。既然選擇了,就得認命,認了命去付出。這是帝禹一直的看法。
帝禹主政第八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他已經九十五歲了。多年的國事勤勞,而他居然能老而不死,已經是奇跡了。
對於自己的後事,他想得很開,提前立下遺囑,不許他的葬禮大操大辦。
作為一個政治家,帝禹並不是不了解他立下的黃帝王朝接班人伯益不孚眾望,處事失宜。同樣的,帝禹也並不是不了解他的兒子夏啟已經在黃帝王朝之中形成氣候,多數人擁戴他的這個兒子。
然而他樂觀相信,黃帝王朝自堯舜禹三朝以來的禪讓傳統,已經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政治傳承機製。隻要這一遊戲規則大家都還在遵守,未來的政治格局變動到底是有限的。
當年,帝丹朱和帝舜何嚐不是競爭得異常激烈,到底還是靠帝舜的大智慧化解了;當年,皋陶又何嚐不是一而再地挑戰黃帝王朝未來接班人的位置,然而最終還是和氣收場。
所以,帝禹並沒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這上麵。
黃帝王朝的勢力範圍剛剛拓展到長江流域一帶,以前三苗之國當政,沒有把長江流域的水土治理好。現在,黃帝王朝既然兼並了三苗之國,自然要當為一方生民謀福祉。
黃帝王朝有了堯舜禹三代平定水土的成功經驗,現在套用在治理長江水域上應該也是可行的。
論起帝禹的本意,在兼並了三苗之國,他就派出皋陶前往安撫治理,然後摸清這片土地的人口多寡、農業產出等方方麵麵的國情。
沒想到皋陶半路上掛掉了,而派別的人去,又沒有足夠的威望。想來想去,帝禹還是接著黃帝手朝巡守的傳統,啟程前往南方。
3神山會稽
他定下的目的地是茅山,也就是後來的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這裏距離塗山並不遠,航空距離不過300公裏。
帝禹可能先是去三苗之同轉了一圈,然後才來到茅山,並在這裏停留下來。所以花的時間就長了些,一下子就足三年時間過去了。
帝舜主政第八年春天,帝禹抵達了茅山。
八個月後,帝禹在這裏也抵達了他生命的終點。
這個茅山呢,詳細位置在今會稽山脈何地,已經不可考。因為會稽山脈坐落在今浙江省中部,綿亙於紹興、諸暨、東陽、嵊州、上虞間,主峰在嵊州西北。整個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山勢逐漸變低,最後沒人北部平原。
在這些山脈上,按照古書的記載,異名頗多。計有釜山、衡山、防山、茅山、苗山、鎮山、棟山、南山等,很早都在紹興城東南郊外一線各占山頭,實在難以實指。
北魏的《水經注》中關於會稽山曆史源流的考證,有一段文字頗長——
……會稽山就是上古時代的防山,也稱之為茅山,又名棟山。
《越絕書》上說:棟,就是鎮的意思。即《周禮》一書上所說的揚州境內最顯赫之山(鎮)。
會稽山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塊石。
《山海經》一書說:夕水發源於此,南流注入湖中。
《吳越春秋》一書說:覆釜山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這是黃帝所遺留下的讖書。
山下有禹廟,廟中有聖姑像。
根據《禮·樂緯》記載:帝禹治水完畢,上天賜給他一位神女,聖姑就是神女的畫像。
覆釜山上有帝禹之墓地。從前,帝禹主政十年,到東方巡守,死於會稽,就安葬在了這裏。從此,就有鳥飛來耕耘,春天時候,飛鳥拔除草根,秋天則啄去雜草。因此,縣官禁止百姓捕殺飛鳥。否則加刑不赦。
帝禹之所以在這裏停留,一下子停留了八個月,停留到死,是有緣故的。
一來,治理長江之大洪水,需先察看長江流域的人海口。正如帝禹受命治水之初,帝堯就跑到黃河流域出海口附近的陶,設立臨時中央,住了幾年。現在,帝禹來到這裏停留,並把臨時中央政府也帶到這裏,用意殊無二致。
二來,浙江這一帶,早在七千年前,便在先民開發下,進入農耕時代,其稻作文化至為興盛。根據考古發掘,以餘姚河姆渡文化最能代表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然後這裏文化又在漫長的時間段裏頭,隨著先民遷移,而散播到黃河流域,與中原文化相交融。
正如中原文化保留了神山昆侖山的記憶一樣,浙江一帶的先民在播遷的過程中,也保留了其神山會稽山的記憶。
在上古時代,浙江一帶的文化地位頗高,是以此地的神山會稽山也是大大的有名。
有名到什麼程度呢?恐怕是現代人很難想象的。
在《周禮》、《呂氏春秋》這些文獻中,天下名山的排行榜上,會稽山位置都是第一的。
所以,帝禹既然動身南巡,哪裏都可以不去,唯獨會稽山他是不會錯過的。
三來,進入帝舜帝禹時代,這片土地很可能一直臣服於三苗之國。
雖然黃帝王朝和三苗之國為了爭奪長江流域而兵戎不斷,然而有了三苗之國這一巨大的緩衝區存在,浙江這一帶得以興盛繁榮。
此時浙江一帶的文化已然演進至良渚文化時期,其文化程度之高,就是已經進入成熟期的中原龍山文化也歎為觀止。
4大會計
現在,帝禹打算治理長江水域,自然還是老一套,征調各族的人力物力。
隻是黃帝王朝和三苗之國都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彼此兩敗俱傷,累得夠嗆,再無餘力了。所以帝禹把主意打在富裕的浙江人民頭上,也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帝禹如意算盤打得好,也要浙江人民聽使喚才行。
隻是,黃帝王朝通過戰勝三苗之同,剛剛成為浙江一帶各大族各方國的新宗主國,威信未孚。現在一下子上來,就要收保護費,而且是很多很多的保護費,實在是太過分了。
雖然治水的名義很好聽,可是兩者之間並未建立互信,浙江一帶各方國各大族難免要別別扭扭的,能拖就拖,實在不能拖就賴。既然浙江一帶各方國各大族本著能賴就賴的精神,那治水的大事就根本沒法辦了。
帝禹怎麼辦呢?
老辦法,先送上胡蘿卜。如果胡蘿卜不管用,再揮舞起大棒。黃帝王朝給臣服自己的各方國各大族送胡蘿卜的曆史傳統已經很悠久了。
早在黃帝王朝開國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之後,就曾經合符釜山,分封了一大堆小弟,這樣的分封,其實就是給這些小弟在自己地盤上收保護費的權利。
帝禹本人也曾在三年前召開過塗山大會,效果很理想。因此他很自然地打算在茅山上複製一把,將茅山大會開成一次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
根據東漢人撰寫的《越絕·書》記載——
帝禹受命治水之初,對大洪水給人民帶來禍患深為憂慮,奮發治水。當他抵達浙江一帶,登上了茅山,召開了茅山大會。在會上,對於黃帝王朝各方國各大族進貢繳納的賦稅統一審計,是名大會計。在這次大會上,帝禹對於前來出席的黃帝王朝各方國各大族之族長,對於以德行而深受尊崇的,晉升爵位。對於以功勞而深受愛戴的,加封土地。並將茅山更名為會稽山。
到了帝禹正式主政時代,他巡守南方,又來到浙江一帶。他在這裏會見當地有聲望的老人,收集整理這一帶的民謠詩歌還有文化典籍,審查衡量輕重的器具,擬定出統一的征收糧食的器具標準。由於太過於操勞,在這裏病死了,於是就安葬會稽。
按照《越絕書》上的說法,帝禹到浙江,不是一次,而是兩次。一次為治水而來,並大會諸侯,更名茅山同會稽,時間是在帝禹受命治水之初。另一次為巡狩而來,半道而死,葬於會稽山,時間是在帝禹主政期間。
然而帝禹受命治水之初,黃帝王朝連黃河流域都還沒有治理好,怎麼可能熱心到長江流域,更何況中間還有三苗之國存在呢。因此很可能的情況是後世誤傳,將一次巡守拆分成兩次了。而照《吳越春秋》的說法——
帝禹在服完三年之喪後,哀憐天下生命,不得已的情況下登上黃帝王朝天下共主之位,每三年考察天下黃帝王朝各方國各大族的首領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五年之後,天下太平。
於是,他決定周遊巡守天下,來到浙江這一帶,登上神山茅山,以接受四方各方國各大族首領的朝拜,並檢閱中原各方國各大族的首領。
於是在這裏對於黃帝王朝各方國各大族進貢繳納的賦稅統一審計,是名大會計。
帝禹的治國之道是對內讚美釜山之神對黃帝王朝的安定之功,對外弘揚聖明德行以上應天下。所以將茅山改名為會稽山。
接著他頒布了國家的政令,使得民眾休養生息,將國號定為夏後。對有功之人封賞土地,對有德之人晉升爵位。邪惡沒有因為輕微就不受到處罰,功勞再小也得到獎賞。
天下人景仰愛慕帝禹,就像小孩子想念自己的母親,兒子歸順自己的父親一樣,留在浙江這一帶。
帝禹怕群臣不歸順,就宣揚說: “我聽說吃那樹上的果子的,不會去損傷它的樹枝,喝那河中流水的,不會去搞混它的源流。我獲得了覆釜山的神書,才能夠糊掉天下的災難,使得民眾回到了鄉裏,天神之恩德如此昭顯,難道可以忘記嗎?’’
於是就采納群臣的建議,聽從他們的勸說,安頓民眾,營造房屋,沿山砍伐樹木修成城邑,在木料上畫上記號作為進出城邑的印信,設置攔路的橫木作為城門。
同時,調整了衡器,校正了鬥、斛等量器,挖井給民眾看,拿這些作為民眾遵循的法度,於是鳳凰從天降臨,在宮城的樹上棲息,鸞鳥在旁邊做起窩,麒麟在庭中走動,群鳥在低窪的田地播種種子。
然而一個新征服者出現在被征服者的土地上,能夠如此和諧嗎?即便是按照最粗淺的政治常識,這樣的圖景也是不可能發生的。
5防風氏
實際的情況是,胡蘿卜再大,隻要不是自家人在分,而由著別人來分,誰也受不了,更何況,帝禹扔出來的胡蘿卜,本來就是浙江一帶的原住民一直在享受的。
就好比美國人進軍伊拉克,打垮了獨裁者薩達姆政權,也算是好事一樁。然後當美國人要重建伊拉克,問題就來了。重建伊拉克肯定是要有強大的財政支持,而伊拉克有的是石油。照理,照著這個理,就應該是伊拉克出石油。
可是美國人的一片好心,伊拉克人全不理會。
為啥?因為伊拉克這石油要賣給誰,那都是美國人說了算的。伊拉克人當然不幹了。
於是美國人隻有露出美帝的嘴臉,惡狠狠地揮舞起大棒——在伊拉克昭示自己的軍事存在。這樣,重建伊拉克的工作才能展開。
帝禹治水多年,和天下各族都打過交道,就知道有一些民族根本沒法打交道,說得再多也是白搭。對於沒法說服的人,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可能最有效,那就是打到他服為止。
特別是那些和黃帝王朝沒有共同價值觀、不信仰共同神靈、文化差異特別大的異民族,唯有昭示黃帝王朝的軍事存在,以武力震懾之。
所以,帝禹作為強龍,抵達茅山,絕對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來的,而是把黃帝王朝能打仗的軍隊都調過來了。
在經過一番布置之後,帝禹才向當地的各大地頭蛇發出邀請函c這邀請甬自然也明白宣示,隻要來,有酒有肉有女人;不來,也就表明啥都不要,連命也不要。
說白了,帝禹這是要揚刀立威,殺雞儆猴。問題是最終點了一下人頭,個個都來了,個個都成猴了。沒雞咋辦,那就將其中的一隻猴子當成雞來殺。
防風氏就是這麼倒黴,一不小心,猴子當不成了。
當然,帝禹要讓猴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變成雞,難度還有點大。
他誅殺防風氏的名目,不是因為他沒有來參加,而是他雖然來了,卻遲到了。
所以各位職場上班的朋友,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在單位裏頭幹啥都行,幹啥壞事都行,千萬別遲到,特別是在新上司上任的時候。否則往往是裁你沒商量了。
防風氏是浙江一帶的大族,其封國名為防風國。
這一大族的勢力範圍,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濕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地頭蛇,他雖然承認了黃帝王朝作為新的宗主圍,卻免不了要擺擺譜,端端架子,為本族長一長臉。
因此,防風氏在茅山大會上決定遲到一下,給新老板看看,也給本地的各大強族看看。
防風氏的意思很明白,黃帝王朝畢竟根基在北方,是北方的勢力,到底不能長期留駐南方。日後,黃帝王朝退出南方了,防風氏則還依舊是南方的老大。
隻可惜,防風氏的情報工作做得不好,對黃帝王朝君主帝禹之性情一無所知。帝禹的性情本就峻急,他一向的風格就是隻要能合作,啥都好說。不合作,打了再說。三苗之國阻礙治水,他便一力主戰,最終傾覆了三苗之國。
現在帝禹更是自度時日無多,求治心切。他是多麼地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浩浩蕩蕩的治理長江水域大工程能迅即展開。而這麼多年來,帝禹治水過程中,對阻礙的各大族進行征伐,可謂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也養成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裁心態。
因此,防風氏撞到了帝禹手上,不死已不可得。
帝禹這次誅殺,史書上多美之為“聖人之誅”。隻是,平心而論,防風氏不過是遲到而已,並無大的過失,因此,浙江一帶各大族雖然懾於黃帝王朝的聲威,配合治水,隻是到底無法心服。而防風氏這一族,更是大為冤屈不平。
防風氏之死,是為了爭本國的國格而死,因此被當地人視之為英雄,曆代祭祀不絕。
根據文獻,早在魏晉時代,浙江一帶人民祭祀防風氏已成為民俗的一部分,不惟興建了防風廟 ,還創作了祭祀專用之舞蹈與音樂。
訖止明清,浙江一帶的人民還對紀念他的防風廟祭拜至為上心。他的子孫後裔在浙江一帶也頗為興盛。
據說,防風氏又名“汪芒氏”,或日“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帝禹誅殺防風氏造成的結果是在帝禹逝世之後,當黃帝王朝退回中原之後,浙江一帶各大族當即背離黃帝王朝。此後一一幹年,曆經夏王朝和商王朝,浙江這一帶基本上不納人中國人的視野觀照之中。
直到春秋時代,吳越爭霸,兩國軍威震動中原列國,浙江一帶才再次受到中國史家的關注。
6骨節專車
公元前494年,當吳國占領越國都城會稽後,在拆毀會稽城的過程中,很可能不小心挖掘出了骨頭。這大骨頭實在太大了,其中,光一節骨就要用一輛車來裝。估計是史前恐龍之類大型動物的骨骼。
越國人搞不清楚這骨骼是啥玩意,就是知道了,也不會告訴吳國人。
吳國人不知道該拿這個戰利品怎麼處置,於是就派出使節詢問中原學問最淵博的學者孔子。
古往今來,淵博學者都有個毛病,就是不惟自己知道的要大說特說,便是不知道的,更要胡說瞎說,說得麵不改色胸有成竹,方顯專家本色。孔子在這點上也不能例外。
吳使既然前來請教,孔子是斷不會讓他失望而歸的。因此,孔子根據魯國早巳陳舊過時的曆史文獻檔案,再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告訴吳使——
“帝禹召集各地的神靈到會稽山,當時有個叫防風氏的神靈很遲才到。禹就把他殺了陳屍在那兒。他的骨頭一節就占滿一車,這就是最大的了。"
吳使問道: “那這位神靈又是誰呢?”
孔子說: “名山大川的神靈,能夠興雲致雨來利益天下,負責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就叫做神靈,隻守社稷的叫公侯,他們都歸王的統治。”
吳使又問: “防風氏是守什麼的?”
孔子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汪罔氏的君長守封山、禹山一帶,是姓厘。在虞、夏、商三代叫汪罔,到了周代叫長翟,現在就叫做大人。”
吳使繼續問道: “人的身長有多少?”
孔子說: “僬僥氏身長三尺,。是最短的了;最長的不過三丈,這就是身高的極限了。”
孔子一通瞎掰下來,徹底把吳使給震撼了,震撼到不行,拜服道:“真是了不起的聖人啊!”
以上故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史記》這段資料又是來源於《國語·魯語》。
在春秋時代,魯國是中原列國之中保存上古時代文獻資料最全的國家。
孔子瞎掰的也算有根有據,隻是這個根據是追溯到將近一下.五百年之前的黃帝王朝帝禹時代,由此可以想見中原文化和浙江一帶文化的懸隔已經有如兩個星球上的住客了。
從孔子的這段話,我們也不妨展開一下想象一
帝禹誅殺防風氏,為了立威,所以殺之,還要戮之。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屍體陳列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許收拾,讓大家都看到與黃帝王朝作對者的下場。同時,帝禹很可能並不僅僅誅殺了防風氏一人而已,而是連帶將與防風氏關係密切的盟友也在這次會稽山上一網打盡。
死人如此之多,到了清理殺戮現場之時,乃至要動用車子專門運載這些屍體,是以魯國文獻留下了“骨節專車”之說。孔子方得以斷章取義。
帝禹誅殺防風氏之後,頓時改變了整個浙江·帶各方國各大族之間的政治格局、國際形勢。
就像美國人打垮了伊拉克,立馬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反彈,特別是整個中東地區興起了反美風潮。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是不可能馬上從伊拉克撤軍的,一直苦哈哈地從2003年熬到2010年,才勉強體麵地撤軍。
帝禹決意誅殺了防風氏,便意味著他已經不能一走了之了。帝禹在生命最後的歲月,到底在浙江這一帶做了什麼,今已不可考。
長江流域的洪水治理,帝禹剛剛著手,就去世了。因此隻能把這個問題遺留給後任,由於文獻缺失,浙江這一帶是什麼時候治理好洪水的,已不可考。不過在帝禹劃分的九州之中,卻有它的位置,也就是《禹貢》中的揚州。
第五大州則是位於淮河與黃海之間的揚州:
彭蠡澤 已經彙集了大洪水時期四麵洶湧而來的洪水。南方各島可以安居,三條江水 已經流入大海,震澤經過治理,也獲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遍地生長,這裏的草很茂盛,樹木高大。這裏的土壤低窪潮濕,田是第九等,賦稅是第七等,其間也夾雜有第六等的賦稅。進貢的物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羽、旄牛尾和木材。東南沿海各島的人穿著草編的衣服,他們把貝錦放在筐子裏,把橘柚包起來作為貢品。這些貢品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
這是《禹貢》記載的大洪水退下去之後整個揚州的人文地理。
雖然揚州地界的大洪水並不是帝禹所治理的,然而大的方針和藍圖卻是他生前所規劃的。所以後人老實不客氣地將揚州地界洪水得到治理的功勞也加在帝禹的頭上。而隨著後世將天下治水之功皆歸美於帝禹一人,浙江這一帶作為揚州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7天雨金
根據宋代的方誌書《會稽誌》記載——
帝禹疏導了溪,老百姓方得以在此地安居。……
而《會稽續誌》則說——
剡溪,距離(嵊)縣之南有一百五十步之遙。……
王鈺雲:剡溪古時候稱之為“了溪’’。《圖誌》上說:帝禹治理天下之水,到了這裏,才算正式完工。
實際上,帝禹在浙江一帶呆的時間不過八個月,是斷不可能完成這項浩大工程的。
再說,他誅殺了防風氏,也明白浙江一帶各方國各大族口服心不服,擔心地頭蛇一旦聯手,起來反抗,那麼他從中原帶來的大軍就不得北返了。
轉眼半年的時間過去,帝禹主政八年的夏天,六月,帝禹在會稽得到中原傳來的一則奇怪消息——
在夏後氏部族興建的一座城邑,從天下降落下許多銅金屬。
這並不是什麼緊要的軍情大事,而是超出當時人類智慧所能理解的奇異事件,是以被鄭重地記錄下來。
根據中國曆代文獻記載,這種“天雨金”的現象還很是不少。
南北朝時代任防所著的鏈異記》一書中,就有很多條相近的事例:
其一日:
周王朝的時候,成陽(今西安)天空下起了“錢雨”,下了一整天才結束。
其二曰:
漢惠帝二年,皇宮之中下起了奇怪的雨,這雨是由黃金還有黑錫構成的。
其三曰:
王莽時代(介於西漢和東漢之間的新王朝),未央宮中突然下起了五銖錢之“錢雨”。
其四曰:
漢王朝時代,有一位叫做翁仲儒的人,家中貧困,隻能努力種田,住在渭川這一帶,突然有一天,天上下起了金屬雨降落在他家,共有十斛之多。
這種事情並不隻有這本書記載,其後曆代也有不少。最早,大家都不認為這是什麼好事,難以理解的事情,憑空掉下來的財寶,按照中國人樸素的理解,視之為不祥之兆。隻是記載的多了,也會總結出貌似很科學的解釋。
明代有一本《管窺輯要》談到這些現象,就引了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一段話——
當回轉之旋風突然刮起的時候,扶搖有如羊角,直衝到天空上去,往複盤旋。這旋風有的是自上而下,有的則是平地而起,統稱之回風。
這個回風很可能接近於龍卷風了,它能將地麵卜的東西刮到天上,刮到很遠的地方,然後義落到地麵上來。這樣就形成了所謂“天金雨”等奇怪的現象。
這種事情,古代有,現代也有,中國有,外國也有。
比如1940年6月16日,前蘇聯的梅斯徹拉村就出現過這樣一出奇觀,大量16世紀的古幣從天而降。
事後據科學家分析,一場龍卷風充當了“古幣運送者”的角色。
這些古幣可能來自一個埋藏在地卜.仍末被發現的寶藏。在遭受龍卷風襲擊前,這批寶藏最近已因土壤流失露出地表,並最終在龍卷風的作用下從天而降。
黃帝王朝帝禹時代,中國已經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青銅就是那時候的金,所以《竹書紀年》寫成“天雨金”。
帝禹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反應如何,已不可知了。隻是在他收到這一通報的兩個月之後,也即帝禹主政八年的秋八月,他在會稽去世了。所以後世史家,難免心下要嘀咕一番。
就是現代人,又何嚐不是呢?
1 976年,是毛澤東逝世之年,也是“文革”結束之年。是年的4月,在東北吉林地區降落了一次世界曆史上罕見的隕石雨。毛澤東從報紙上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渭然長歎,和他的秘書談及此事一
中國有一派學說,叫做天人感應。說的是人間有什麼大變化,大自然就會有所表示,給人們預報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
天搖地動,天上掉下大石頭,就是要死人哩。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趙雲死時,都掉過石頭,折過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與眾不同,死都死得有聲有色,不同凡響噢。
後來,在毛澤東去世之後,民間傳說這場隕石雨之中,有三塊石頭特別的大,這三塊大石頭,分別代表中國當時最高層三大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
這種迷信,由來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可謂是深入人心。即便是像毛澤東這樣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不免興起感慨。
是以,黃帝王朝帝禹時代主政最後一年的這場“天雨金”,隨著帝禹之死,其政治效應在日後便慢慢地延展開來了。
黃帝王朝治下的每一個老百姓都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不安地意識到,一個新時代即將到來。
對於帝禹之死,對於這個黃帝王朝曆任君主中最強而有力的統治者,他們心中湧起了無限的哀悼、傷感,然而,內心深處卻長長地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