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學特長生導師製——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最適宜的教育
在中學實行特長生導師製,是成都七中在教育改革中的創造。自1987年起,學校每年從高一新生中選拔出一批品學兼優、學有特長的學生,分別為他們確定了導師。這些導師都是全校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高級或一級教師。特長生在導師的輔導下,一年就把高中三年的功課學完了。餘下的時間就在導師指導下閱讀有關專著。這種以自學為主,自己設計實驗課題、向導師質疑問難的學習方法,跟大學培養研究生的方式很類似,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近年來經教師指導過的特長生在全國各類競賽中名列前茅,有的還在國際比賽中獲獎。如章寅同學經導師指導,一年內閱讀了美國、匈牙利、波蘭等國的數學書籍達40多本,留下10本厚厚的習題集。他於1992年參加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榮獲金牌。目前,成都七中學生共獲得9枚國際金牌。
2010年10月,SASTRA拉馬努金獎委員會宣布,將2010年度SAS-TRA拉馬努金獎授予29歲的巾國數學家張偉。評獎委員會主席、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數學教授K·阿拉底( Krishnaswami Alladi)在頒獎詞中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與他人的合作,張偉博士在敬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作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因為他早期的奠基性工作和最近的兩項工作,張偉博士已經成為他所在領域的國際領袖。”
張偉,1997—2000年就讀於成都七中,因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被保送進入北京人學數學科學學院,後到美國繼續深造,現為哈佛大學講師。他同樣也是在特長生製度下取得成功的事例。
目前,成都七中的導師製正在向管理規範化、門類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還打算把導師隊伍從本校擴展到成都市高等院校和其他中學,吸引更多的專家、教授及中學優秀教師參與特長生的指導,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出類拔萃的人才。
3.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刨設最適宜教育的前提
成都七中是一個實現教育理想的新舞台,這個舞台上,有一支在成都口碑極好的教師隊伍,這是給學生創設最適宜教育的重要前提。成都七中在進一步推進“兩課一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研究和德育實效性)的過程中認識到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是學校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和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學校采用多種形式培訓提高教師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1)舉辦新分新進教師培訓班
培訓目的:培養新教師和青年教師吃苦耐勞的敬業奉獻精神;幫助新教師和青年教師明確成都七中教育教學工作的常規要求;幫助新教師和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和勝任成都七中的教育教學工作,並不斷提高教學業務能力;幫助新教師和青年教師理解成都七中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和優良傳統;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培訓方式:集中和分散相結合;講授和互動相結合;理論學習和經驗交流相結合;教育教學專題培訓與教學常規技能培訓相結合。
培訓內容:成都七中傳統教育,包括成都七中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和優良傳統;成都七中教師師德修養;成都七中教育教學常規要求;優秀教師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學科專業知識進修與學習和課堂教學;校本研修與教師成長和發展。
(2)“跟蹤”聽評骨幹教師課程
“跟蹤聽課、評課談心”是成都七中幫助中青年骨幹教師總結經驗,促使其迅速成為優秀教師的成功之舉。由學校校長、中層幹部、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及指導教師組成的聽課、評課小組對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作連續的跟蹤聽課。每堂課都進行嚴格的評議,誠懇交談,每周小結一次,一月一次全麵評析。對不同課型的結構、課程設計、教學組織、習題配置,直至板書、儀態、課堂教育等同題都逐一進行分析研究、探求最佳方案。同時幫助這些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製定個人三年規劃,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跟蹤聽課”已成為成都七中提高青年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方法,它也是成都七中選拔優秀人才、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手段。
(3)“帶題研修”
學校中青年教師的“帶題研修”工作一般圍繞學校的重大教育科研課題展開。幫助中青年教師落實本期所承擔的教育教學科研課題。引導中青年教師開展“學法指導”、“課程結構改革”、“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德育實效性”、“學科教學”、“中學素質教育”等方麵的專題研究。中青年教師“帶題研修’’的課題成果及學習情況報學校研修室備案。
(4)“轉轉課”
“轉轉課”即輪回聽課。同一章節,輪回互昕、互幫互學,使新教師和青年教師能學人之長,補已之短,迅速提高。
(5)“老帶新、熟帶生”的結對活動
實行“一幫一”的“老帶新、熟帶生”的師徒結對活動,幫助新教師和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以上的方式已成為成都七中提高中青年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方法,它也是成都七中選拔優秀人才、培養優秀教師的重要手段。
五、成都七中啟示錄——筆者手記
一所學校要有特色,就要允許教師有個性,學生有特長。如何在符合整個教育大背景的狀況下因地製宜,揚長避短,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麵對現實的教育狀況,改革是一條必然之路。
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應為具有不同個性特長、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層次的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從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得到最佳的發展。依照現行的選拔機製和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生應試素質的培養不能放鬆,但是培養應試的方法手段可以改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培養應試的能力之餘,發展自己的特長與愛好,提升自身的素質與品質。
學生的高度源於教師的深度。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創設最適宜教育的前提。把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多層次優秀教師隊伍,貫徹到辦學過程的始終;把激發教師個體的創造活力和建設高度文化認同的教師群體,確定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追求,把創建好的辦學氛圍和具備前瞻眼光、現代化意識,確定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
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行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和要義所在。“全麵發展,發展個性。”這個理念貫穿於成都七中的整個改革之旅。敢於變革,勇於創新,是成都七中不斷超越的力量源泉,以學生的發展、服務社會為己任,是成都七中文化的精髓。成都七中多年的教育實踐表明,“三體”教育模式的構建和不斷完善,對堅持素質教育的辦學方向,不斷提高中學素質教育的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成都七中校長劉國偉在他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和思考》一文中這樣談到:“成都七中的教育教學立足素質教育,麵向學生未來發展,不僅定位於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而且定位於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愛國、勤奮、誠實、樂群、敬業、健康、富有個性特長和創造精神的優秀人才。”成都七中的一係列措施和成效,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