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鼎定九州
1龍門工程
這裏就來說說丁文江力證其否的龍門工程。
《呂氏春秋》有這樣一段文字,為我們描述了龍門未被帝禹開鑿之前的情形——
上古的時候,龍門、呂梁還沒有開鑿。黃河的水越過孟門山,水漫出兩岸,逆流而行。不分丘陵、沃野、平原、高地,完全被掩沒,稱為洪水。
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與陝西韓城之間。傳說此山乃是帝禹治水時開鑿的,後人便稱之為禹門。又由於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衝的古渡口,禹門便稱之為禹門口了。
這個傳說是什麼時候起來的呢?
翻閱文獻,最早見於鰹予》一書一
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疏通了西河、漁竇,用來排泄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防水、原水、派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
在黃河中的底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於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
東邊穿泄大陸的迂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以此限製東土的洪水,用來利於冀州的人民。
南邊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於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這是帝禹治水的事跡。
龍門工程何以被墨子特意提出來,乃是因為龍山之險,可謂冠絕天下。龍門位於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人峽穀的最窄處。當奔流如注的黃河之水流經龍山,突然被約束在高山峽穀之間。河道既然漸狹,河水隻能幹回百轉,奔騰澎湃。一次次猛烈擊打在兩邊的山壁之上,激山為浪,有如登高,人稱“禹門三級浪”。
在碰壁以後,退了回去,隨即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再次狂怒地咆哮起來。河水衝向天空,轟然作響,可謂是“平地一聲雷”。
是以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對龍門的曆史描述不吝筆墨,寫道——
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
故老相傳,龍門乃帝大禹所鑿,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夾很長的一段,兩邊都是懸崖,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 “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這話說得沒錯!
龍門水流交彙衝擊,白色的水氣像雲一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霧氣纏繞,往雲霧的深處望去真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憤怒的晶(古時一種動物),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遊而去。
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絕對不是四匹馬拉的車(駟馬)所能追得上的。
此外又說——
古時候大禹疏導黃河,從積石山入黃河,鑿開粱山疏導河水,說的就是這個地方。也就是《水經注》所說的龍門。
《魏土地記》說: “梁山北邊有龍門山,是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寬八十步。岩石上還遺留下鑿過的痕跡。”
酈道元所處時代,已經是秦漢之後,至此時,所有的文獻都把龍門的“開鑿”當成是帝禹的功績了。
那麼帝禹是否真的開鑿了龍門山呢?
一句話,不可能的。如果大家有幸去看龍門山的話,就會知道,以現代的科技水平,是有能力做到這點的。隻是一定有能力,是要加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動用核彈級的武器,方能一舉削平之。
帝禹如果足外星人的話,如果是神的話,也許可能做到。
很遺憾,帝禹並不是。
提到龍門,這裏不妨也附帶說一下這個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觀所衍生出來的神話傳說,其巾.一則最為出名的當是“鯉魚躍龍門”,最早出自漢人著作《三秦記》之中一
龍門山位於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辟龍門,有一裏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
每到晚春時,就有黃色鯉魚逆流而上,過了龍門的就變成龍。
……龍門之下,每年的晚春有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著來到龍門。
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
剛一登上龍門,就有雲雨跟隨著它,天降大火從後麵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
這真是一個壯麗而又殘酷的場麵。千萬條鯉魚,在激流急浪中爭躍龍門,希望一舉變化,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一年之中,成功者不過七十二條而已。
所以在中國隋唐實施科舉製之後,這一傳說,很是得到文人士子的關注和共鳴。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禦詩》中便說——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即便到今天,這一說法猶在每年高考前屢屢被提及。
走筆至此,本書作者遙想帝禹生平功業,又不免想,帝禹本人又何嚐不是躍上龍門的鯉魚呢?
他雖然一生下來便是貴族,然而也不過成千上萬個封國中的一位,又是罪人之後。卻以其堅忍不拔之毅力,曆經種種考驗,終得以成為黃帝工朝最後一任天下共主。
同時帝禹一手開創了夏王朝,更是將中國曆史由大同社會時代一舉邁進至小康社會時代。
2中流砥柱
黃河中遊,除了龍門之險外,尚有一處,也是中國的地理奇觀,乃就是砥柱山。
這一砥柱目前尚在,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麵兩丈多;洪水季節,它隻露出—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要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
然而,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衝刷,它一直猶在。
是以中國成語有句——中流砥柱。
此山在今三門峽市,相傳此處原是連綿的山巒,帝禹治水至此,揮動手中神斧,一下子將此山劈成三道峽穀,滔滔大河得以東流而去。
《水經注》一書便稱——
砥柱,是山的名字,上古時代,帝禹治理洪水。如果有山陵擋住了河水東流,就開鑿以疏導洪水。
因此劈開了這座大山以疏通河水,河水分流,圍繞著這座山而流過去。這座山屹立水波之中,就像一根特大的柱子,因此被命名為砥柱。
三個峽穀被鑿穿之後,蓄積的洪水得以分流疏導,老百姓根據這座山現在的形狀,稱它為三門。
此時這三門尚未被一一命名,到了明代人所撰寫韻百科全書《三才圖會》中,則已經被分別稱之為人門、鬼門、神門了——
砥柱,在郟州東麵五十裏處的黃河河道之中,因為這座山的形狀就像一根柱子所以大家都這麼叫它。
《尚書·禹貢》上說帝禹疏導黃河之水一直到砥柱,指的便是這個地方。
前往砥柱遊玩的話,沿著黃河河道而行,抵達三門峽這個地方就是了。
所謂的三門:中間叫神門,南邊叫鬼門,北邊叫人門。
最早的時候,則是一座特大的石頭橫亙於黃河河道之中,一平如砥。
遙想上古時代洪水泛濫,帝禹將這座山鑿開,一分為三,才得以令河水行於其間,其勢磅礴,聲音激蕩,有如驚雷。
這三門之中,以鬼門最為凶險。
古人難以明白,何以奔流的黃河河道之中,會有這樣的地理奇觀,所以歸功於帝禹治水的功績,倒是不足為奇。
這裏還是根據近代地質學家丁文江的說法,給出個科學的解釋——
砥柱又叫做三門,是因為有兩塊火成岩侵入煤係的岩石之中。
煤係軟而火成岩硬,所以受侵蝕的遲速不一樣。
煤係被水衝開一丈,火成岩卻不過受了十分之一的影響,成為了所謂三門。與禹何涉?
總之,鑿龍山、分三門,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都隻能是天然形成,是和帝禹統統不相幹的。然而在上古神話傳說巾,帝禹治水不但是完成了,而且一治理,是九條河流都給治理了。
這麼浩大的工程現代人無法接受,而古代人接受了。
怎麼接受,那就是不把帝禹當成人王看待,隻能將他說成是整個黃帝王朝曆任君主中最為厲害的神。
既然是神,就是從天上下來的,神來治水,斷乎不會是兩手空空的,帝禹從天上帶了息壤到了凡間。
既然是神,那就能下到地獄裏頭去,據說帝禹沒事幹的時候,還挖開神山昆侖山,一直往地底下挖,隻是不知道有沒有挖到了幽都。
帝禹除了這些上天下地的異能,還有一樣本事,就是連太陽的運行,晝夜的交替,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淮南子》一書中《天文篇》就說__一
太陽從賜穀出來,在成池洗個澡,然後挨著扶桑樹升起,這叫做晨明。
……走過了九州七站,有五十一萬七千三百零九裏。
太陽這些運行規律都是大禹製定的章程,這樣人間才有了朝(早晨),晝(白天),昏(黃昏).夜(黑夜)。
帝禹是神,到了人間治水,遇到自身本事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求助於各路神仙。根據《屍子》一書的說法——
帝禹治水的時候,在黃河之旁收集水文數據,突然黃河之中冒出一隻白麵而又身形很長的人魚,告訴帝禹說: “我就是河精。”然後授予了帝禹一份“河圖”。之後,這隻河精又沉入了深淵之中。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位河精何以對帝禹如此厚愛呢?這個神話故事沒有交代清楚。
但是沒關係,故事嘛,總是有後來人繼續講述的,並不斷添枝加葉的,到了,晉代王嘉的筆下,這個河精的來曆就清晰起來了。
根據王嘉的說法——
最初,帝堯下令鯀氏治水。然而鯀氏連續忙活了九年,一點功效也沒有。慚愧自責之下,鯀氏投水自殺了。
鯀氏投水的地方就是羽淵,他死後化作黑色的大魚,時不時地揚起自己魚須、振作起自己身上的鱗片出現在水麵波濤之上,看到的人都稱它為“河精”。
帝禹竭盡全力治水,疏導河水穿越重重阻礙在它們麵前的高山丘陵。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有一條黃龍搖曳著尾巴走在帝禹的前麵,而一隻黑色的大烏龜則背負青色泥土追隨在帝禹的身後。
這隻黑色的大烏龜就是河精的使者。它的頜下有印,印文都用古老的篆文書寫,內容是記錄九州山川的情況。
帝禹所劈開穿鑿的大山丘陵之處,都一一以這隻黑色大烏龜身上的青色泥土做下標識,再讓它用身上的印印於其上。
也就是說,河精就是帝禹的母親鯀氏。如此安排,自然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從上而可以看出,幫過帝禹治水的伏羲氏、鯀氏,都是和黃帝王朝有著淵源的人物了。
3無支祁
到了漢代,又有一本《吳越春秋》,認為僅僅靠神仙相助是不夠的。或者說,如果神仙出手,就能解決了這些問題,那還需要帝禹嗎?
於是在這個故事版本裏頭,帝禹就像現代的武俠小說的男主人公一樣,需要在深山野洞裏頭,找到一本武功秘籍,然後再出來威震江湖了。
《吳越春秋》是這麼記載的——
帝禹治水有年,然而工作還是未見成效。他憂愁地深深思索,於是就查考古書《黃帝中經曆》——這大概是聖人所記錄的。那書上說: “在九嶷山東南的天柱山,號稱宛委山,赤帝就居住在這山上的宮殿裏。在那山崖的頂上有一本書,用有花紋的寶玉托著,用厚厚的大石頭蓋著。這本書用的是黃金製的簡劄,簡上是青色的寶玉連綴而成的文字,用白銀製成的繩子編聯起來,那書上的文字都凸出在簡片上。"
帝禹於是就到東方巡視,登上了衡山,殺了白馬用它的血祭祀山神,然而仍然沒有見到他所要尋覓的神書。
帝禹於是登上了山峰,仰天長嘯,最後疲累之極,恍恍惚惚地睡著了。
在夢中,他夢見一個身穿紅色繡花衣的男子,其人自稱是玄夷蒼水的使者。
這位使者說道: “聽說黃帝王朝的君主派遣帝禹到這裏,所以特在此等侯。現在還不是看神書的時候,我將告訴你這日期,不要認為我是在開玩笑地吟唱,我本來就老在覆釜山依著曲子來歌唱。”
說到這裏,這位使者向東掉過頭對帝禹說: “想要得到我山神的書,你必須在黃帝峰下齋戒,三月庚子日,再登上山頂揭開石頭,那黃金簡劄就在那裏了。"
帝禹退下山去,又整潔了身心,在三月庚子這一日,登上了宛委山,拿出了黃金簡劄的書,查閱了黃金簡劄上的玉字,終於了解了疏通河道的原理。
按照神話故事的演進過程,最初劇本乃是偉大人物遇到難題了,然後解決了。更進一步的版本,則是偉大人物遇到難題了,出現了神仙來當幫手,然後解決了。而再進,一步的版本,則是偉大人物遇到難題了,出現了反麵角色,於是再出現了神仙人物來當幫手,然後解決了。
於是帝禹治水的過程中,就一波三折了起來,突然冒出了一個大魔頭無支祁。
《古嶽瀆經》上是這麼記載的——
帝禹治水,三次來到桐柏山(今河南桐柏縣西南),然而每一次都遇到意外而凶險的狀況:突然之間刮起大風,打起大雷,滿山的木石都發出號叫之聲;土伯(土地神)壅堵河流,天老(天神之一)也按兵不動,使得帝禹的治水工程勞而無功。
帝禹勃然大怒,他召集百神前來,並命令夔龍(神名,如龍,一足)平亂。桐柏山等山神也都前來稽首謝罪,並要聽從調遣。
於是大禹囚禁了阻礙治水的鴻瀠氏、商章氏、兜盧氏、犁婁氏等部族首領,最終捕獲了一意阻礙帝禹治水的幕後大魔頭——主掌淮水和渦水的水神無支祁。
這位無支祁能說會道,知道長江和淮河的深淺、高原和低地的遠近。
他形如猿猴,低鼻粱,高額頭,黑身白頭,黃眼睛,雪白的牙齒,脖子向上能伸一百尺,力氣超過九頭象。同時,他的運動細胞至為發達,搏擊、跳躍、奔跑,都非常輕捷靈便,而性情浮躁,不能安穩。所以,無支祁雖然被找到,但無人能夠把它製服。
帝禹下令天神童律製服他,沒有成功;又命天神鳥木由製服他,也沒有成功;又命天神庚展出手,終於把他製服了。
無支祁手下的妖魔鬼怪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等等,多達數千,跑來呼號搗亂,被庚辰用戟趕走了。
於是禹命人把無支祁的脖子上鎖上鐵索,鼻子上穿上金鈴,遷徙於淮陰的龜山腳下以鎮壓之,讓淮水永遠安穩地流入東海。
在這個故事裏頭,無支祁頗類似大鬧天官的孫悟空,有著一大幫妖怪兄弟,然而和正統的神仙對著幹。
孫猴子是什麼下場,無支祁自然也不能自外了。
4脛不生毛
關於帝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黃河長江兩岸民間有的是各種好玩的版本,如果一一記載下來,那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估計還得另出一本專書來。這裏就不妨點到即止了。
隻是從這些神話故事之中,大可以體會到古人的一種觀念——大洪水之類的天災,乃是天意。
治水這種事情,靠人力是無法戰勝的。隻有求告天上地下各路神仙,取得了他們的憐憫,在他們的出手相助之下,才有望治水成功。
這觀念一直到近代都猶未過時,那麼在古代,乃至於上古蒙昧時代,中國人是斷乎沒有治水而得成功這一自信的。所以帝禹這樣的人物,隻能是神,而不可能是人了。
因此在先秦文獻裏頭,帝禹在黃帝王朝曆任君主之中的地位可謂至為超然。在他死後,而不論朝代如何更替,國家政府都要祭祀帝禹這位神人。
到了帝堯時代末年,困擾了黃帝王朝接近-三十年的大洪水終於緩緩地退下去了。而帝禹作為此一時期的黃帝王朝水利部長,天下之美譽都歸於他一身了。
然而這並不是說帝禹無所作為,他這十三年的時間,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他拖著瘸腿,行遍了天下各大族,每一日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
《韓非子》一書上就說——
在帝禹統治黃帝王朝的時代,他親自拿著鍬鋤帶領人們幹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沒了,就是奴隸們的勞役也不比這苦。
《莊子》一書上則提到墨家學派是如此宣揚帝禹——
墨子宣揚說: “過去帝禹堵塞洪水,疏通江河,而溝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還有小河流無數。帝禹親自拿著盛土的器具和掘土的工具,而聚合於天下的河流;帝禹累得腿上沒有肉,小腿上沒有汗毛,暴雨淋身,疾風梳發,安定了萬國。帝禹真是個大聖人,他身體為民勞苦到如此地步。”
當然,他再怎麼忙,還是有一件個人私事,不得不忙裏偷閑給完成了。
什麼事?終身大事。
帝禹領導夏後氏,剛剛進入了父係社會形態,然而鯀氏之先,曆代都是母係當權。這父係勢力要想穩固,帝禹的第一項重任,便是娶個老婆,生個兒子。
有了兒子,帝禹百年之後,就能夠把族長之位傳給兒子。夏後氏也能穩固地立身於黃帝王朝各大族之間。
須知當日鯀氏之死,有很大的原因,便在於其堅持的價值觀(母係社會形態)有悖於黃帝各大族的價值觀(父係社會形態)。
如果帝禹做不到這一點,不消說,那是連夏後氏一族族長的位置都安身不牢的。而在上古時代,一個族長沒有了本族的支援,那就等於現代政治家沒有了選民的支持。
所以,帝禹為了生孩子,那是有條件就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了。
當然了,他作為一個族長,以他的族長之尊,要是隻想單純亂搞,在本族內猛生一堆,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情。然而,帝禹自被任命為黃帝王朝的水利部長之後,奔走天下,少有閑暇。這點從他後來即便生下了兒子,也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便可推想而知了。
再說,族內通婚,即便生下兒子,也沒有多大意義。
須知帝禹作為夏後氏族長,有光大本族的責任。
縱觀整個黃帝王朝曆代各大族,一族之興起之顯赫,都是從結了一門好親開始的,然後再親上加親,越來越親,最終形成盤根錯節的世家貴族。
然而自夏後氏自從鯀氏一族分裂出來,族中人數已然不多;二來本族地位取得黃帝王朝各大族的認同,尚需時日;三則鯀氏之死,終帝堯一生,那是翻案無期。既然鯀氏政治上不得平反,自然也要連帶影響了夏後氏之崛起。
因此,夏後氏是找準攀親,誰都不搭理。加之帝禹的個人形象是比較遺憾的,長得難看不說,還凶巴巴的,再加上瘸腿,用三等殘疾形容他都算是客氣的了。
所以要靠他自身的魅力征服異族的姑娘,那恐怕有點難了。
到別的大族一提親,人家一聽說帝禹這個情況,雖然是政治婚姻.'也要聽取一下姑娘的意見,姑娘估計十個有九個要搖頭。
所以,帝禹的婚事就這麼擱置了下來。
二十歲過去了,三十歲又過去了。帝禹還是沒有找到老婆。還好這個問題,在帝禹遇見了塗山氏之女後,順利地解決了。
5塗山氏
這裏先要介紹一下這個塗山氏。
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塗山氏是什麼樣一個部族。
“塗”這個字在古《尚·書》本作“盒”,秦漢時期省寫為“佘”。
“餘’’,從甲骨文的造字上,可看出是為樹木支撐的房屋。
下麵有兩座山,而不是一座,則可能是這一部族居住在多山的丘陵地帶之上。所以,這個塗山氏很可能是遠古時代久居於南方的望族。
在大洪水之中,由於他們本來就居住在高地之上,所以在各大族遭受慘重損失的時候,他們受到的影響最小,因此實力急劇上升。.
而隨著日後大洪水退去之後,塗山氏從高山上下來,逐水而居,於是,盒山氏搖身一變而為塗山氏了。
文獻中記載帝禹娶塗山氏之女的故事頗為不少,最早的當是出自《尚書》中《益稷》一篇,帝禹自述自己治水功績之時,連自己的私生活也拿出來顯擺——
我娶了塗山氏的女兒,結婚四天,曆經辛日、壬日、癸日、甲日。然後就匆忙治水去了。
後來,我的兒子啟生下來了,呱呱地不停地啼哭,我卻顧不上慈愛他,隻忙於考慮治理洪水、平整水土的事情。
這一傳說到了後世,一再增益。到了漢代《吳越春秋》一書中,就變得不惟有人物還有人情,更有歌詠了——
帝禹三十歲了,還沒有娶妻,,他在治水過程中,行到了塗山這一地。
他恐怕自己如果年齡太大了,還一直打光棍的話,會違背了黃帝王朝的婚姻製度(當然了,也可能是害怕大家的笑話)。
所以,他找了個借口作為托辭:
“我如果要娶妻的話,老天爺一定會給我啟示,降下先兆的。”
帝禹話猶未畢,一隻九條尾巴的白色狐狸出現在了帝禹的跟前。
帝禹說道: “白色,就是我衣服的顏色。九條尾巴,就是土地神靈顯示的征兆。"
因此,帝禹在塗山停留下來,然後他聽到一曲塗山民眾傳唱的歌謠:“新娘溫順美麗得像一隻白狐狸,九條尾巴在她腰間飄飄蕩蕩。塗山氏家門即將迎接貴客,這位上門的貴客一臉王者之端莊。成了家立了室,我要讓對方門楣從此光大興亡。天上和人間的秘密,都在這歌謠裏頭暗藏。"
帝禹當即大喊一聲,我明白了。
於是,就這樣,帝禹迎娶了塗山氏,並按照夏後氏部族的習慣,將這位女子取名為女嬌。這場婚禮,隻經曆了辛日、壬日、癸日、甲日。帝禹就匆匆忙忙地出門治水了。
帝禹離開了十個月之後,他的兒子夏啟出生了。夏啟剛生下來的時候,整天都看不到自己的父親,哇哇地日夜哭個不停。
由於後來帝禹成為黃帝王朝的天下共主、夏王朝的開創者,偉人的私生活,向來是最讓群眾感興趣的。
因此帝禹的這段婚姻經曆不但被記錄下來,而且,他結婚的那四天,居然在當地形成了至為特殊的婚俗。同樣還是《呂氏春秋》一書,是這樣記載的——
帝禹迎娶了塗山氏之女,並不以私害公,他的婚禮從辛日一直到甲日,一共四天。然後他就繼續去治水了。所以江淮一帶的婚俗,都是以辛壬癸甲這四天為嫁娶之日。
好玩的是,江淮一帶,將帝禹的成婚日視之為良辰吉日。而別的地方則不然,反以為是大凶。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日書》便說——
癸醜、戊午、己未,這幾個日子,是帝禹迎娶塗山女的日子。
如果在這些日子中迎娶了女人,男人要是最後不拋棄這個女子,這個女人必定因為兩人所結合生下的兒子而死。
由於帝禹在婚期之後,便毅然離開溫柔鄉去治水。其後又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之女形同被拋棄。其後,夏啟降生之後,塗山氏之女似乎是難產而死。
因此,《日書》作為占卜之書,視這幾日為大凶之日,不宜迎娶,似乎也言之成理。
6桑林之樂
《呂氏春秋》上又說一一
帝禹巡視天下治水之事,途中娶了塗山氏之女。
帝禹沒有來得及與她舉行結婚典禮,就馬不停蹄到南方巡視去了。
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大致可以理出塗山氏乃是南方江淮一帶的一大望族。
這個塗山到底何在呢?
《漢書·地理誌》上在九江郡當塗縣條目下有學者應邵的注解——
帝禹所娶的塗山氏,是上古時代一個侯國,其族居之地塗山那裏有禹墟。
這個塗山也就是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
前麵說過了,帝禹無論是家門還是個人的先天條件並不是很好,要找到一個滿意的老婆是很困難的。
因此帝禹成了老大難。
黃帝王朝各大族都不待見的帝禹,塗山氏為什麼就喜歡卜了呢?
帝禹和塗山氏之女相遇,是在桑林之會上。桑林之會晚自春秋時代還很流行,是一項自母係氏族時代延續下來的大型民俗活動。
原民認為桑木(又叫扶桑木)乃是傳說中的太陽樹,自然要將其栽種於神聖的祭壇——“社”的周圍,桑林則成了“社林”和“社木”。
在仲春二月時節,在祭祀大典之後,男男女女都會在桑樹林外的草坪上聚會。
在聚會上,大家都會把自己的衣服脫得光光了,跳起裸體舞,也就是所謂的桑林之舞。在這種舞蹈儀式中,男女雙方都可以放肆地挑逗對方,求得對方的回應。然後男女要是彼此看中,就相約找個屬於自己的戰場,露天戰鬥,名之為“野合”。
中國的大聖人孔子就是野合的產物。
帝禹的這次野合是頗有一些疑問。
須知在桑林之會上野合,那屬於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事後大家是不必負責任的。更不需要談婚論嫁的。
而帝禹和塗山氏卻是在幹柴烈火之後,立馬閃婚,實在是太奇怪了。
打個比方,現代社會,男女搞一夜情,大家可以理解。可是…夜情的第二天,不是各自提了褲子走人,而是跑到婚姻介紹所登記結婚,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這疑問後世屈原的《天問》中提得最為顯豁——
帝禹為治水出力獻身,深入民間視察下情;
他怎麼就贏得了塗山氏的歡心,在桑問野地的高處台地和她交歡?
帝禹愛憐塗山氏,決定和她結婚,這也是為了後繼有人。
為什麼兩個人明明嗜好並不一樣,卻是那麼貪圖一時的性快活?
可見在上古時代的傳說之中,帝禹和塗山氏兩人的情事,是再典型不過的野獸和美女,至為不搭。然而兩個人到底搭上,而且還馬上趁熱打鐵,辦了婚禮,帝禹就此成為塗山氏的女婿。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是女方看上帝禹手中的權柄了。所以帝禹長得再難看,腿再怎麼瘸,女方隻有忍了,認了。
須知帝禹夏後氏的勢力中心在汝、潁上遊及河洛一帶。當他們治理好本地河水,自然會順流而下,沿潁水南下治水。
帝禹治水,身邊帶領人數之眾,可謂是黃帝王朝曆代所未有的壯觀。
到了新的所在,就要借助當地人的力量,和當地望族合作。這時候應當身段柔軟,到了誰的地頭,就按照誰的規矩來。
比如帝禹進入南方,南方天氣炎熱,在夏季很多部族都是不穿衣服的,被視之為“裸國”。
帝禹要和這些部族搞好關係,進入他們的地盤,首先就是要帶頭脫下自己的衣服,隻有離開了他們的地盤,才能將衣服穿上。
而如果對方仗恃自己是地頭蛇,既不合作還百般刁難的話,以帝禹之性格,則動用武力驅逐之、掃平之。
7南音之始
一時之間,黃帝王朝的聲威震動江淮。特別是帝禹的威名,當地望族很快地便如雷貫耳。江淮一帶本屬於黃帝王朝周邊,對於黃帝王朝政治政府內部各大族權力格局並不了解。
所以,一看到帝禹治水的隊伍如此浩浩蕩蕩,當地人自然以為帝禹是黃帝乇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於是,塗山氏油然興起了與夏後氏聯姻的念頭,希望借此結成政治、軍事聯盟,從而有效地鞏固自己地頭蛇的地位。
論起帝禹的初衷,未必就想在這裏結婚了。
然而,塗山氏氏族首領也有一招,就是在帝禹治水必經之路的神社上召開盛大的祭祀之會,也就是桑林之會。桑林之會作為當地的祭祀大典,帝禹受到邀請,自然要來參加。
論起帝禹的本意,當然是搞好外交關係嘛,以後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衝突。未必有結婚的念頭。而塗山氏之女則在本族首領的耳提麵命之下,決意要用美色搞定帝禹。
於是,桑林之會上,長相醜陋還瘸著腿的帝禹突然成了萬人迷。
帝禹本無心,卻經不起塗山氏之女的有意。兩相湊合之下,遂成就了一段姻緣。
這段政治婚姻,對於塗山氏政治地位的提升,可謂是回報豐厚,甚至可是說是一本萬利了。
日後,帝禹成為黃帝王朝的天下共主,感激這段婚姻,竟然將按照傳統應該在國都召開的黃帝王朝各大族朝會,改為在塗山召開,以酬庸嶽家對他的鼎力支持。
當然,塗山氏一族對帝禹的貢獻也至為巨大,《史記》一書便將夏王朝興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美於塗山氏對帝禹的襄助。
到了夏王朝立國之後,塗山氏更成了夏後氏曆代君主最堅定最忠誠最可信賴的部族。
所以,夏王朝的亡國之君夏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了流亡南巢,便是因為南巢這一帶正是塗山氏的勢力範圍。
帝禹和塗山氏之女本是政治婚姻,兩人並沒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基礎。所以婚禮四天之後,帝禹即行離去,固然是因為治水,然而也昭示兩者之情分至為疏遠。甚至很可能的情況,帝禹在新婚之夜,也未必是很愉快的。
從女方的角度,塗山氏之女雖然下嫁,然而她的身份乃是貴族,卻身不由己嫁給了一個瘸子。這種心理落差,難免要讓她興起了委屈之情,這也是人之常情了。
而從男方的角度,帝禹並不傻,很快就察覺到這些,作為一個男人,願意締結一段基於憐憫之上的婚姻嗎?
所以,婚後,帝禹將塗山氏迎回了本族族居地,而在其後整個治水過程,三次經過自家家門,然而最終還是沒有進入家門。
誠然治水確實是重責大任,然而帝禹如果有一絲的情分牽係在塗山氏之女身上,是斷不至於如斯絕情。恐怕這裏頭最大的緣故,還在於帝禹不知道該當如何處理好這段感情,而最終選擇了逃避吧。
帝禹結婚之後,久久不歸。
塗山氏很不湊巧,懷孕了,所以日夜期盼帝禹再次出現。她特意命令自己的侍女時時出去打探消息。
在那種通訊不發達,沒有電話、手機的時候,要在茫茫天地之間找到…個人,何其之難。塗山氏之女的侍女倒是頗有巧思,想出了一個法子:她站立於高處,放聲歌唱,希望歌聲能夠傳到帝禹之耳中。
根據《呂氏春秋》的記載,這歌聲這旋律遂成為了中國南方音樂的最初起源,也是中國文獻上記載的第一次女聲獨唱——
帝禹巡視天下治水之事,途中娶了塗山氏之女。帝禹沒有來得及與她舉行結婚典禮,就馬不停蹄到南方巡視去了。
塗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塗山南麵迎候禹,她自己於是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 “候望人啊。"這短短的一句歌詩,就是最早的南方音樂了。
男女雙方即便沒有感情,然而哪一位女子生產之時,不是滿心期望著孩子的父親能夠守護在跟前呢?然而,帝禹到底沒能回家,他的兒子夏啟就這樣在一片哭號中呱呱墜地了。
也正因為此,口積日漸,帝禹對留守家門的塗山氏之女深懷愧疚之情。為了表達這一愧疚之情,帝禹隻能從形式上彰顯塗山氏之女在本族的地位,以補償之。
是以帝禹這位自身並不在意官室華美的君主,為了塗山氏之女,特意興建了一座高台。根據《水經注》記載——
帝禹迎娶了塗山氏之女後,這位女子思戀本國,於是帝禹下令興建一座高台,讓塗山氏可以登臨遙望故國。
多麼浪漫的傳說啊!
隻是這個傳說好像又有點眼熟。在巴比倫古老傳說中,便有一則關於“空中花園”興建的美麗動人的傳說——
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為王後。這位王後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
然而,這位王後每天總是鬱鬱寡歡,在尼布甲尼撒的詢問之下,王後說道:“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裏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麼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
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空中花園的宮殿裏,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麵栽滿了奇花異草。
如此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於使得王後一展愁眉。
如果這兩個傳說均有所本的話,則帝禹時代約為公元前兩千多年,帝禹這一浪漫創意是應該獲得發明權的。這位塗山氏之女命運的幸與不幸,實所難言。
說她幸,自然是因為嫁給了帝禹,從此青史留名,以至於今,讓每個中國人都難以忘懷。
說她不幸,一個女人,再怎麼堅強,總是希望自己的愛情溫暖而燦爛,像這樣的政治婚姻,像帝禹這樣一個有不如無的丈夫,遇見了,人生又怎麼可能快活喜樂呢?
照此,她的結局至為悲慘,也便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
8啟母石
上古時代,婦女的最大殺手之一,便是難產。
根據當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數字,每1。萬名孕婦中會有1900人在生產過程中死亡。而上古時代難產死亡率之高,更是現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塗山氏之女很可能是因為難產而死的。
上古時代人們基於生殖觀念,對於婦女難產,往往是先救孩子,再救產婦。塗山氏之女在難產之時,當是被巫師以石刀剖腹助產。
這一事跡傳之後世,又與帝禹治水和望夫石傳說 相附和,衍生出一個至為離奇的故事。根據《墨子》一書記載——
帝禹迎娶了塗山氏之女後,依舊前往治水,為了打通軒轅山(今地不詳),帝禹展現神力,化身為熊以劈開山脈。已經懷孕即將臨產的塗山氏正巧前往探視,驚詫之餘,急忙逃離,跑到嵩山(夏後氏族居之地)之下,莫名其妙地變化成了石頭。
帝禹這時候追了上來,對著石頭大喊,將我的兒子還給我。塗山氏所化之石頭破開了,向著北方,生下了夏啟。
夏啟是石開而生,所以名字叫啟。
啟,是“開”的意思。
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然而也反映了上古先民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
帝禹在自己老婆化為石頭的時候,考慮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如何拯救塗山氏之女的生命,而是她肚子中的孩子是否能夠存活。
如果放在今天,肯定大家要痛罵其天性涼薄了。然而在上古時代,遇到這一情況,所有人條件反射的第一反映,便是先保住孩子。這顯然是特定殘酷的自然壞境下形成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了。
因為有了孩子,種族才能延續,才有未來,才能在與別的種族的競爭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帝禹主持治水第十三年,也即是帝堯主政一百年。黃帝王朝正式向天下宣告,橫行天下長達二三十年之久的洪水之患終於被抑製了。
果真如此麼?
未必。
前文表過,帝舜時代前期,帝禹和三苗之國爭鬥不休,其主因在於爭奪長江流域的治水權。
進而由此,黃帝王朝與三苗之國不斷發生摩擦,最終引爆黃帝工朝時代東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征-苗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